學習需要有方法,處事需要有智慧,學習先人的方法和智慧,未來的大門才會向你們敞開。
狡兔三窟:做事要留有余地
孟嘗君,戰(zhàn)國時齊國的貴族,他承襲其父田嬰的封爵,被封于薛地,人稱薛公,號孟嘗君,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他在齊國擔任相國時,門下有數(shù)千名食客。他曾聯(lián)合韓國和魏國,大敗了秦、燕、楚三國,因此聲名遠播,威震一方。
孟嘗君門下有個名叫馮諼的食客,雖然沒有什么名望,卻多次提出過分的要求,孟嘗君都滿足了他。一次,孟嘗君詢問門客中誰能替他到薛地去收債,馮諼自告奮勇接受了這個任務。臨行時,他問孟嘗君回來需要買些什么。孟嘗君隨口說缺什么就買什么。馮諼到薛地后,把百姓欠債的借據(jù)全都燒毀,說這是孟嘗君的命令,于是百姓對孟嘗君感激涕零。孟嘗君得知此事后,問他為何如此,馮諼說,他見相國什么都不缺,就缺一個“義”字,因此就以相國的名義將債契全燒了,把“義”買了回來。孟嘗君聽了不高興,但也沒有公開責備他,只是漸漸疏遠了他。一年后,孟嘗君遭人誹謗,被齊王免除了相國的職務,只好回到薛地去。離薛地還有一百多里路時,百姓就前來迎接。孟嘗君此時才知道馮諼給他買的“義”的珍貴。但馮諼對他說:“聰明的兔子有三處洞穴,才能免于獵人的獵殺和猛獸的追捕。如今你只有一個洞穴,還不能高枕無憂,讓我?guī)湍阍勹弮蓚€洞穴吧。”
于是,孟嘗君按馮諼的要求給了他五十輛車子、五百兩黃金,前往魏國。馮諼見到王后就開始稱贊孟嘗君才識出眾,受百姓愛戴,讓魏王深感孟嘗君是個有才之人,便馬上派使臣去齊國聘請孟嘗君來魏國當相國。齊國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擔心孟嘗君為別國效力,便恢復了孟嘗君相國的職位,還親自向他謝罪。這樣,馮諼為孟嘗君鑿成了第二“窟”。
之后,馮諼又建議孟嘗君向齊王請求賜給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廟供奉。這樣一來,齊王就會派兵來保護,而薛地在齊國的地位就非同尋常了。宗廟在薛地建成后,馮諼對孟嘗君說:“三個洞穴已經(jīng)鑿好,今后你可以高枕無憂了?!?/p>
古語今說
狡兔三窟出自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戰(zhàn)國策·齊策四》。三:虛指,多的意思;窟:藏身的洞穴。狡猾的兔子有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多指做事留有余地,具有多種應變能力。
天使留言簿
破釜沉舟,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魄力,但它并不適合所有人,也并非適用于所有的情況,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為自己留一條后路,當自己被逼無奈的時候,起碼還可以有一個藏身之所,這便是“狡兔三窟”的智慧。對我們平常人來說,凡事要學會留有余地。話不可說滿,事不能做絕。留有余地,才有回旋的空間;留有余地,才能做到均衡、對稱、和諧;留有余地,才能做到進退從容、屈伸自如。
曲突徙薪: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霍光,字子孟,他是西漢中期的權(quán)臣,漢武帝臨終時,霍光遵從遺詔輔佐漢昭帝。漢昭帝死后,霍光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不久又迎立漢宣帝?;艄鈭?zhí)政二十多年,輔佐漢昭帝、漢宣帝兩代帝王,有功于漢朝,受封為博陸侯。茂陵的徐生看霍氏家族生活過度奢侈,曾經(jīng)多次上書漢宣帝,請求不要過分放縱霍家,對于他們奢侈成性的生活應該及時加以制止,以免造成后患,但都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
霍光死后,果然有人告發(fā)霍光的后代陰謀叛亂,漢宣帝下令鎮(zhèn)壓,給舉報、鎮(zhèn)壓的相關(guān)人給予了獎賞,而茂陵徐生沒有受到任何獎賞。因此,有人給漢宣帝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客人看到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筒的,在周圍還堆滿了干燥的柴草,便對主人說:“要把煙囪改成彎曲的,并把干燥的柴草搬到別處去,離開煙囪越遠越好。否則的話,將會引起火災。”主人聽了不置可否,心想:這么多年來,一直都沒有什么事,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過了不久,這家果然失火了。鄰居們紛紛趕來救火,大家共同努力,終于把大火撲滅了。主人于是殺牛擺酒,感謝救火的鄰居們。凡是救火時被燒傷的都被安置到上座,其余的則依次而坐。主人舉杯敬酒,感謝鄰居們的幫助,卻始終沒有提到那個建議改建煙囪、搬走柴草的客人。
于是,有一個人對主人說:“假如聽從客人的勸說,就不會發(fā)生火災,也不用殺牛擺酒了。現(xiàn)在感謝各位前來救火的鄰居,卻忘掉了那位勸您防患于未然的客人?!敝魅寺牶蟛琶靼走^來,趕緊命人請來了那位客人。漢宣帝聽完了這個故事,深有感觸,于是就賞賜給茂陵徐生絹帛十匹,并任命他為郎官。
古語今說
曲突徙薪出自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霍光傳》。曲:彎;突:煙囪;徙:遷移,移動;薪:柴草。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
天使留言簿
習慣是很可怕的,如果你習慣于安逸的生活,便會失去改變的勇氣;如果你習慣于一個人的照顧,便會失去自理的能力……當一切都變成習慣時,人生也就變得平淡如水了。并非所有的習慣都會將你引向如水的幸福,有些習慣本身是具有危險的。一味地按照習慣去考慮問題,不僅不能使危險遠離自己,防患于未然,反而會使危險一步步逼近,直到爆發(fā)。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將危險排除。
熟能生巧:重復是學習之母
北宋時期,有個人叫陳康肅,號堯咨,他從小就喜歡射箭,整日練習,所以他的箭術(shù)十分精湛。他因此非常驕傲,常??湟约旱谋绢I(lǐng)。
有一天,陳堯咨練習射箭,只見他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fā)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旁觀人見他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領(lǐng),無不拍手叫好。陳堯咨自己也很得意,他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一個賣油的老頭只是略微地點了點頭,有些不以為然的樣子。陳堯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氣地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你看我射得怎樣?”老人很干脆地回答:“我不會射箭。你射得還可以,但并沒有什么,只是手法熟練而已?!标悎蜃陕犃擞行阑鸬卣f:“老頭兒,你敢小看我射箭的本領(lǐng),難道你有什么更高超的本事嗎?”老人笑著說:“這射箭的本領(lǐng)我可沒有,不過我可以倒油給你看看。根據(jù)我賣油的經(jīng)驗,知道你的射箭本領(lǐng)也是熟能生巧而已。”說完老人拿了一個盛油的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準了,油勺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細的黃線,筆直地從錢孔流入葫蘆里。倒完之后,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
老人謙虛地說:“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shù),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陳堯咨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地練習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術(shù)了。
古語今說
熟能生巧出清代文人李汝珍的長篇小說《鏡花緣》。熟能生巧指做什么事情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
天使留言簿
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同時,人的大腦記憶功能有一個遺忘的過程與規(guī)律,我們所學到的東西如果不及時復習的話,很快便會忘記。所以,學習中不斷地重復是必不可少的。讀書學習還有一個把書變薄再變厚的過程,抓住重點,理解,并加以適當背誦。在多次重復之后,我們便可以熟練地運用這個知識點或者這項技能了。
臨池學書:學習是創(chuàng)新的本錢
東漢末年,敦煌酒泉這個地方,出了一個愛好書法的少年,名叫張芝。在他家附近有一個池塘,池塘邊有一塊很大的青石。由于家里貧窮,買不起紙,于是張芝每天早早起來,就以這塊大青石為桌子練習書法。時間久了,大青石被他磨得平平的。
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白色長罩衫的寬大衣袖可用來練字,便脫下展平在上面寫起字來。寫滿了一只,又換一只。后來,索性連前襟后背也展開弄平當紙來寫字。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一件大長外罩衫上密密麻麻都寫滿了字。他抖著長衫,看著寫滿的字,很是高興。他寫的是當時流行的“章草”。他對自己練寫的字挺滿意,但想起要回家吃飯,就發(fā)了愁,怎么向父母交代呢?他怕父母生氣,站在這里竟不敢回家。
他一轉(zhuǎn)身,看見自己家屋旁的大池塘,一下有了主意。他拿著長衫跑到池塘邊,把長衫浸在池塘里搓洗。結(jié)果,字跡倒是看不見了,可是白長衫變成了灰長衫。
張芝提著灰長衫回到了家,做好了挨訓的準備。父母見他的長衫變成了灰色,便問他是怎么回事,張芝很誠實地說了實話。不料,父母聽完不但沒生氣,反而夸他刻苦練字的精神。母親當即把兒子的長衫拿過來浸在水盆里,重新搓洗。這以后,母親找一些沒用的布帛,給張芝練習書法用。由于張芝的勤學苦練,他的書法進步很大。但他還不滿足,認為不能總是模仿別人,書法同其他事物一樣,也應當不斷創(chuàng)新。他認真分析自己寫過的字,這種字形結(jié)構(gòu)和篆書、隸書等不同,很難記憶,許多筆畫勾連不斷,不便于拆開辨認。他想,應該創(chuàng)造出一種易于辨認、易于書寫的新書體。從此,他潛心研究、練寫,為此花了許多精力,一直沒有成功。但他并不甘心,無論做什么,他都思索新的字體。
有一次,他與友人在長江乘船航行。長江水奔騰不息,一瀉千里的氣勢,觸發(fā)了他的靈感。他終于克服了章草的弊端,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字體——今草。今草擺脫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字體筆畫形跡,使上下字之間的筆勢自然牽連相通,既有章法,又有氣勢。字的偏旁則相互假借,其筆力縱橫,頗有氣勢。這就是他受到浩瀚的長江自然景觀的啟迪而創(chuàng)造的字體。
后來,歷代書法家們在今草的基礎(chǔ)上又不斷創(chuàng)新,最終成了所謂的“狂草”。張芝的今草對后世歷代書法家影響很大。人稱張芝為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草圣”,并用“臨池學書”來贊譽他。
古語今說
臨池學書出自《后漢書·張芝傳》。臨:靠近,挨著;池:池塘;書:書法。臨池學書指刻苦練習書法。
天使留言簿
張芝不僅勤奮練字,還不斷創(chuàng)新,自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字體。那他創(chuàng)新的源泉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個:知識。有了對知識的全面積累和吸收,創(chuàng)新才可能實現(xiàn)。廣泛而全面地獵取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習。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做好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做好應該做的事情。學習當然也需要創(chuàng)新,它可以使人思路清晰、開闊,可以使你更聰明,不局限于課堂上所學的內(nèi)容。而要做到創(chuàng)新,只有勤奮學習,別無他途。
一鼓作氣:把握時機,一舉成事
公元前684年,齊國發(fā)兵攻打魯國。曹劌主動請纓,迎戰(zhàn)齊軍,兩軍對陣于魯?shù)拈L勺。齊將鮑叔牙輕視魯軍,下令擊鼓進軍。魯莊公準備擂鼓,曹劌說:“不可。”齊國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劌說:“可以擂鼓了?!庇谑牵斳姂?zhàn)鼓擂響,同時下令沖殺,魯軍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了出來,殺得齊軍全線崩潰,落荒而逃。莊公準備趕車追擊齊國軍隊,曹劌說:“還不行?!彼萝嚳磾耻姷能囉?,登上車的高處觀望敵軍(后),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國軍隊,大獲全勝。戰(zhàn)勝敵軍之后,莊公問曹劌原因。曹劌回答說:“戰(zhàn)斗,靠的是勇氣。擂第一次鼓時鼓舞起士氣,等再次擂鼓士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耗盡了。敵方士氣耗盡,我方士氣充盈,所以能戰(zhàn)勝他們?!?/p>
古語今說
一鼓作氣出自左丘明的《左傳·莊公十年》。鼓:敲戰(zhàn)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戰(zhàn)斗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xiàn)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
天使留言簿
曹劌準確地利用了人們作戰(zhàn)的心理,把自己軍隊的士氣提高到最強,把敵軍的士氣消磨到最弱,這樣,利用自己的強勢,打擊對方的弱勢,從而一舉戰(zhàn)勝了對手。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趁一開始情緒高漲時全力以赴,這樣就能把事情高質(zhì)量地完成。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干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也會逐漸衰退,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