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佳
(河南省周口市中醫(yī)院腎病糖尿病科 周口466099)
如今,糖尿病已經(jīng)成為我國中老年群體的常見疾病,若患者血糖水平長期控制不當,則往往會引起一系列并發(fā)癥[1]。糖尿病的出現(xiàn)與遺傳、年齡以及飲食等因素具有密切聯(lián)系[2]。糖尿病已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何有效治療成為了人們關(guān)注的重點[3]。常規(guī)西醫(yī)因服藥時間長較易引起惡心嘔吐、頭痛以及低血糖等不良反應[4]。中醫(yī)治療糖尿病具有悠久的歷史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本研究選取76例糖尿病患者,旨在探討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76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66~88歲,平均年齡(78.1±2.3)歲;病程6~15年,平均病程(9.4±0.6)年。觀察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65~89歲,平均年齡(79.0±2.1)歲;病程7~16年,平均病程(9.3±0.7)年。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中醫(yī)診斷標準:(1)主癥:乏力、咽干以及消瘦等;(2)次癥:心悸失眠、多食易饑以及五心煩熱等;(3)舌質(zhì)紅、苔薄以及脈沉細等。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口服格列吡嗪(國藥準字H12020274)治療,單日劑量≤15 mg。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聯(lián)合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方劑組成:太子參15 g、生地黃10 g、熟地黃20 g、知母10 g、山藥15 g、丹參20 g、黃精10 g、澤瀉12 g、元參15 g、何首烏20 g、麥冬10 g、茯苓20 g、五味子10g、雞內(nèi)金10 g、紅花12 g;伴有肝腎陰虛者,加用石斛、枸杞子以及杜仲等;伴有氣陰兩虛者,加用生黃芪、西洋參以及杜仲等;伴有陰陽兩虛者,加用淡附子、丹皮、紅參以及肉桂等;伴有陽虛水泛者,加用制附子、生黃芪以及仙靈脾等。水煎煮,1劑/d。兩組共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為多飲多尿、乏力等癥狀消失,血糖水平無異常,且尿糖檢查結(jié)果為陰性;有效為多飲多尿、乏力等癥狀、血糖水平明顯改善,且尿糖檢查結(jié)果為陰性;無效為癥狀、血糖水平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清晨采集3 ml靜脈血,離心后取上層血清,選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記錄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74%,優(yōu)于對照組的71.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別為(8.6±2.0)mmol/L、(16.0±2.7)mmol/L;對照組分別為(8.7±2.1)mmol/L、(15.7±2.5)mmol/L;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t=0.342、0.288,P均>0.05)。治療后,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別為(5.4±1.0)mmol/L、(7.4±1.5)mmol/L;對照組分別為(7.3±1.2)mmol/L、(9.3±1.8)mmol/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882、5.631,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TG、TC、LDL-c以及HDL-c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TG、TC、LDL-c以及HDL-c水平等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 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HDL-c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TG治療前 治療后TC治療前 治療后LDL-c治療前 治療后38 38 1.94±0.20 1.98±0.22 1.20±0.14*#1.63±0.15*5.20±0.41 5.17±0.48 4.03±0.28*#4.81±0.32*3.21±0.34 3.28±0.33 2.43±0.22*#2.94±0.25*1.02±0.25 1.03±0.23 1.39±0.35*#1.06±0.31*
近年來,糖尿病的發(fā)病人數(shù)呈不斷上升趨勢,其所造成的危害已經(jīng)受到全球的關(guān)注[5]。西醫(yī)治療具有停藥后復發(fā)率高,副作用多,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等缺點。中醫(yī)認為糖尿病屬于“消渴”等范疇,主要是因肝失疏泄以及脾失健運,進而引起陰津虧損,氣血陰虛,煉液成痰。因此治療該病應以滋陰、清熱以及生津為原則[6]。
生脈散出自《內(nèi)外傷辨惑論》,主要包括人參、麥門冬以及五味子等藥材,其中人參能夠生津養(yǎng)血、補氣益脾,對于緩解氣虛瘀滯等情況具有良好效果;麥門冬則能夠養(yǎng)陰清心,可以顯著改善燥熱過盛;五味子則可滋腎生津,三藥合用,具有補氣生津、滋陰養(yǎng)血之功效。六味地黃湯主要包括熟地黃、山藥、丹皮以及茯苓等藥材,為補腎名方。但其不僅具有良好的滋陰補腎功效,還能補肝陰,益脾陰。方中熟地黃具補腎陰之效;山藥具有健脾益腎之效;山茱萸肉具有補肝益腎之效;丹皮以及茯苓等則具有滋陰功效。生脈散可益氣生津以及滋陰止汗,六味地黃湯則能夠滋陰補腎,兩方合用,具有滋陰補腎、補氣生津以及養(yǎng)血益脾的效果。中醫(yī)治療消渴病,奉行“清熱潤燥、養(yǎng)陰生津”的原則。糖尿病在中國醫(yī)學中包括肝腎陰虛型、陰陽兩虛型等證型;由于肝腎陰虛型伴有舌紅少苔、尿多、頭暈耳鳴以及遺精多夢等情況,采用“補肝腎以及益陰精”的治療原則,在本研究方中加用杜仲等藥材,具有補肝腎以及強筋骨的作用;對于氣陰兩虛型,其多表現(xiàn)為腰膝酸軟、晨起面浮以及舌紅苔薄等癥狀,采用“滋陰補氣以及固脫澀精”的治療原則,方中加用西洋參以補氣滋陰、生津止渴;伴有陰陽兩虛型,因其尿頻、面浮肢腫、舌暗淡以及脈沉細等癥狀,采用“滋陰正陽以及補腎澀精”的治療原則,方中加用淡附子具有散寒以及回陽救逆等功效;對于陽虛水泛型,多伴有全身浮腫,心悸氣促、口淡不渴以及脈沉細等癥狀,采用“補脾益腎以及化氣行水”的治療原則,方中加用生黃芪,其能夠補氣固表、利水消腫以及排膿,較多用于治療乏力、中氣下陷以及血虛痿黃癥狀,加用制附子以回陽救逆等[7~10]。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有利于改善臨床療效,促進病情的恢復;觀察組血糖水平以及血脂指標等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明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有利于降低血糖水平,維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的平衡,有利于加快疾病的轉(zhuǎn)歸。總之,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可有效治療糖尿病,有利于改善機體血糖、血脂水平,促進了病情的快速恢復,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