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欣宇,李春梅,馬曉娟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醫(yī)院 新疆 伊犁 835000)
肝硬化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為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肝病,以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再生結節(jié)形成等為主要特征[1]。該病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xiàn)腹水、繼發(fā)感染、脾功能亢進、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為肝硬化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表現(xiàn)為嘔血、黑便等,短期內大量出血可致周圍循環(huán)衰竭,導致患者發(fā)生失血性休克,甚至直接導致患者死亡,對其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需對其采取及時早期的治療[2]。藥物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本院采用生長抑素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該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將生長抑素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探討分析如下。
選擇我院消化內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6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60.58±8.36)歲)和研究組(18例,男性9例,女性9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60.25±8.15)歲)。
納入標準[3]:(1)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2)無其他系統(tǒng)嚴重臟器疾病者;(3)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者。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2)其他原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者;(3)凝血障礙者;(4)合并惡性腫瘤者;(5)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者;(6)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兩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后顯示無顯著差異(P>0.05),可作對比。
兩組均采取補液、禁食、護胃、保肝、補充血容量、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生長抑素治療,首先予以0.25 mg生長抑素注射液(國藥準字為H20059188)靜注,后以0.25 mg/h的速度靜脈泵入;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泮托拉唑治療,予以注射用泮托拉鈉(國藥準字為H20065276)80 mg靜注,后以8 mg/h的速度靜脈泵入。兩組均進行為期3 d的治療。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臨床判定標準[4]:顯效:治療48 h內,患者嘔血、黑便等臨床癥狀消失,出血停止;有效:治療48~72 h內患者嘔血、黑便等臨床癥狀消失,出血停止;無效:治療72 h出血仍未停止。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惡心、嘔吐等。
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對比采用χ2檢驗,止血時間、住院時間的對比采用t檢驗,P<0.05表示數(shù)據(jù)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研究組和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100.00%、77.78%,總有效率對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對比研究組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 s)
表2 兩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 s)
組別 例數(shù) 止血時間/h 住院時間/d研究組 18 18.12±6.32 6.82±1.34對照組 18 29.36±7.45 8.24±1.55 t 4.881 2.940 P 0.001 0.006
研究組和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16.67%、11.11%,兩組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肝硬化是消化內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是指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反復作用引起的彌漫性肝損害,病情進展可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如感染、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腎綜合征等,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極為常見。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主要與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有關,常常突然出現(xiàn),以嘔血、黑便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持續(xù)出血可導致患者發(fā)生貧血,誘發(fā)出血性休克、肝性腦病等,甚至可直接導致患者死亡,對其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需采取及時早期的治療[5]。
藥物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延緩病情進展。由于肝硬化門脈高壓是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其形成的主要因素為門靜脈壓力和血流增加,故降低門靜脈壓力十分重要。生長抑素可有效降低門靜脈壓力,該藥屬于人工合成藥物,采用生長抑素治療該病可選擇性減少門靜脈血流,使肝血流和可引起出血的肝竇灌注量下降,從而促使門靜脈壓力明顯降低,同時該藥對平均動脈壓、中心靜脈壓、心率、心輸出量等無明顯影響,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有研究表明,胃液PH對局部凝血功能具有一定影響,當胃內PH值低于5.8時血小板功能可受到抑制,PH過低可溶解血凝塊,PH接近中性時,可誘發(fā)局部血栓形成,故需在生長抑素治療基礎上加以抑酸類藥物治療[6]。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生長抑素聯(lián)合質子泵抑制劑(PPI)相比單用生長抑素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療效更佳[7]。泮托拉唑即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PPI,是繼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藥物之后的第三代PPI,可通過與胃壁細胞的H+-K+ATP酶結合而抑制胃酸分泌,有效阻止H+轉移到胃腔,從而提升胃內PH值,胃內PH值對局部凝血功能具有一定影響,進而加快止血。同時泮托拉唑可有效減少酸性胃液對胃黏膜的刺激消化,加快胃黏膜修復。人體使用泮托拉唑后,可在其靜脈內形成亞磺酰胺代謝產物,具有顯著突出的靶位穩(wěn)定性、專一性,可與半胱氨酸相結合,降低其活性,從而有效降低胃酸量,提高凝血功能,達到良好的抑制胃酸分泌和止血作用[8]。
本研究結果顯示,總有效率對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對比研究組均短于對照組(P<0.05)??梢娐?lián)合用藥方案療效優(yōu)于單一生長抑素治療,且止血更為迅速,分析原因:生長抑素通過降低門靜脈壓發(fā)揮良好的治療作用,泮托拉唑通過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內PH值發(fā)揮良好的抑酸作用和止血作用,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有效提升了臨床療效,加快了止血。同時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明在生長抑素治療基礎上加以泮托拉唑并不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中,采用生長抑素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臨床有效率高,并可有效縮短止血時間、住院時間,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但本次觀察例數(shù)較少,還需加大樣本量進行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