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艷霞
(潛山市立醫(yī)院眼科,安徽 潛山 246300)
白內障是臨床眼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該病在老年群體中的發(fā)病率較高。發(fā)生白內障是病理性致盲的主要原因。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近年來白內障的發(fā)病群體逐漸趨于年輕化[1]。硬核白內障是老年性白內障中的一種常見類型,該病的發(fā)病時間較早且病情進展緩慢,是導致老年白內障患者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2]。臨床上常對白內障患者進行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但該術式在硬核白內障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3]。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術式。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對硬核白內障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將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潛山市立醫(yī)院收治的70例硬核白內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硬核白內障的診斷標準[4]。2)單眼發(fā)病者。3)晶狀體核渾濁分級為Ⅳ~Ⅴ級。4)符合接受超聲乳化術及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的各項指征。5)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病情復發(fā)者。2)合并有認知功能障礙。3)合并有其他眼部疾病。4)對本次研究的依從性較低者。將這7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n=35)和觀察組(n=3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對比
術前,對兩組患者的患眼進行詳細檢查。使用SRK-T公式計算出患者人工晶狀體的屈光度。術前3 d,為患者的雙眼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進行抗感染治療。術前1 d,為患者沖洗淚道。術前30 min,為患者清洗結膜囊。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方法是:1)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對其患眼進行常規(guī)清洗。2)擴瞳后,為患者進行眼球表面局部麻醉。3)放置開瞼器,在角膜上緣做一個長約5 mm的手術切口并注入黏彈劑。將穿刺刀刺入前房進行環(huán)形撕囊,并對囊膜及皮質進行水分離。4)使用超聲乳化儀將晶狀體核進行乳化并吸出,植入人工晶狀體,吸除多余的黏彈劑后對切口進行水密。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方法是:1)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對其眼部實施表面麻醉后開瞼。2)將穹窿部作為基底膜并進行結膜瓣制作。分別在左眼病變患者的鼻上方及右眼病變患者的顳上角膜緣后方1~1.5 mm處做一個長度為3 mm的切口。創(chuàng)建鞏膜隧道后,將穿刺刀刺入患眼的前房并注入透明質酸鈉,實施罐式或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對晶狀體核周圍的皮質進行水分離直至晶狀體核被完全游離。將晶狀體核進行碎核處理后分塊取出,并清除剩余的皮質。將透明質酸鈉注入患眼的前房及囊袋內,并植入人工晶狀體。恢復前房囊袋的正常結構,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涂抹切口后實施包扎。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各項眼部指標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三個等級[5]。顯效:接受治療后,患者患眼的角膜散光度及裸眼視力水平均恢復正常。有效:接受治療后,患者患眼的自覺癥狀得到改善,其角膜散光度及裸眼視力水平與治療前相比降低>50%。無效:接受治療后,患者患眼的自覺癥狀無明顯改善,其角膜散光度及裸眼視力水平與治療前相比降低不足50%。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眼部指標包括角膜散光度、患眼視力水平及患眼角膜內皮細胞計數(shù)。術后并發(fā)癥包括一次性眼壓過高、角膜水腫、濾過泡漏水及脈絡膜脫離。
對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較,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患眼角膜散光度更低,其患眼視力水平及角膜內皮細胞計數(shù)均更高,P<0.05。詳見表3。
接受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各項眼部指標的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各項眼部指標的對比(±s)
組別 角膜散光度(°) 視力水平 角膜內皮細胞計數(shù)(個/m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5) 2.62±0.40 1.14±0.20 0.23±0.08 0.35±0.12 2551.37±236.54 2225.50±192.41觀察組(n=35) 2.65±0.42 0.42±0.10 0.25±0.09 0.46±0.13 2553.69±238.58 2377.95±188.64 t值 0.306 19.049 0.983 3.678 0.041 3.347 P值 0.761 0.001 0.329 0.001 0.968 0.001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對比
硬核白內障的發(fā)病主要與患者機體的營養(yǎng)狀況、遺傳因素及眼部外傷等有關。患者罹患硬核白內障后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增加其致盲的風險,且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主要對硬核白內障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是臨床上治療白內障的常用術式。該術式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其術后視力恢復的速度較快,且不易發(fā)生并發(fā)癥[6]。但使用該術式對硬核白內障患者進行治療時存在較大的操作難度(如難以將患眼的晶狀體劈開等)。此外,因操作工具的邊緣較為鋒利,在開展轉核操作時易刺破晶狀體后的囊膜,致使玻璃體脫出。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中,制作鞏膜隧道切口是該術式的關鍵步驟。鞏膜隧道切口在眼內壓下具有良好的自閉性,即使在晶狀體核較大需要將隧道適當延長的情況下仍可持續(xù)維持隧道切口自閉,無需進行縫合處理。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與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相比,使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對硬核白內障患者進行治療的切口更小,對其前房的操作頻率及角膜內皮細胞的損傷程度更低[7]。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患眼的角膜散光度更低,其患眼視力水平及眼角膜內皮細胞計數(shù)均更高。這可能是因為,患眼中的硬核均為V級棕褐色或黑色硬核,使用超聲乳化手術需進行較長時間的多次劈核處理才能將硬核取出[8]。此外,該術式還可損傷患者的角膜內皮。實施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可提高硬核的娩出速度,從而可減輕角膜的損傷程度。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低??梢姡褂眯∏锌诜浅暼榛變日鲜中g的安全性更高。綜上所述,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手術對硬核白內障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確切,可有效地改善其視力水平及角膜散光度,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