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宏旭
(蒙城縣中醫(yī)院老年醫(yī)學科,安徽亳州 233500)
周圍神經病變屬于2型糖尿病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其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且多發(fā)于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由于患者長期血糖異常升高引起的微血管病變與神經營養(yǎng)代謝障礙,臨床上多使用常規(guī)藥物如甲鈷胺治療,但總體治療效果沒有達到預期[1]。中醫(yī)理論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消渴”范疇,其與消渴日久、氣血虧虛等相關,應予以祛瘀、養(yǎng)血、通痹的治療原則。補氣活血通痹湯主要由地龍、川芎、赤芍等組成,具有祛瘀、活血、通絡的功效,其可改善微循環(huán)和供血系統(tǒng),加快周圍神經組織的恢復進程[2]。本研究重點探討了補氣活血通痹湯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功能與氧化應激指標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蒙城縣中醫(yī)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A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60~85歲,平均(65.2±2.7)歲。B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60~85歲,平均(65.4±2.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3]中關于糖尿病的西醫(yī)診斷標準者;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消渴的中醫(yī)診斷標準者;入組前3個月內未使用過研究相關藥物治療者。排除標準:臟器功能不全或障礙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其他原因導致周圍神經病變者。
1.2 方法 A組患者使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主要包括:監(jiān)測患者的血糖指標水平,并依據(jù)具體的血糖指標水平來進行降血糖治療干預、指導健康飲食及指導運動等;同時給予患者甲鈷胺注射液(江西青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413,規(guī)格:1 mL∶500 μg)肌注,500 μg/次,1次/d,3次/周;維生素C注射液(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181,規(guī)格:5 mL ∶1 000 mg)肌 注,100 mg/次,1次/d。B組患者在A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補氣活血通痹湯治療,主要藥材包括:地龍、川芎各15 g,赤芍、當歸、黃芪各20 g,1劑/d,用水煎至200 mL后服用,100 mL/次,2次/d,飯后溫服。14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將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其中肢體麻木癥狀完全消失或明顯減輕,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與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增加5 m/s以上為顯效;肢體麻木癥狀有所好轉,MCV與SCV增加5 m/s以內為有效;肢體麻木癥狀未見好轉,MCV與SCV未見增加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進行對比,使用肌電圖儀檢測包括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 MCV、SCV。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氧化應激指標,包括總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5 min分離血清,使用還原法檢測TAOC水平,使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檢測SOD水平,使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檢測MDA水平。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例(%)]表示,行χ2檢驗;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氧化應激指標水平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B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較A組明顯提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神經傳導速度 治療后兩組患者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MCV、SCV均較治療前升高,且B組升高幅度大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氧化應激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TAOC與SOD水平均較治療前上升,且B組升高幅度大于A組;兩組患者的MDA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B組下降幅度大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通常認為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主要包括機體代謝紊亂、血管受損、細胞因子異常以及氧化應激等。該病的病理改變主要為神經膜微血管壁增厚、毛細血管內徑變細甚至阻塞等[5]。西醫(yī)方面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多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實施擴張血管、抗氧化等干預措施。甲鈷胺屬于維生素B12的甲基化活性制劑,其具有促進神經細胞的代謝改善和髓鞘脂質合成的作用,從而加速修復受損神經組織的進程,但僅能部分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遠期療效有待提升。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在中醫(yī)學臨床中并沒有確切的對應疾病名稱,但是依據(jù)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將其歸屬為“痹癥”、“消渴”范疇,其病機主要在于氣陰虧虛、血脈瘀阻。補氣活血通痹湯中的的黃芪為君藥,其性味微溫、甘,主要功效包括消腫利水、生肌托瘡、固脫斂汗、固表益氣;方中重用生黃芪,可使得脾胃元氣大補,氣旺則可促血行,去瘀則絡通,因此為君藥;當歸為臣藥,性味辛、溫、甘,主要功效則包括通便潤腸、止痛調經、活血補血,且化瘀不傷血;赤芍為佐藥,性微寒、味苦,歸屬肝經,其主要的功效為止痛散瘀、涼血清熱;川芎亦為佐藥,性溫、味辛,其主要的功效為行氣活血、止痛祛風;地龍性寒、味咸,其主要的功效為定驚清熱、利尿、平喘及通絡。合用諸藥,既可助黃芪力專而性走,又能配合當歸祛瘀活血,進而使得機體血行氣旺,絡通瘀祛。有研究證實,補氣活血通痹湯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血液微循環(huán),保護微血管,從而修復和再生周圍神經損傷[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組患者治療效果較A組明顯提升;治療后B組患者腓總神經、正中神經的MCV和SCV均高于A組,表明補氣活血通痹湯可加快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速度,緩解臨床癥狀,療效確切。TAOC、SOD、MDA屬于臨床上反映機體抗氧化應激能力的常用指標,其水平的高低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程度密切相關[7]。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當歸中的當歸提取物具有增強機體氧自由基清除的能力,同時可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黃芪中的黃芪皂苷具有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應激等作用[8]。本文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治療后B組患者TAOC、SOD水平均高于A組,MDA水平低于A組,提示補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調節(jié)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提高治療效果。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m/s)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m/s)
注:與治療前比,*P<0.05。MC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SCV:感覺神經傳導速度。
?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TAOC:總抗氧化能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
?
綜上,補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加快神經傳導速度,調節(jié)氧化應激指標,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