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印度洋、大西洋洋殼流運動對地形地貌的影響

        2021-06-15 14:26:00趙大詠劉石年
        四川地質(zhì)學(xué)報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洋殼海盆東洋

        趙大詠,劉石年

        印度洋、大西洋洋殼流運動對地形地貌的影響

        趙大詠1,劉石年2

        (1.岳陽市民政局,湖南 岳陽,414000;2.中南大學(xué)地學(xué)院,湖南 長沙,410083)

        根據(jù)我國學(xué)者原創(chuàng)的洋殼流力學(xué),分析印度洋、大西洋洋殼流以一定的運動方向力作用與陸地、海嶺相遇,必然產(chǎn)生相對應(yīng)的具有鮮明特點的地形地貌,并繪出這兩個區(qū)域洋殼流運行路線;結(jié)合太平洋洋殼流運行路線,細化出現(xiàn)代海底擴張運動運行路線的整體概貌,繪出了地球物質(zhì)循環(huán)在地殼層的“毛細血管”;運用宏觀統(tǒng)計的方式,得出洋殼流運動與陸地相互力作用的構(gòu)造形跡力學(xué)性質(zhì)的共性,由此推出現(xiàn)代全球地殼表面地形地貌的整體成因。更方便對全球地質(zhì)運動給出更加合理、方便、細膩的解釋。

        洋殼流;流體力學(xué);物質(zhì)循環(huán);“毛細血管”;構(gòu)造形跡力學(xué)性質(zhì)

        在《太平洋洋殼流運動對地形地貌的影響》(趙大詠等,2020)中,分析了太平洋洋殼流的現(xiàn)代運行路線及對該區(qū)域地形地貌的影響。下面則分析洋殼流的另兩股最大分支流——印度洋和大西洋洋殼流的現(xiàn)代運行路線,并探討其對印度洋、大西洋區(qū)域地形地貌的影響(圖1、2、3)。海底擴張理論普遍為地質(zhì)界所接受,但它的不足之處是對海底擴張運動的運行路線和力作用分析得很粗糙,洋殼流理論(趙大詠等,2007)從本質(zhì)上講是運用流體力學(xué)對海底擴張理論的細化。海底擴張運動是地球物質(zhì)循環(huán)在地殼部分的體現(xiàn),在海底擴張運動作用下,地殼物質(zhì)總體上自南向北運動;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殼流的運行路線,細化出海底擴張運動在不同區(qū)域、各個方向的運行路線。在《太平洋洋殼流運動對地形地貌的影響》(趙大詠等,2020)中,太平洋海底擴張力作用顯著,所以洋殼流的運行路線和力作用明顯、簡單,招勢大開大合,容易判斷。如從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夏威夷群島火山巖年齡逐漸變老方向(劉石年,1996)可判斷出洋殼流運行方向;從東南地洼區(qū)大地熱流值及溫泉分布圖(陳國達,1996;胡圣標等,1994)可看出洋殼流在表層運動及方向的證據(jù)。而在本文中,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底擴張運動沒有太平洋明顯,屬被擠壓狀態(tài),在這兩個區(qū)域的洋殼流力作用相互之間比較復(fù)雜細膩,難以判斷,主要在構(gòu)造形跡力學(xué)性質(zhì)上進行分析判斷,因此,兩篇論文在分析判斷方法側(cè)重點不同。

        圖1 印度洋洋殼流運行路線圖

        1 印度洋區(qū)域洋殼流對地形地貌形成的影響

        為便于討論分析,可把印度洋洋殼流分成6條分支洋殼流:西澳大利亞海盆洋殼流、中印度洋海盆洋殼流、西印度洋海嶺洋殼流、馬達加斯加洋殼流、南極-澳大利亞海丘洋殼流、塔斯曼海洋殼流(圖1)。相對于太平洋、大西洋區(qū)域,印度洋是受擠壓最大、空間最狹小的區(qū)域,其地形地貌的形成比較顯著的反映了不同分支洋殼流之間的相互作用,下面以印度半島形狀、澳大利亞大陸形狀、新幾內(nèi)亞島形狀等成因為例。

        1.1 印度半島形狀成因分析

        印度半島形狀非常有特色,其南端不僅以一銳角指向南方,并且是垂直指向南方。

        1.1.1西澳大利亞海盆洋殼流

        這股洋殼流從凱爾蓋朗-高斯伯格海嶺中部的東側(cè)出發(fā),首先作南-北偏東運動,到達爪哇島。由于這股洋殼流經(jīng)過西澳大利亞海盆,可把這股洋殼流叫做西澳大利亞海盆洋殼流。

        1)擠壓作用與分叉現(xiàn)象。洋殼流運移的海殼物質(zhì)與爪哇島相遇,擠壓作用形成爪哇海溝。由于受到阻擋,洋殼流分別向爪哇島東西兩側(cè)形成分叉現(xiàn)象,形成帝汶海洋殼流和蘇門答臘島洋殼流。

        2)受阻轉(zhuǎn)向現(xiàn)象。在爪哇島南岸東側(cè),洋殼流形成西-東洋殼流,可把這股流叫做帝汶海洋殼流。它順爪哇島、巴厘島、松巴島、帝汶島、塔寧巴爾群島南側(cè)運行。在塔寧巴爾群島處,由于東方有澳大利亞大陸架阻擋,帝汶海西-東洋殼流轉(zhuǎn)向為南-北洋殼流,在卡伊群島、阿魯群島之間運行,前方是新幾內(nèi)亞島的西端。由于新幾內(nèi)亞島北岸受到南太平洋南-北偏東洋殼流轉(zhuǎn)為北太平洋南-北偏西洋殼流的擠壓,所以來自印度洋的帝汶海南-北洋殼流受阻于新幾內(nèi)亞島西端,只好從斯蘭島與新幾內(nèi)亞島西端之間的海域,向哈馬黑拉島、馬魯古群島東側(cè)中部運移,至此再也無力前行。

        3)在爪哇島南岸西側(cè),西澳大利亞海盆洋殼流受阻轉(zhuǎn)向為南-北偏西洋殼流,順蘇門答臘島西南岸北上,直到孟加拉灣??砂堰@股洋殼流叫做蘇門答臘島洋殼流。

        1.1.2中印度洋海盆洋殼流

        這股洋殼流從凱爾蓋朗-高斯伯格海嶺頂部海域出發(fā),由于經(jīng)過中印度洋海盆,可把它叫做中印度洋海盆洋殼流。

        平行減阻現(xiàn)象:這股洋殼流本來應(yīng)作南-北偏東運動,但由于其右側(cè)的西澳大利亞海盆洋殼流遇到爪哇島后,形成分支洋殼流,其中在爪哇島西側(cè)的蘇門答臘分支洋殼流為偏西洋殼流。當中印度洋海盆洋殼流與東側(cè)蘇門答臘偏西洋殼流相遇后,受到阻擋,不能再偏向東方,只能由南筆直向北方運移,形成南-北洋殼流,直沖印度半島。由于東印度洋海嶺東側(cè)受蘇門答臘偏西洋殼流的沖擊,西側(cè)受中印度洋海盆洋殼流的沖擊,且兩側(cè)力差不多大,所以東印度洋海嶺與兩股流平行,呈南-北走向。

        1.1.3西印度洋海嶺洋殼流

        這股洋殼流從東經(jīng)40°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區(qū)域出發(fā),首先形成南-北偏東洋殼流。由于這股洋殼流經(jīng)過西印度洋海嶺,可把它叫做西印度洋海嶺洋殼流。

        平行減阻現(xiàn)象:受這股偏東洋殼流影響,西印度洋海嶺呈東北-西南走向,與洋殼流運動方向平行。當洋殼流與南-北向的中印度洋洋殼流相遇受阻后,不能再作偏東運動,也被迫形成南-北洋殼流,使赤道與南緯18°之間的中印度洋海嶺和馬爾代夫群島呈南-北走向,也形成平行效應(yīng)。當洋殼流繼續(xù)北上,與印度半島西相遇,發(fā)生折向,形成南-北偏西洋殼流,沖向阿拉伯半島,并下沉至大陸地殼中;中印度洋海嶺赤道以北部分,受到南-北偏西洋殼流作用,平行減阻呈西北-東南走向。

        1.1.4馬達加斯加洋殼流

        這股洋殼流從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區(qū)域出發(fā),首先形成南-北偏東洋殼流。由于這股洋殼流經(jīng)過馬達加斯加島,可把這股洋殼流叫做馬達加斯加洋殼流。

        平行減阻現(xiàn)象:非洲大陸東岸受這股偏東洋殼流影響,呈東北-西南走向,與洋殼流運動方向大致平行。

        裂離作用:隨后洋殼流沿非洲大陸架邊緣行進,結(jié)果把馬達加斯加島從非洲大陸裂離出來,并把馬達加斯加島從原來莫桑比克的莫桑比克城與南非德班之間的位置,向東北方向推上了4緯度左右。

        由于西印度洋海嶺洋殼流最后形成南-北偏西洋殼流沖向阿拉伯半島,馬達加斯加洋殼流受阻只好也移向阿拉伯半島。

        1.1.5印度半島形狀成因分析

        銳角減阻現(xiàn)象:印度半島南端不僅以一銳角指向南方,并且是垂直指向南方。這是由于,為減小印度洋自南向北洋殼流的阻力,印度半島與南北美洲、非洲、亞歐大陸等各大陸一樣,其南端形成一銳角指向南方。同時,印度半島東側(cè)的中印度洋海盆洋殼流在半島南端處形成了南-北洋殼流,在印度半島西側(cè)的西印度洋海嶺洋殼流在半島南端也形成了南-北洋殼流,使印度半島南端東西兩側(cè)受力均衡而垂直指向南方。半島南部多山也是自南向北洋殼流擠壓而成。

        裂離作用:斯里蘭卡島原來是印度半島最南端的島尖,由于被印度洋洋殼流把物質(zhì)不斷向北運移,因此逐漸越來越狹窄,最后承受不住往北的沖擊而裂離北移。

        1.2 澳大利亞大陸形狀成因分析

        澳大利亞大陸與南北美洲、非洲、亞歐大陸不同,它的形狀不成三角形,南端不是銳角,大致成六邊形。這是為什么呢?

        在分析印度洋區(qū)域時,還有南極-澳大利亞海丘洋殼流和塔斯曼海洋殼流所起的作用未作分析,下面談一下它們對澳大利亞大陸形狀的影響(圖1)。

        1.2.1 南極-澳大利亞海丘洋殼流

        這股洋殼流從凱爾蓋朗-高斯伯格海嶺南端東北側(cè)出發(fā),首先作南-北偏東運動。由于經(jīng)過南極-澳大利亞海丘,可把這股洋殼流叫做南極-澳大利亞海丘洋殼流。這股洋殼流與澳大利亞相遇。在弗里曼特爾、奧爾巴尼處,把澳大利亞西南角沖擊成銳角,欲將澳大利亞沖成三角形。同時,該洋殼流也被分成兩部分:

        1)弗里曼特爾洋殼流與“S”運動。一部分洋殼流在弗里曼特爾一側(cè),形成南-北偏西洋殼流,可把這股洋殼流叫做弗里曼特爾洋殼流。該洋殼流通過側(cè)向擠壓和剪切作用使弗里曼特爾-卡那封一側(cè)大陸成西北-東南走向。在洋殼流繼續(xù)前行時,遇到西澳大利亞海盆洋殼流分支帝汶洋殼流。帝汶洋殼流爪哇島南岸東側(cè)形成西-東洋殼流,并向澳大利亞大陸架運移。故弗里曼特爾南-北偏西洋殼流無法繼續(xù)西進,被迫轉(zhuǎn)向,也形成南-北偏東洋殼流,和帝汶洋殼流一起匯合,黑德蘭港-達爾文一側(cè)海岸受洋殼流剪切成東北-西南走向,洋殼流從卡伊群島與阿魯群島之間的海域經(jīng)過,又從斯蘭島與新幾內(nèi)亞島西端之間的海域,最后抵達哈馬黑拉島。弗里曼特爾洋殼流的整個運動軌跡類似于“S”,比較突出地反映了洋殼流運動對陸地及不同洋殼流阻擋的適應(yīng)性方向變化。

        2)奧爾巴尼洋殼流與受阻圓弧轉(zhuǎn)向運動。另一部分洋殼流在奧爾巴尼一側(cè)轉(zhuǎn)為南-北偏東洋殼流??砂堰@股洋殼流叫做奧爾巴尼洋殼流。由于在澳大利亞以東的湯加海溝東側(cè)和以西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北側(cè)分別受南太平洋南-北偏東洋殼流、北太平洋南-北偏西洋殼流擠壓,因此奧爾巴尼南-北偏東洋殼流無法把澳大利亞東部向北推移,只好把澳大利亞大陸南側(cè)沖擊凹陷形成大澳大利亞灣后,受阻產(chǎn)生圓弧轉(zhuǎn)向運動,形成北-南偏東洋殼流,沿阿德萊德南下至塔斯馬尼亞島。

        半島拉伸斷裂延伸現(xiàn)象:塔斯馬尼亞島原來同澳大利亞東南角連在一起,受奧爾巴尼洋殼流北-南偏東洋殼流南下的沖擊力影響,從澳大利亞大陸中拉伸斷裂下來,產(chǎn)生巴斯海峽,并向南漂移形成島嶼。塔斯馬尼亞島南側(cè)大陸架受南下流的影響,向南延伸很長。

        三種裂離現(xiàn)象的區(qū)別:馬達加斯加島是洋殼流將其從非洲大陸中削離;斯里蘭卡島是洋殼流從印度半島島尖中掰斷;塔斯馬尼亞島是洋殼流從大陸中拉伸出來的。

        1.2.2塔斯曼海洋殼流

        塔斯曼海位于南太平洋西邊緣,但為了便于分析澳大利亞形狀成因,把它歸入印度洋洋殼流的一個分支。

        這股洋殼流從南極-東印度洋海盆東端與南磁極之間海域出發(fā),首先形成南-北偏東洋殼流,由于經(jīng)過塔斯曼海,可把這股洋殼流稱作塔斯曼海洋殼流。洋殼流向澳大利亞大陸東側(cè)運移,把澳大利亞堪培拉-布里斯班一側(cè)的海岸沖擊成東北-西南走向,并從大陸裂離一塊,向東推移形成新西蘭南、北二島,由于在湯加海溝東側(cè)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北側(cè)分別受南太平洋南-北偏東洋殼流、北太平洋南-北偏西洋殼流擠壓,塔斯曼海洋殼流不能繼續(xù)作偏東運動,被迫形成南-北偏西洋殼流。這股洋殼流使布里斯班-約克角一側(cè)形成西北-東南走向;這股南-北偏西洋殼流最后沖向新幾內(nèi)亞島西端南側(cè)海岸。

        1.2.3新幾內(nèi)亞島形狀成因分析

        力作用交叉疊加點:新幾內(nèi)亞島原來與澳大利亞北部相連,由于新幾內(nèi)亞島西端受來自太平洋的班達海洋殼流和來自印度洋的帝汶洋殼流、弗里曼斯特洋殼流等三股南-北偏東洋殼流的沖擊;而東端受到澳大利亞大陸東側(cè)的塔斯曼海洋殼流南-北偏西的沖擊,東、西端洋殼流力作用在新幾內(nèi)亞島形成交叉點,使該點產(chǎn)生力作用疊加而放大,它產(chǎn)生兩種后果:

        1)拉伸裂離現(xiàn)象一:新幾內(nèi)亞島東西兩端同時受洋殼流的沖擊,受到的力作用因交叉疊加而大于澳大利亞其他地區(qū),使其向北漂移速度也相對較快,于是它從澳大利亞大陸拉伸裂離出來。

        2)力差效應(yīng)。新幾內(nèi)亞島西端與東端相比,其西端南岸同時受到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班達海洋殼流、帝汶洋殼流、弗里曼斯特洋殼流等三股洋殼流的沖擊,而其東端南岸只有一股塔斯曼海洋殼流的沖擊,因此西端受力明顯大于其東端,造成西端漂移速度大于東端,所以新幾內(nèi)亞島西端往北上一些,使新幾內(nèi)亞島呈西北-東南走向。

        3)拉伸裂離現(xiàn)象二:從新西蘭南北二島、湯加海溝和克馬德克海溝以西、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以南、澳大利亞以東之間廣大海洋區(qū)域,同其東側(cè)的太平洋地區(qū)的地貌是不同的,其表現(xiàn)為島嶼較多,地殼較厚,地貌反差較大,這是由于澳大利亞大陸受太平洋洋殼流擠壓,整體作南-北偏西運動過程中,大陸物質(zhì)不斷裂離,如新西蘭南北二島就是沿途遺留的產(chǎn)物。

        4)拉伸裂離現(xiàn)象一與拉伸裂離現(xiàn)象二兩者之間的主動與被動區(qū)別:拉伸裂離現(xiàn)象一中的新幾內(nèi)亞島是因為其運動速度快于澳大利亞大陸,而從大陸主動脫離出來的;而拉伸裂離現(xiàn)象二中的新西蘭南、北二島就是由于澳大利亞大陸運動速度較快,而從大陸被動拋下遺留形成的。

        綜上所述,弗里曼特爾洋殼流、奧爾巴尼洋殼流、塔斯曼海洋殼流和帝汶洋殼流共同作用,使澳大利亞大陸沒有形成了三角形。

        2 大西洋區(qū)域洋殼流運動對地形地貌形成的影響

        2.1 南、北大西洋洋殼流

        2.1.1 南大西洋洋殼流

        一股洋殼流從南極洲南設(shè)得蘭群島與0經(jīng)度之間的海域出發(fā),首先作南-北偏東方向運動,可把這股洋殼流叫做南大西洋洋殼流。這股南-北偏東洋殼流產(chǎn)生這樣兩個平行減阻現(xiàn)象現(xiàn)象(圖2)。

        圖2 大西洋洋殼流運行路線圖

        1)南大西洋海嶺呈東北一西南走向,減小對南-北偏東洋殼流的阻力。

        2)南美洲大陸東側(cè)從火地島與巴西累西腓之間的海岸呈東北-西南走向。

        2.1.2 北大西洋洋殼流

        南大西洋洋殼流沖向非洲大陸,使大陸凹陷,形成幾內(nèi)亞灣后,折向形成南-北偏西洋殼流。由于這股洋殼流基本在赤道以北及北大西洋區(qū)域內(nèi)運行,可把這股洋殼流叫做北大西洋洋殼流。它又由佛得角海盆洋殼流、中北大西洋洋殼流、中美地峽三洋殼流、亞速爾洋殼流、戴維斯海峽洋殼流與冰島洋殼流等分支洋殼流組成。

        2.2 佛得角海盆洋殼流和中北大西洋洋殼流

        2.2.1 佛得角海盆洋殼流

        平行減阻現(xiàn)象:一股南-北偏西洋殼流經(jīng)過佛得角海盆,可把這股洋殼流叫做佛得角海盆洋殼流。它使赤道與北緯約18°之間的北大西洋海嶺、南美洲大陸東側(cè)從巴西累西腓、西印度群島至美國的薩凡納之間的海岸與群島連線、非洲西岸的利比里亞至岡比亞之間的海岸大致均呈東南-西北走向,以適應(yīng)這股流的運動方向。

        2.2.2 中北大西洋洋殼流

        佛得角海盆洋殼流沖擊北美洲大陸,形成西印度群島與加拿大紐芬蘭島之間的大海灣,并產(chǎn)生折向形成南-北偏東洋殼流。由于這股洋殼流運行在北大西洋中部海域,可把這股洋殼流叫做中北大西洋洋殼流。同時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

        1)平行減阻現(xiàn)象:北緯17°~40°之間的北大西洋海嶺、美國薩凡納至加拿大紐芬蘭島一側(cè)海岸、非洲塞內(nèi)加爾至直布羅陀海峽一線海岸均呈東北-西南走向。

        2)削口現(xiàn)象:加拿大的新斯科舍半島受南-北偏東洋殼流的沖擊,從大陸邊裂離成的一個口子,其張口與洋殼流運動方向相對,與加利福尼亞半島成因一樣。

        3)撕裂效應(yīng):紐芬蘭島原本同大陸相連,被南-北偏東洋殼流從大陸裂離下來,往東北方向移動,形成島嶼。

        2.3 中美地峽三洋殼流

        大約在新生代,在中美洲地峽與佛羅里達半島、西印度群島之間原本都是陸地,沒有現(xiàn)在的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美洲與北美洲之間由上述一條較寬的陸地連接。當佛得角海盆南-北偏西洋殼流遇到這條很寬的“中美地峽”,中美地峽受洋殼流的沖擊,陸地向西凹陷,其西側(cè)陸地雖被連續(xù)地保留下來,但變成一條很窄的地峽。現(xiàn)今西印度群島就是原來很寬的“中美地峽”陸地東側(cè)的殘余。目前佛得角海盆洋殼流雖然大部分轉(zhuǎn)變?yōu)橹斜贝笪餮笱髿ち餮胤鹆_里達半島繼續(xù)北上,但在西印度群島以西又分三股分支洋殼流。

        2.3.1 小安的列斯洋殼流

        一股洋殼流穿過小安的列斯群島向尼加拉瓜與哥倫比亞之間運移,形成加勒比海南部的尼加拉瓜與哥倫比亞之間的海灣??砂堰@股洋殼流叫做小安的列斯洋殼流。

        2.3.2 大安的列斯洋殼流

        一股洋殼流穿過海地與古巴之間的海峽,向尤卡坦半島與洪都拉斯之間運移,形成加勒比海北部的尤卡坦半島與洪都拉斯之間的海灣??砂堰@股洋殼流叫做大安的列斯洋殼流。

        2.3.3 墨西哥灣洋殼流

        1)圓弧運動與拉伸作用:一股洋殼流經(jīng)佛羅里達海峽,順古巴北側(cè),沿尤卡坦半島北側(cè),受阻折成南-北偏東洋殼流,劃出一個圓弧后,逐漸形成北-南偏東洋殼流,沿美國的新奧爾良、佛羅里達半島運移形成墨西哥灣??砂堰@股洋殼流叫做墨西哥灣洋殼流。

        圖3 北美洲沖擊弧狀斷裂帶

        2)佛羅里達半島成因:半島東側(cè)受佛得角海盆南-北偏西洋殼流作用,呈西北-東南走向與洋殼流平行;西側(cè)受墨西哥灣北-南偏東洋殼流的拉伸,兩側(cè)洋殼流共同力作用而形成半島。佛羅里達半島東側(cè)與大陸聯(lián)接處,受佛得角海盆南-北偏西洋殼流沖擊凹陷。

        平行減阻現(xiàn)象:整個西印度群島受南-北偏西的小安的列斯洋殼流、大安的列斯洋殼流、墨西哥灣洋殼流的影響,呈西北-東南走向,減小對洋殼流運動的阻力。

        分叉效應(yīng):尤卡坦半島南側(cè)受大安的列斯洋殼流的沖擊凹陷,北側(cè)受墨西哥灣洋殼流沖擊凹陷。半島是在兩股流分叉的中間形成的。

        2.4 亞速爾洋殼流與北美沖擊弧狀斷裂帶

        2.4.1 亞速爾洋殼流

        中北大西洋洋殼流與歐洲大陸相遇,沖擊形成伊比利亞半島與非洲之間的海灣后,轉(zhuǎn)為南-北偏西洋殼流。由于經(jīng)過亞速爾群島,可把這股南-北偏西洋殼流叫做亞速爾洋殼流。這是對北美洲東北部,約占整個北美洲一半面積的地貌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一股洋殼流。

        1)平行減阻現(xiàn)象:北緯40°~60°之間的北大西洋海嶺部分呈西北-東南走向。

        2)北美弧狀斷裂帶:北美洲的大熊湖、大奴湖、溫尼伯湖及五大湖區(qū)位于北美的東北側(cè),它們的連線成呈弧狀。這是由于亞速爾洋殼流沖擊力很大,把北美大陸東北角裂離成許多碎片。如,格陵蘭島原本與北美洲大陸相連,受亞速爾南-北偏西洋殼流的沖擊,格陵蘭島從北美洲大陸裂離下來,并往西北漂移;格陵蘭島南端形成銳角,以減小對洋殼流運動的阻力。同時,北美大陸發(fā)生拉伸斷裂形成弧狀斷裂帶,其斷裂凹陷處形成大熊湖、大奴湖、溫尼伯湖等湖泊(圖3)。

        3)亞速爾洋殼流遇到格陵蘭島后,又分成戴維斯海峽與冰島兩股洋殼流。

        2.4.2 戴維斯海峽洋殼流

        一股亞速爾洋殼流繼續(xù)保持偏西方向,沖擊形成戴維斯海峽、巴芬灣,可把這股洋殼流叫做戴維斯海峽洋殼流。它在巴芬島與格陵蘭島之間運行,到達北冰洋,最后下沉至地幔軟流層,結(jié)束在地殼層的運行。

        2.4.3 冰島洋殼流

        另一股亞速爾洋殼流受格陵蘭島阻擋,形成南-北偏東洋殼流。由于這股洋殼流經(jīng)過冰島,可把這股洋殼流叫做冰島洋殼流。在它的影響下,北緯60°以上的北大西洋海嶺呈東北-西南走向;還將冰島從格陵蘭島裂離,向東北方推移形成島嶼,并形成格陵蘭海、挪威海,到達北冰洋后,逐漸下沉至地幔軟流層,結(jié)束在地殼層的運行。

        3 結(jié)論

        1)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區(qū)域洋殼流運行路線,細化出全球現(xiàn)代海底擴張運動路線的整體概貌,繪出地球物質(zhì)循環(huán)在地殼層的“毛細血管”;運用宏觀統(tǒng)計的方式,通過對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區(qū)域中,不同洋殼分支流直線、受阻轉(zhuǎn)向、分叉及回旋、對抗運動產(chǎn)生的地形地貌;不同洋殼流在陸地一側(cè)或兩側(cè)運動時產(chǎn)生的地形地貌,得出洋殼流運動與陸地相互力作用的構(gòu)造形跡力學(xué)性質(zhì)的共性,如平行減阻現(xiàn)象、拉伸裂離作用等等,充分說明洋殼流以一定的運動方向、力作用與陸地相遇,必然會產(chǎn)生相對應(yīng)的具有鮮明特點的地形地貌,由此可推出現(xiàn)代全球地殼表面地形地貌的成因,更方便對全球地質(zhì)運動給出更加合理、方便、細膩的解釋。

        2)洋殼流力學(xué)如果要作為一種成熟的理論,它還要回答一些問題,如太平洋海底擴張力與印度洋、大西洋相比是不同的,它對地殼地形地貌的影響怎樣的?(趙大詠等,2020)及本文中分析了現(xiàn)代海底擴張運動路線,那么洋殼流力學(xué)對海底擴張運動路線的變遷如何解釋?這將在后續(xù)論文中繼續(xù)探討。

        趙大詠,劉石年.2020.太平洋洋殼流運動對地形地貌的影響[J].四川地質(zhì)學(xué)報,40(142) :189-195.

        趙大詠,劉石年,吳奇良.2007.地震研究新方法——洋殼流理論簡介[J].華南地震,27(2):62-68.

        劉石年.1996.地質(zhì)綜合場論[M].長沙:中南工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

        陳國達.1996.地洼說學(xué)[M].長沙:中南工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

        胡圣標,汪集旸.1994. 中國東南地區(qū)地殼生熱率與地幔熱流[J].中國科學(xué)(B輯).24(2):185-193.

        Influence of Indian Ocean and Atlantic Ocean Crust Current Movement on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ZHAO Da-yong1LIU Shi-nian2

        (1- Yueyang Bureau of Civil Affairs ,Yueyang, Hunan 414000; 2- College of Geoscienc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echanics of oceanic crust flow” originally proposed by Chinese scholars, whe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Atlantic Ocean crust flows meet with lands and ridges in certain direction of movement and force corresponding landform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nevitably will are produced, thus the routes of oceanic crust flows in these two regions may be plotted. Combining with the movement route of the Pacific Ocean crust current, a whole picture of the movement route of the modern seafloor spreading is refined, and the "capillary" of the earth material circulation in the crust layer is drawn. The general characters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ructural feature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ceanic crust current and the land are obtained by means of macroscopic statistics. It is more convenient to give a more reasonable, convenient and delicate explanation to the global geological movement.

        oceanic crust flow; hydromechanics; material circulation; "capillary"; mechanical property of tectonic trace

        2020-04-03

        趙大詠(1972-),男,湖南岳陽人,研究方向:洋殼流力

        P541

        A

        1006-0995(2021)01-0013-06

        10.3969/j.issn.1006-0995.2021.01.003

        猜你喜歡
        洋殼海盆東洋
        Majorana zero modes induced by skyrmion lattice
        小院的夜·東洋畫
        從亞洲東岸洋殼流看東亞陸緣擴張帶的成因
        洋殼活動斷層特征和動力作用
        巖漿與構(gòu)造作用對洋殼厚度的影響
        ——以西北印度洋為例
        鶯歌海盆地超高溫高壓井擠水泥承壓堵漏技術(shù)
        法爾維海盆構(gòu)造特征及演化
        太平洋洋殼流運動對地形地貌的影響
        鄭和下東洋
        東太平洋秘魯海盆海域夏季聲速特點分析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主播性色av福利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激情自拍视频| 99国产精品人妻噜啊噜| 国产亚洲成人av一区| 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 最新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无码天堂在线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亚洲免费中文网| 日韩少妇内射免费播放18禁裸乳| 国产精品无套内射迪丽热巴| 丰满熟妇人妻无码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大片|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免费| 亚洲av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d啪蜜芽|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 女同av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久 |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 国产欧美日产久久| 男女男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韩国精品另类综合| 丝袜美腿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麻豆|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在线看完整版| 手机在线观看免费av网站|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国产情侣一区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网友自拍| 日本护士xxxx视频| 日韩另类在线| 内射中出后入内射极品女神视频|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漫|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