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張麗媛 俞亞轉(zhuǎn) 杜永國
恙蟲病又稱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東方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OT)引發(f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經(jīng)恙螨幼蟲叮咬傳播[1]。恙蟲病患者以發(fā)熱、焦痂或潰瘍、淋巴結(jié)腫大、皮疹為主要臨床特征,嚴重時可并發(fā)呼吸窘迫綜合征、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胃腸道出血甚至死亡[2]。鑒于恙蟲病早期臨床癥狀特異性有限,極易誤診為傷寒、上呼吸道感染、肝炎或血液病,貽誤治療時機。同時,OT 基因型眾多,不同基因型的毒力和致病力也存在明顯差異[3]。因此,了解恙蟲病患者免疫損傷特點,并掌握其臨床特點,對于恙蟲病的早期鑒別診斷及治療有著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選取海南??诘貐^(qū)診斷恙蟲病的患者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選取海南??诘貐^(qū)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診斷恙蟲病的患者297例,納入患者組。患者入組標準:①參照中國疾病預(yù)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恙蟲病診斷標準[4]明確診斷;②入院前未接受抗生素治療,急性期全血、焦痂標本保存完好。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傳染性疾病;②合并免疫功能不全;③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嚴重病變。選擇同期100名健康體檢者,在征得其知情同意后,納入對照組?;颊呓M男132 例,女165 例,年齡平均(56.24±11.87)歲;對照組男43名,女57 名,年齡平均(55.91±12.04)歲。兩組受試者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且經(jīng)醫(yī)學(xué)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
1.2.1 免疫損傷檢測
分別于兩組受試者入組時,取其外周血標本,檢測其外周血淋巴細胞、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 cell,NK)細胞、炎性因子水平,外周血淋巴細胞檢測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檢測指標包括CD3+T 淋巴細胞、CD4+T 淋巴細胞、CD8+T 淋巴細胞及CD19+B 淋巴細胞;NK 細胞檢測亦使用流式細胞儀。炎性因子指標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IL-8、IL-10、IL-15 及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擾素-γ(Interferon-γ,IFN-γ)。
1.2.2 臨床特征分析
整理患者組臨床表現(xiàn)特征,包括畏寒、寒戰(zhàn)、發(fā)熱、焦痂或潰瘍、頭暈或頭痛等,計算其各項臨床表現(xiàn)占比。
1.2.3 分子流行特點分析
取患者組全血標本,提取總DNA,行OT 目標基因擴增,而后行巢式聚合酶鏈反應(yīng)(PCR),將PCR 第2 輪反應(yīng)產(chǎn)物使用QIAxcel Advanced 全自動實時毛細管電泳系統(tǒng)分析,選500 bp 條帶陽性的樣品送測序。核苷酸序列經(jīng)拼接后,使用MegAlign 軟件行分析處理,其他用于參比的標準株序列下載自GenBank,結(jié)合本研究獲得的序列,使用BLAST 行同源性檢索,Clustal X 進行序列排隊,對代表株序列進行同源性分析比較。
使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xué)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采用雙側(cè)t檢驗;當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患者組CD3+T、CD4+T、CD8+T、IL-6、IL-8、IL-18、IL-15、TNF-α、IFN-γ 淋巴細胞水平高于對照組,患者組NK 細胞、CD19+B 淋巴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受試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及NK 細胞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and NK cel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受試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及NK 細胞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and NK cel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患者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shù)297 100 CD3+T 淋巴細胞(%)74.31±1.82 56.12±2.43 79.040<0.001 CD4+T 淋巴細胞(×106/L)574.49±40.81 215.33±17.95 85.220<0.001 CD8+T 淋巴細胞(×106/L)597.92±94.11 208.87±60.51 38.715<0.001 NK 細胞(%)15.52±0.69 23.26±2.16 54.191<0.001 CD19+B 淋巴細胞(%)9.12±0.99 19.51±1.03 89.851<0.001
表2 兩組受試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g/L,±s)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g/L,±s)
表2 兩組受試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g/L,±s)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g/L,±s)
組別患者組對照組t 值P 值n 297 100 IL-6 39.15±7.21 2.91±0.48 50.184<0.001 IL-8 14.13±1.29 2.68±0.55 86.106<0.001 IL-10 33.15±2.96 2.74±0.39 102.354<0.001 IL-15 7.13±0.88 1.01±0.12 69.272<0.001 TNF-α 37.19±5.24 10.81±0.69 50.156<0.001 IFN-γ 45.43±3.99 4.11±0.78 102.817<0.001
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發(fā)熱、焦痂或潰瘍、畏寒為主,分別占100.00%、90.91%、70.03%,見表3。
表3 297 例恙蟲病患者臨床特征分析Table 3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97 cases of tsutsugamushi disease
297 例恙蟲病患者中以O(shè)T 基因型以Karp 型為主,占186(62.63%),其次為Gilliam 型,占53(17.85%),依次是Kato,占39(13.13%)、TA763,占18(6.06%),其中有1 例是未確定的。
同源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297 例恙蟲病患者OT代表株與臺灣KM08、KM05 同源性較高,見表4。
表4 297 例恙蟲病患者OT 代表株與參考株56 kDa 蛋白基因序列同源性(%)Table 4 Homology of 56 kDa protein gene between OT representative and reference strain in 297 of tsutsugamushi disease(%)
恙蟲病廣泛流行于亞太地區(qū)的熱帶及亞熱帶區(qū)域[5],海南??诘貐^(qū)具有獨特的熱帶、亞熱帶氣候特征,是恙蟲病的高發(fā)地區(qū)。據(jù)報道,2006~2017年,海南恙蟲病發(fā)病率居全國前4 位[6],且以6~9月為發(fā)病高峰。其原因一方面為6~9月氣候濕熱、降雨量高,為鼠類、恙螨生長繁殖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6~9月是海南海口地區(qū)農(nóng)作物收獲時節(jié),增加了恙螨侵襲機會[7-8]。
外斐反應(yīng)是實驗室診斷恙蟲病的常規(guī)手段,但其靈敏性、特異性均處于較低水平,難以及時達到診斷目的[9]。加之恙蟲病臨床表現(xiàn)復(fù)雜、臨床重視程度不高,均使其漏診率、誤診率處于較高水平[10-11]。漏診、誤診不僅會加劇病情進展、貽誤治療時機,也使患者經(jīng)濟負擔加重,甚至因病情加劇、多系統(tǒng)并發(fā)癥發(fā)生而影響生存質(zhì)量[12]。因此,明確恙蟲病的臨床特征并開展早期診治,是控制疾病進展、改善患者預(yù)后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免疫損傷是急性傳染病的重要致病機制[13],全面掌握恙蟲病患者的免疫損傷特點,對于指導(dǎo)臨床診斷及療效評估有著重要意義。NK 細胞是固有免疫應(yīng)答的關(guān)鍵細胞,可直接誘導(dǎo)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死亡,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密切相關(guān)[14],恙蟲病患者NK 細胞的下降意味著由NK 細胞導(dǎo)致的免疫攻擊有所下降,機體固有免疫難以發(fā)揮有效的殺滅病原體作用;CD19+是B 細胞增殖,分化、活化及抗體產(chǎn)生有關(guān)的重要膜抗原,其水平下降意味著機體免疫功能下降,也是恙蟲病常見臨床病理改變。同時,恙蟲病患者亦存在IL-6、IL-8、IL-18、IL-15、TNF-α、IFN-γ 顯著升高的表現(xiàn),說明恙蟲病患者處于明顯免疫失調(diào)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常導(dǎo)致器官損傷加劇。因此,關(guān)注并調(diào)控恙蟲病患者免疫損傷,對于指導(dǎo)病情評估、改善患者預(yù)后有著重要意義。
在臨床特征的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發(fā)熱、焦痂或潰瘍、畏寒為主,與過往報道一致,提示臨床在發(fā)現(xiàn)同時存在發(fā)熱、焦痂或潰瘍、畏寒的患者時,應(yīng)高度懷疑恙蟲病并開展相應(yīng)實驗室檢查。另外,患者OT 基因型以Karp 型為主,占62.63%,與我國廣州、臺灣等地區(qū)OT 優(yōu)勢基因型一致[15],且患者OT 代表株與臺灣KM08、KM05 同源性較高,說明海南??诘貐^(qū)OT 基因型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其來源也較為復(fù)雜。加強分子流行病學(xué)監(jiān)測,普及恙蟲病健康教育,提高臨床對恙蟲病的認知,均為遏制恙蟲病在海南??诔掷m(xù)流行高發(fā)的重要措施。
綜上所述,海南??诘貐^(qū)恙蟲病患者存在明顯免疫損傷,并以體液免疫增強、細胞免疫減弱及促炎因子大量釋放為主,患者臨床表現(xiàn)特異性有限,其OT 基因型呈現(xiàn)多樣性但以Karp 型為主,來源亦較為復(fù)雜,應(yīng)予以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