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花園的喵
“百姓”這個詞你一定不陌生,就是普通人的意思。區(qū)分普通人,最簡便的方式就是喊姓名了。可如果你穿越回到上古時期,碰上一個人有姓名,那對方的身份肯定不一般。這是為什么呢?
在上古時代,黃河流域生活著幾個實力很強的部落:黃帝族、炎帝族、夷族、九黎族。這幾個部落連年征戰(zhàn),最終黃帝族、炎帝族、夷族形成聯(lián)盟部落,一起打敗了九黎族。
當(dāng)時,黃、炎、夷三族形成的部落聯(lián)盟由一百個氏族組成,每個氏族根據(jù)地名或者封號,各有一個“姓”,就稱作“百姓”。
那被征服的九黎族呢?他們被稱為“黎民”,大多數(shù)都淪為奴隸。所以,“百姓”和“黎民”其實就是奴隸主與奴隸的區(qū)別。
在黃帝、炎帝之后,黃河流域又出了一位有名的部落首領(lǐng)——堯。《尚書·堯典》里說:“平章百姓?!边@里的“百姓”是“百官”的意思,說的是堯帝要“理清百官的職責(zé)”。
從堯帝開始,“百姓”其實就意味著“當(dāng)官的”。當(dāng)時,通常只有貴族才有官位,所以“百姓”成了不折不扣的貴族代名詞。普通人只有“名”,只有貴族才有“名”有“姓”。
可是后來,“百姓”為什么成為“普通人”了呢?這和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混戰(zhàn)有關(guān)。在戰(zhàn)亂年代,誰能帶兵打仗,誰能讓大家變富裕,他的地位就高;而那些戰(zhàn)敗的貴族,尊貴的地位自然不保。于是,“百姓”漸漸淪為和“黎民”一樣地位普通的人。漸漸地,“百姓”被越來越多地用來指代普通人,有時也和“黎民”連用,稱作“黎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