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起
“人這一輩子,就是要把一件事做好,這樣很值得。”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說。
在科學道路上,他的經(jīng)歷堪稱傳奇:“挖”過地球,找過礦;參加過粒子加速器實驗和地下核試驗;“跨行”探月,被譽為“嫦娥之父”;晚年全力投入硬核科普工作??
時代大潮滾滾向前,歐陽自遠是“不管在什么情況下眼睛里理性總像一潭澄澈、寧靜的秋水”的科學家,他用一生踐行了自己的話。
跨越從地球到月球的38萬公里,神話里的嫦娥只用了一夜,以歐陽自遠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卻從青年到白發(fā)老人,交付了自己的半輩子。這條與祖國肩并肩的“追月之路”,浪漫而艱辛,理性又堅定。
參與探月計劃是歐陽自遠傳奇生涯中最為輝煌的部分。在“嫦娥工程”中,他的身份是探月計劃提議者、探月可行性報告的提交者、首席科學家……
1993年,歐陽自遠徹夜伏案寫下2萬字的“探月必要性與可行性報告”,從軍事、能源、經(jīng)濟等多方面闡述了登月的重要性,提交給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專家組。
要不要探月?各界對此頗有爭議。
“我們還是個發(fā)展中國家,你有多大的必要去探測月球啊,地球上的事兒都做不完。你這不是瞎折騰嗎?”
“美國和蘇聯(lián)探月100多次了,我們再去探月,你比人家高明在哪兒?”
“探測月球是要花很多錢的?!?/p>
歐陽自遠得慢慢說服所有人,讓大家了解探測月球的重大意義,然后再將計劃一步步地提交給各級的評審?!爸袊皆缕鸩酵恚瘘c要高;既與國際接軌,又要緊密結合國情?!彼粩嗤蠈恿?,和團隊一遍遍改進工程方案。1994年至2003年,在歷次論證中,計劃都得到各個專家委員會的一致同意和支持。
2004年1月24日,國務院批準繞月探測一期工程立項,并正式命名為“嫦娥工程”。歐陽自遠出任科學應用首席科學家,主要負責科學目標的設定、技術要求以及得到探測數(shù)據(jù)后的研究,與孫家棟、欒恩杰組成了繞月探測工程指揮體系的“黃金組合”。那天晚上,歐陽自遠特地開了一瓶茅臺酒,與同事們舉杯時,他聲音有些顫抖:“所有努力都是為了今天,我們很幸運?!?/p>
我國探月工程分為三步:“繞”“落”“回”,即一期突破繞月探測關鍵技術,二期突破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勘察等技術,三期突破月面采樣和返回地球等技術。2004年是繞月探測工程的開局年,之后便是3年的攻堅時光。3年里,歐陽自遠每晚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在各個對接城市來回穿梭。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
“我心里一直擔心一個問題,就是美國和蘇聯(lián)的月球探測器失敗是因為沒有被月球抓?。ū辉虑蛞Σ东@),我們能不能避免這種失敗?”在“嫦娥一號”到達月球的前一天晚上,歐陽自遠徹夜未眠。第二天,看到“嫦娥一號”順利進入環(huán)月球軌道,在指控大廳觀察的他和孫家棟激動地抱頭痛哭。記者采訪他時,他哽咽著回答:“繞起來了!繞起來了!我覺得,我們應該有能力來研究我們中國自己探測到的數(shù)據(jù)了?!?/p>
2014年11月4日,鑒于歐陽自遠在科研、教育、科普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對我國探月工程的貢獻,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一顆編號為8919號的小行星命名為“歐陽自遠星”。
“有多少當年參與‘兩彈一星的科學家,默默無聞地奮斗了一輩子,最后懷揣著科學理想走到生命盡頭,直到埋骨戈壁灘,都沒能實現(xiàn)夢想?!睔W陽自遠認為自己很幸運。他堅決反對媒體稱呼自己為“嫦娥之父”,他說:“中國探月工程的階段性成功不是某一個人努力的結果,而是成千上萬人工作的成果,叫我‘嫦娥之父,反而使我處于一個難堪的位置,所以我絕對不贊同這樣的稱呼?!?h3>從“挖地球”到“追月”
相比外界給予的光環(huán),歐陽自遠更愿意稱自己是個“挖地球的”。
1952年,歐陽自遠高中畢業(yè)時,新中國正急缺能進行工業(yè)生產(chǎn)的大量礦產(chǎn)資源及相關人才。國家發(fā)出了號召:“年輕的學子們,我們要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奔幢恪爱敃r不知道學地質(zhì)是干什么的”,這句浪漫又鼓舞人心的口號還是深深打動了年輕的歐陽自遠。他違背了父母希望他學醫(yī)的愿望,考上了北京地質(zhì)學院礦產(chǎn)勘探系,專業(yè)學習“挖地球”。
他早出晚歸,孤身一人跑遍了長江沿岸的各種礦井。每天清早,他帶一壺水、兩個饅頭,背著相機出門,下到深深淺淺的礦井坑道里,觀察礦脈,描述巖層,采集樣品,背一大堆石頭上來,經(jīng)常累得整個人虛脫。不過回北京時,他足足運回十幾箱石頭,可以說是“碩果”累累!
19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帶給22歲的歐陽自遠“這輩子內(nèi)心所承受的最大震撼”,理想中“無盡的寶藏”不再限于地表。當時他已經(jīng)考上了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研究所的副博士研究生,敏銳感覺到了人類“太空”時代的來臨。
之后不久,歐陽自遠開始專注于對太陽系空間的隕石和宇宙塵的系統(tǒng)研究,并憑借地球科學的扎實基礎與知識架構,迅速成為國內(nèi)隕石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一個人一生的科研道路與自己選擇的進取方向關系非常密切,現(xiàn)在最時髦的東西將來也許是過時的,要看到今后10年、20年科學發(fā)展的方向?!睔W陽自遠談及自己走上“探月”之路時這樣感嘆。
1978年,美國總統(tǒng)卡特的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問中國時,送上一份珍貴的“國禮”——月球巖石樣本。
“樣本是哪次登月采集的?采自月球的哪個地方?”國人對這些信息一無所知。當時全國搞天體巖石研究的人還很少,歐陽自遠被推薦主持開展對月巖樣本的研究。
樣本被裝在一個類似于凸透鏡的有機玻璃盒內(nèi),在外面看起來像大拇指一樣大。實際取出后,人們發(fā)現(xiàn),它只有黃豆粒大,僅僅1克重。歐陽自遠將樣本小心翼翼地一分為二,0.5克留下用于研究,0.5克送到北京天文館,讓民眾也能親眼看看。
圍繞這0.5克樣本,他組織了全國十幾家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廢寢忘食地研究了三四個月,為國人打開了一扇了解月球的大門。
“我們研究了它的形成時間、構造結構、形成環(huán)境、成分等,各個方面都認真地分析研究了一遍,做得非常深入細致,一共發(fā)表了14篇科學論文,最終知道了它是什么石頭、什么結構……”歐陽自遠最后確認這個樣本是“阿波羅17 號”采集的,確認了采集地點,甚至確認了樣本所在地是否有陽光照射等。后來,美國人對歐陽自遠說:“我們什么都沒說,你全知道了?!?/p>
“做火箭,做衛(wèi)星,別人一個元器件都不賣給你,就是要封鎖你,或者說就是要扼殺你?!睔W陽自遠清楚,我們只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主創(chuàng)新這一條路。
“我給家庭的時間的確比較少,可是命運安排我做這一行,沒有選擇?!睔W陽自遠很少回家,就算在家時也常學習到凌晨兩三點?!耙换丶揖豌@進書房,家里什么事都不管,衣服恨不得天天穿同一件?!狈蛉肃圀闾m經(jīng)常數(shù)落他連家里的洗臉毛巾和洗腳毛巾都分不清。
1964年,既學過地質(zhì)又懂核物理的歐陽自遠接受了一個重要任務,帶領研究小組專門負責地下核試驗的具體工作。此后十幾年,他很少照顧家人,偶爾回到家,孩子也不認識他了,跟媽媽說家里來了位叔叔。
當時的紀律要求絕對保密,禁止他與家人通信。好幾年的春節(jié),他都在新疆的戈壁灘度過?!凹胰艘膊恢牢揖烤沟侥膬喝チ耍髞黼[約猜到了,因為每次回家都帶著葡萄干?!?/p>
“當時我們都特別欣賞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新國家,追求精神生活,物質(zhì)上倒沒什么要求?!睔W陽自遠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對自己拿多少工資都不太清楚。他大學畢業(yè)時的工資是50多元,多年后和他同年畢業(yè)的研究生工資基本都已經(jīng)漲到70元了,他還是50多元。
操持著一家老小生活的鄧筱蘭,嘗試著讓歐陽自遠找組織問一問。面對妻子的請求,歐陽自遠大多時候都不吭聲,被問急了就說:“你煩不煩?要問你問?!敝钡?979年,所里決定為一部分優(yōu)秀科技人員加工資時,經(jīng)全所職工投票,歐陽自遠才連提三級增加工資30元。
1966年,歐陽自遠響應黨中央“建設三線”的號召,從北京來到貴陽,進入了新成立的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從研究員做到了副所長、所長,在貴陽扎下根來。
后來,國內(nèi)外十多家單位向歐陽自遠發(fā)出邀請,為他提供待遇很好的崗位,他都婉拒了。“我就想踏實地搞學問,追求新發(fā)現(xiàn),盡力為國家做點事?!?/p>
1991年,中科院領導多次找他談話,想調(diào)他回京,歐陽自遠開出“條件”說:“第一,不轉戶口;第二,不轉工資關系;第三,我在你這里打一屆工,干完還回貴州?!?/p>
“你在貴陽的工資比我這里要少一半?。 ?/p>
“夠了,要那么多工資干什么,一個人總不能看10臺電視機?!睔W陽自遠說。
在自己的事上,他“有些書呆子氣”,不太上心,但對同事的事,歐陽自遠卻十分關心。他擔任所長時,有一條規(guī)定,所里任何人有事都可以來辦公室找他。白天確實忙,他就天天晚上接待。他能夠記得起全所上下800多名科技人員與職工的事,誰有什么麻煩,哪家碰到了什么坎,他都知道。
歐陽自遠待人寬容,非常尊重學生們的選擇。盡管自己在科研的冷板凳上坐了幾十年,但從不要求別人也如此。學生們要去經(jīng)商,或是出國深造,學成后是留下還是回國,他都理解。他只是要他們想清楚,這一生中什么事情是最想做又最值得做的,想清楚了就去做,他都不會有意見。
如今,耄耋之年的歐陽自遠,仍然保持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晚上11點睡覺、工作一整天的生活節(jié)奏。從2008年到2016年,他在全國各地一共做了474場科普報告,平均每年50多場。一直到現(xiàn)在,他依然在做科普講座。
“院士做科普絕不是大材小用,應該有一部分科學家站出來擔當科普的責任,因為科普提高的是全民素養(yǎng),使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底蘊不斷提高?!彼f。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上下求索,踐行夢想。歐陽自遠的科學人生精彩非凡,但他卻謙虛地說:“搞科學是世界上最苦的行當,我天生就是勞碌命。我總感覺,我能為時代和國家的需要去盡力,是無上光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