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平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人民醫(yī)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
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為臨床常見神經性疾病,與局部血管壓迫相關,常伴隨發(fā)生,發(fā)病時常伴有劇烈疼痛、面部放射性抽搐,以中年女性患者為高發(fā)人群,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臨床醫(yī)學發(fā)展階段,針對面肌痙攣合并同側三叉神經痛病因病機尚處于探究階段,為緩解臨床癥狀,以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為主要對策,經保守藥物療效分析中發(fā)現,藥物于面肌痙攣合并同側三叉神經痛癥狀緩解呈現較大個體差異性,藥物依賴性較大,存在戒斷反應,應用價值受限,多建議開展手術治療,借助微血管減壓術,以解除血管及神經壓迫癥狀,恢復正常面神經功能[2,3]?,F研究筆者針對微血管減壓術于面肌痙攣合并同側三叉神經痛治療有效性,特選取感覺根部切斷術為參照,開展如下報道。
收集本院神經內科收治面肌痙攣合并同側三叉神經痛患者為探查對象,共計84例,病例篩選時間為2019年5月 至2020年6月,模 擬 數 字 抽 簽 方 式分 組,42例設為常規(guī)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44-73歲,年齡均數(59.35±0.89)歲,其中右側病灶19例,左側病灶23例,病程1-18年,病程均數(8.68±1.02)年,其中25例患者以面肌痙攣癥狀入院,17例患者以三叉神經痛癥狀入院;42例設為試驗組,男18例,女24例,年齡42-77歲,年齡均數(59.41±0.91)歲,其中右側病灶20例,左側病灶22例,病程0.8-19年,病程均數(8.1±1.05)年,其中24例患者以面肌痙攣癥狀入院,18例患者以三叉神經痛癥狀入院;針對兩組面肌痙攣合并同側三叉神經痛患者入組資料做統計學比對(P>0.05),滿足數據比對需求。
納入標準:(1)84例患者均符合面肌痙攣合并同側三叉神經痛的評估依據,入院后予以三維時間飛躍序列檢測、頭顱MRI 檢測確診[4];(2)研究項目開展征求患者及(或)家屬授權,倫理委員會授權。
常規(guī)組患者予以感覺根部切斷術,于全身麻醉下開展手術,以患者耳后乳突枕部作長約5.0cm 切口,做長約1.5cm×2.5cm 骨窗,引流腦脊液,深入探查橋小腦角區(qū),置于顯微鏡,明確蛛網膜位置,分離蛛網膜下隙,探尋三叉神經位置,緩解周圍血管及神經壓迫情況,借助電凝刀將三叉神經感覺根后外側2/3 處切斷,電凝刀止血后,縫合切口結束手術。
試驗組患者予以微血管減壓術:于全麻下開展手術,固定患者頭部,將頭部下垂15°,于耳后發(fā)際內側作長約4.0cm 切口,置入顯微鏡,引流腦脊液,控制顱內壓,分離周圍組織,獲得清晰的手術視野,分離蛛網膜,探查神經根位置,加強巖靜脈保護,明確三叉神經與血管之間的關系,輔以Teflon 棉隔面神經與血管,可借助懸吊法進行分隔,待減壓操作完成后,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借助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復位骨瓣,縫合切口結束手術。
使用疼痛數字量化評分表對患者三叉神經痛情況進行量化評分;觀察不同手術治療下聽力降低、頭部不適、腦出血、感染、面部感覺障礙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用統計學軟件SPSS24.0進行假設校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設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術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疼痛評分低于術前,試驗組疼痛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統計(±s/分)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統計(±s/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 t P常規(guī)組 42 6.35±0.47 3.27±0.25 7.884 0.000試驗組 42 6.36±0.51 1.61±0.15 9.638 0.000 t 0.891 7.507 P 0.253 0.000
常規(guī)組8例繼發(fā)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9.05%,試驗組2例繼發(fā)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76%,差異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結局統計
面肌痙攣合并同側三叉神經痛為臨床常見神經性病變,以間歇性疼痛為主,臨床較為罕見,約占總面肌痙攣1%左右,臨床學者針對面肌痙攣合并同側三叉神經痛發(fā)病機制尚處于探究階段,認為疾病發(fā)病與椎基底動脈系統擴張誘導的血管壓迫癥狀相關,因椎基底動脈發(fā)育障礙,導致動脈硬化,壓迫RZE 區(qū)域,以緩解局部壓迫為主要治則[5,6]。本研究筆者于面肌痙攣合并同側三叉神經痛治療中采用血管減壓術與感覺根部切斷術,經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疼痛評分低于術前,試驗組疼痛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guī)組8例繼發(fā)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9.05%,試驗組2例繼發(fā)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76%,差異表統計學意義(P<0.05)。微血管減壓術臨床反饋更佳,于臨床操作中,因微血管減壓術較為復雜,對施術者專業(yè)性要求較高,為確保一次性手術操作下,過度牽拉腦組織;蛛網膜打開范圍需于頭端至小腦幕,促使蛛網膜充分打開,提供手術操作空間;因手術部位解剖結構較為復雜,于術中需精準探查神經及血管,于狹小的空間下,借助Teflon 棉進行隔開,有效抬離后組腦干及顱神經,減低面神經REZ 壓力,以規(guī)避因為血管回彈導致的壓力,降低復發(fā);并加強對三叉神經周圍血管的探查,避免導致責任血管位移,待減壓術完成后,需探查血管位置,避免血管位置影響減壓成效[7,8]。
綜上,微血管減壓術于面肌痙攣合并同側三叉神經痛疼痛改善效果優(yōu)于感覺根部切斷術,術后安全系數高,符合臨床開展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