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先智,周 丹,付守芝
(江漢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武漢市第三醫(yī)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急癥醫(yī)學是一門以現代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為基礎的救治措施,以及時、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學管理體系的綜合性臨床學科,能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效率來挽救患者生命,承擔著急救醫(yī)療任務的同時還承載著急診醫(yī)學學科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歷史任務[1-2]。隨著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急診醫(yī)學的重要性被人們進一步關注,已在其他發(fā)達國家發(fā)展成了最為迅速的臨床學科之一[3]。傳統急診醫(yī)學理論教學是采用教師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記憶課堂內容,被動接受知識,學生只滿足于自己的常規(guī)課程,對新思想、新技術缺乏學習動力。大多數人學習應付考試[4]。因此尋找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務之急。PBL是整合專業(yè)課程學習與科研訓練的有效學習機制,通過設計教學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PAD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課堂教學時間的一半用于教師的教學,另一半用于學生的討論學習[5-6]。目前PBL的PAD教學模式在國外應用較多,國內相關研究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基于PBL的PAD教學模式在急診醫(yī)學教學中的應用,客觀評價PAD課堂結合TBL教學模式的實際效果,塑造一種能促進特定行為模式的學習環(huán)境。
選擇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各科醫(yī)學生103例進行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52例,年齡21~32歲,平均(26.58±3.13)歲,大專學歷32例,本科及以上20例;對照組51例,年齡20~33歲,平均(26.62±3.21)歲,大專學歷29例,本科及以上22例。兩組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知識、技能培訓:定期進行護理培訓,以考試的方式考核。觀察組采用基于PBL的PAD教學模式:(1)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就課前發(fā)布的PBL臨床案例第一和第二情境的內容展開組內討論;(2)教師講授重點和難點,以PBL教學法為基礎,選擇一些具有啟發(fā)性和針對性的PBL問題;(3)課后進行個性化學習,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學生在掌握課程知識和深入思考后形成問題。
記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自主提高及溝通表達能力;基礎理論、病例分析、臨床診療技能及急救技術操作;采用自擬滿意度量表評測滿意度,總分為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60~79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
以SPSS 18.0軟件包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用(± 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自主提高及溝通表達能力提高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習效果對比[n(%)]
培訓前,兩組基礎理論、病例分析、臨床診療技能及急救技術操作評測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培訓后,兩組基礎理論、病例分析、臨床診療技能及急救技術操作評測均顯著提升,且觀察組基礎理論、病例分析、臨床診療技能及急救技術操作評測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理論考試及技能考試比較( ± s,分)
表2 兩組理論考試及技能考試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基礎理論 病例分析培訓前 培訓后 培訓前 培訓后觀察組 52 28.54±4.5146.58±5.23 25.21±4.3944.75±4.21對照組 51 29.01±4.6340.25±4.15 25.18±4.1436.54±3.35 t 0.522 6.796 0.036 10.938 P 0.603 0.000 0.972 0.000組別 例數 臨床診療技能 急救技術操作培訓前 培訓后 培訓前 培訓后觀察組 52 19.56±1.5635.69±4.41 25.48±3.8954.36±4.84對照組 51 20.01±2.0129.61±3.59 25.62±4.0245.61±4.54 t 1.271 7.665 0.179 52.699 P 0.207 0.000 0.858 0.000
培訓后,兩組激發(fā)學習興趣、臨床思維及強化急救技能、醫(yī)患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評測均顯著提升,且觀察組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教學質量評價比較( ± s,分)
表3 兩組教學質量評價比較( ± s,分)
組別 例數 激發(fā)學習興趣 臨床思維 強化急救技能觀察組 52 8.87±0.71 9.35±0.74 8.96±0.81對照組 51 6.12±0.54 7.34±0.65 7.71±0.75 t 22.152 14.654 8.123 P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醫(yī)患溝通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觀察組 52 9.23±0.85 9.25±0.74對照組 51 7.21±0.69 7.25±0.68 t 13.227 14.275 P 0.000 0.000
觀察組總滿意率為96.1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31%,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3 兩組學生滿意度比較(例)
急診醫(yī)學是一門新的跨學科醫(yī)學課程,跨越內科學、外科學和兒科學等22個醫(yī)學專業(yè)學科。與其他醫(yī)學課程相比,它主要針對急診患者復雜多變的病情評估和治療難度更高。急診醫(yī)學的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離不開教學工作的開展,臨床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具備多學科技能的同時還要使學生能應付突發(fā)事件的意識[7-8]。目前,我國急診醫(yī)學教學多采用大班授課,多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記憶課堂內容,讓學生僅僅滿足于自己的常規(guī)課程,不會通過理解和運用來記憶所學的知識,也喪失了主動去動手的機會,導致遇事易慌亂,影響急診的救治[9]。隨著急診醫(yī)學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醫(yī)學人才是教學目標,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教學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尋找一種適合急診醫(yī)學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迫在眉睫。
PBL主要是建構主義理論,結合專業(yè)課程學習的教學方法和科學研究訓練,和啟發(fā)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能力建設、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并培養(yǎng)高質量醫(yī)學人才[10-11]。通過對國外PBL研究總結,發(fā)現PBL模式以小組合作學習是PBL模式的基本特征;教師是促進者是PBL模式開展的前提,對問題進行解決和總結的同時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12]。但在實踐中發(fā)現,PBL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及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有很大效果,但也存在以下問題:(1)PBL模式中,學生作為學習者,必須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反思以及批判性地思考知識,但實踐中發(fā)現對于基礎知識掌握好的學生積極性高,但對于基礎知識掌握較差的學生,接受能力較差,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2)小組活動是PBL所必需的,會讓學生懂得組織活動、分配職責、分解復雜任務,但是缺乏在小組活動中學生該如何最佳利用時間和資源,老師如何幫學生理解活動價值的經驗;(3)PBL教學模式要得到良好的成效,必須有充足的時間查閱文獻和小組討論,但學生課程安排多,幾乎沒時間去查閱文獻,更無法把小組成員聚集深入討論,缺乏深入透徹的分析;(4)PBL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學生很難把握問題關鍵,無法清楚地把問題和已知道的問題聯系起來,導致效果不佳[13-14]。因此,針對PBL模式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須結合其他教學模式的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思考。PAD模式是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提出的教學改革模式,主要包括教師的課堂講授,學生課后的內化吸收和學生的課堂討論三要素,目前已在部分醫(yī)學院校課程中被應用[15]。針對目前急診醫(yī)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結合PBL和PAD的優(yōu)點,在急診醫(yī)學教學過程中提出了基于PBL的PAD教學模式的改革,結合目前實際教學情況,發(fā)現此類教學模式在急診醫(yī)學教學中發(fā)現以下優(yōu)點:(1)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升學習效率;(2)提高學生表達溝通能力和團結協作意識;(3)增加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4)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和急診專業(yè)技能。本研究將PBL的PAD教學模式用于急診醫(yī)學教學結果發(fā)現,使用PBL的PAD教學模式的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自主提高、溝通表達能力提高、理論考試及技能考試、教學質量及滿意度明顯高于使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生,說明,基于PBL的PAD教學模式在急診醫(yī)學教學中具有較好的效果。王銳[16]等研究也顯示,PBL教學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PAD教學可以彌補PBL教學模式的缺陷;PAD概念清晰、簡潔、實用,可以有效解決當前高校課堂教學的困境。
綜上所述,在急診醫(yī)學教學中應用基于PBL的PAD教學模式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學生知識、技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