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在新一輪的課改中口語交際漸漸成為十分重要的內容,但現(xiàn)階段的口語交際教學仍有很多不足。為了提升第一學段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以統(tǒng)編教材一下口語交際《聽故事,講故事》為實踐研究內容,采用班本調查、理論學習、實踐反思等方式進行一系列的教學研究,總結出相應的策略:深入研究,建立理論基礎,明確教學目標;層層遞進,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激發(fā)交際欲望;關注細節(jié),規(guī)范聽說要求,掌握表達方法;自主研究,發(fā)揚民族文化,提升課程意識。
[關鍵詞]口語交際能力;聽說方法;調查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1-0090-04
【案例背景】
在新一輪的課改中口語交際漸漸成為十分重要的內容,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關注。但是當前的口語交際教學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學理性不強,真實性不夠,交際問題設置不夠明確,忽視無聲語言,口語交際的規(guī)范性要求不夠,話題流程的設計束縛兒童等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第一學段口語交際中這樣要求: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jié);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與別人交談,態(tài)度自然大方,有禮貌;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由此可見我們需要從聽、說、交際時的儀態(tài)和激發(fā)交際興趣這四個方面來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那么低學段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是怎樣的呢?教師如何通過課堂教學來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的素養(yǎng)呢?筆者選擇了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聽故事,講故事》這一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案例描述】
片段一:
“下面哪一組的同學上來為我們展示講故事呢?”我滿懷期待地用眼神鼓勵著孩子們積極舉手。等啊等,一個兩個三個……似乎這句話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響應。怎么辦呢?臉上的笑容都快僵掉了,腦子里在迅速翻滾,急于找到一個說法,好讓自己能下得了臺。這時,我發(fā)現(xiàn)一個特別積極的小男孩舉起同桌的手,這樣終于有一個四人小組都“愿意”上臺展示了。雖然我心里沒底,因為借班試上,對學生并不了解,不知道這四個孩子到底如何,但是我還是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趕快請他們上臺。其中一個孩子問道:“老師,我們帶書上臺嗎?”“可以。”雖然我嘴上這么說,但是心里還是挺失望的。因為這說明之前的教學效果不是很好,學生對故事內容沒有很好地掌握。
開始講故事了,臺上的四個孩子分工完成任務。但是除了那個積極的男孩子能夠大聲、自信、有動作、有表情地講故事,其他三個人,不是聲音小,就是低頭看書,不是忘記故事情節(jié),就是語句說不通順。下面的學生也漸漸地沒有耐心聽下去,躁動起來。我極力使自己不要慌亂,一邊用眼神示意學生們安靜,認真傾聽,一邊努力地專心地聽著故事。
硬著頭皮完成后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終于下課了。我失落地走回辦公室,坐在位子上反思。
片段二:
“同學們,故事大會開始了!誰想上臺展示,爭當故事大王呢?”話音剛落,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每一雙小眼睛都迫切地看著我。我選擇了一位學習成績比較好的男生上臺,此時其他的學生邊放下手,邊發(fā)出遺憾的嘆氣聲。只見被選中的男孩子筆直地站在臺上,微笑地開始講述起來:“大家好,今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鼠嫁女》……”他說得是那么的好:聲音響亮,全班同學都能清楚地聽到他的聲音;故事情節(jié)完整,語言通順流暢;表情自然到位,適當?shù)膭幼魇沟霉适赂泳?。故事一結束,就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1號選手故事講得真不錯,誰愿意當2號選手呢?”我想,故事大王差不多就是他了吧,我再選一個平時成績一般般的,這樣故事不僅能講完,評選故事大王時,大家也好評價比較。于是,我選了一位矮個子的小女生。她繪聲繪色地講起故事來,聽著聽著我不由得驚訝起來!她的故事真精彩!故事不僅完整有序,還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幽默風趣的語言配合上合適的表情、動作,時不時讓大家哈哈大笑。
“誰能夠當上故事大王呢?小評委們點評一下吧!”話音剛落,不少學生就舉起手來?!拔疫x2號,她的故事講得很完整,表情動作添加得很好!”“我選1號,他聲音響亮,講故事的時候大方自信!”“我選1號,他能夠按順序把老鼠爸爸找新郎的過程講得很完整,而且他也加上了動作和表情呢!”“我選2號,她的故事很有趣,講故事的時候很有感情!”……
我微笑地看著孩子們,按捺住心里的激動,說道:“看來這兩位同學不分伯仲,故事講得都很棒,都能當上今天的故事大王!大家掌聲鼓勵!”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案例反思】
從失敗到成功,筆者結合《聽故事,講故事》這一節(jié)口語交際課的幾次試上和最后展示課的實踐進行了研究與反思,在針對關注聽說細節(jié)來提升低年段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方面有了一些見解。
一、分解聽說能力,解讀課標教材,深入分析學情
(一)劃分聽說能力結構,明確訓練要點
筆者通過研究分析得出:“聽”的能力包括感知語言、理解語言、品評話語和養(yǎng)成良好的“聽”的習慣?!罢f”的能力包括語言組織、語言運用、語言應變和養(yǎng)成良好的“說”的習慣。在將內容由“聽”轉換為“說”的過程中,大腦會對已掌握的資料進行整合,例如詞匯句式的運用,語序的組合,語法的規(guī)范,合理的想象等。
結合本課的要求,總結出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方面需要以下能力。聽的能力:是否能聽懂普通話,是否能認真傾聽,聽故事需要聽幾遍,每一遍對故事的了解程度是多少,能否掌握聽的方法。說的能力:是否敢于當眾說話,態(tài)度自然,語音是否清晰,音量是否適當。說的內容是否具體有條理,能否突出重點有詳有略等等。
(二)解讀課標教材要求,精確訓練范圍
教材中指出要學生借助圖畫記住故事內容;講故事時,要聲音響亮,讓別人聽清楚。結合教材多次研讀課標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的聽說要求,深入分析每一條。明確本次教學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學習后,只要達到以下幾點則為有效教學:能用普通話講述故事;能認真聽故事,努力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能較完整地講述故事內容。講故事時能做到態(tài)度自信大方。
(三) 實踐調查分析學情,了解學生需求
為了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現(xiàn)狀與需求,授課前在班級中舉行了一次“聽故事,講故事”的活動。針對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特點,我們選用了較長的繪本故事來完成。統(tǒng)一要求,完成先聽后復述故事的任務,并且在說故事的過程中錄制視頻以便后期對比研究。同時邀請家長配合完成調查問卷。結合視頻和調查問卷了解班級孩子口語表達的真實水平。
調查對象:一年級一個班的學生
調查人數(shù):48人
1.孩子能在第幾遍聽清楚記得住故事的主要內容?
分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家長只讀故事,不進行任何指導。100%的學生在接受任務后都能認真傾聽故事。在第一遍中只有25%的學生能夠聽清并且記住故事的大概內容。有8.3%的學生聽不明白、記不住。在第二遍中,有70.8%的學生能夠聽清并且記住故事的主要內容,沒有學生聽不明白、記不住。到了第三遍時達到要求的比例已經(jīng)提升到87.5%。由此可見,想要一年級的小朋友聽清楚并且消化故事內容要在三遍左右。如果每一遍布置相應的任務,幫助學生記憶,學生聽故事的效率應該會有所提升。
2. 孩子是否能夠把故事按一定順序講述完整?
分析:當學生已經(jīng)聽明白記清楚故事內容后,有53.8%的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故事說完整。還有18.7%的學生很難做到這點。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一年級學生在從聽到說的過程中,信息的內化,大腦語言的組織能力,邏輯梳理能力還有所欠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幫助學生梳理故事的脈絡,幫助他們將故事敘述完整。
3. 孩子在講故事時是否具有以下能力?(選擇相應的程度,1為最不滿意,5為最滿意)
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說明,本班學生50%以上已較好地具備相應能力,獲得3分及3分以下的學生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如何提升這些學生的相關能力就需要教師研究出相對的有效措施。
4.在研究視頻的過程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只有66.7%的學生能夠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做出動作,而且較多學生的動作不夠自然,不能在恰當?shù)臅r候做出適合的動作,無效的動作降低了故事的精彩程度。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了解到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方面普遍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例如:能聽懂普通話,能帶著任務認真傾聽,能用普通話講故事。但沒有掌握一定聽的方法,導致聽的效率不高。講故事時,還不能夠很好地將聽到的故事內容有效轉化,一部分學生在故事的順序、重點內容的把握上有所欠缺。語句不夠通順連貫,沒有展開合理想象,更不用提應變能力和表現(xiàn)力。所以,學生需要的不是說好一個故事,而是學會如何說好一個故事,需要學會聽和說的方法。
二、規(guī)范聽說要求,學會關注細節(jié),掌握表達方法
(一)規(guī)范聽的要求,聽是說的基礎和條件
在口語交際日常教學中,聽往往是被忽略的,聽的規(guī)范性要求不夠,沒有明確的指示。導致學生不會聽,沒有掌握聽的方法。王旭明在《用“十二字標準”指導口語交際教學》中指出:聽說是一體,聽是說的基礎與條件,學會說要從學會聽開始。足可見聽在口語交際中的重要性。
本課中有“三聽故事”,一聽老師,二聽同桌,三聽選手。每一次聽故事都有一定的要求,以下要求幫助學生提高“聽”的效率。
1.運用手指,加強圖畫記憶。
《老鼠嫁女》的故事經(jīng)過由于出場的人物較多,且故事情節(jié)類似反復,學生容易記錯順序。所以在“一聽老師講故事”的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邊聽邊用手指指出書上相應的圖畫以及圖畫上的細節(jié)。這樣加強了圖畫對大腦的刺激,有效地感知語言,借助圖畫記住故事內容。
2.仔細觀察,注意無聲語言
不管是在聽老師講故事還是聽同學講故事,都要求學生要眼睛專注地觀察。觀察老師、同學講故事時的表情、動作。學習和內化口語表達時需要注意的無聲語言,在大腦中進行分析,判斷這些無聲語言是否合適。在聽完故事后,進行評價,強化講故事時在表情、動作等方面的注意點。
3.規(guī)范點評,邊聽邊思考
在“三聽故事”后都安排了點評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在認真傾聽后點贊或提出建議,甚至給予幫助。在調查和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帶著任務去聽故事,效率會提高很多。所以,將點評的注意點提煉成精簡的文字,融入任務中,板書或出示在投影上,從聽和看的雙重感官上提點學生。讓學生明白點評不能用一個詞語,要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提供充分的理由,如果能結合具體的一個點來說一說更好。而這些都是以認真傾聽為前提的。
明確聽的要求能夠讓學生知道,在整個聽的過程中,我需要做什么,如何做。聽說一體,聽是說的基礎和條件。想要講好故事,首先要先學會好好聽故事。
(二)生成說的方法,說是為了更好的表達
真正地以學生為主體,不是由教師灌輸講故事的方法,而是在學生每一次聽故事后的點評中生成提煉而出。
要求學生點評時不能用簡單的“挺好”“很好”等詞語概括,而是要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明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教師相機引導如何有效點評,學生因為聽得認真,評價得也會很到位。根據(jù)學生的點評提煉出“聲音響亮”“故事完整”“表情自然”“動作適當”等技巧板書,為下一輪的講故事做好提示。
經(jīng)過聽故事,講故事,點評三次循環(huán)后,學生已經(jīng)將講故事的方法爛熟于胸,靈活運用。此時再將講故事的方法編寫成兒歌,帶領學生讀一讀加深記憶,會促進故事說得更加精彩。
三、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理清故事內容,提升表達能力
對于小學語文口語交際來說,交際是“核心”,情境是“抓手”??谡Z交際只有選擇合適的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交際的欲望。在《聽故事,講故事》這一課中,以把故事講清楚講完整為主要訓練點,和其他訓練點相融合,以情境為依托,在情境中幫助學生一步一步理清故事的主線、經(jīng)過從而做到按順序完整地講述。整個過程層層推進。
(一)音樂導入,看圖猜想
教師播放敲鑼打鼓的喜慶音樂,出示老鼠嫁女抬花轎敲鑼打鼓的圖片,讓學生猜想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老鼠一家要嫁女兒了,誰是新郎呢?老鼠爸爸要把女兒嫁給最厲害的人。引導學生看書上的八幅圖找一找老鼠爸爸找了哪些人當新郎。再出示句式,要求學生把話說完整。新郎到底是誰呢?通過看圖學生很快就知道是貓。通過此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聽故事的興趣,讓學生結合圖畫理清故事的主線。
(二)角色扮演,理清順序
在《老鼠嫁女》故事中最容易打亂的就是故事的經(jīng)過。故事中老鼠爸爸一共找了太陽、烏云、大風、圍墻、老鼠和貓6人來當新郎,理清故事人物的出場順序,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教學重點。在通過圖示理清人物的關系后,讓學生帶著頭飾上臺分角色表演,有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梳理故事的信息,還掌握了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在這樣的推動下,學生對故事脈絡有了更好的把握,對講故事有了更強的信心。
(三)開展故事會,完整講述
在學生掌握了故事經(jīng)過后,回顧故事,在一定的要求下同桌互相講一講故事。開展故事會,推選學生上臺完整講述。通過點評,選出故事大王。學生在情境的烘托下,積極參與,有效評價,獲得講故事的方法。
四、自主研究交流,發(fā)揚民俗文化,激發(fā)講述欲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這樣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
《老鼠嫁女》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故事版本就有四個。有剪紙、年畫、郵票、兒歌等多種藝術展現(xiàn)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會在不同的時間舉行民俗活動。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口語交際課,需要讓學生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提倡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能夠自主學習。于是在上課前我讓學生做足了研究,每人以“老鼠嫁女”為主題,選擇一到兩個方面仔細研究,以小報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在課堂上,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先小組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所得,再全班分享。方式的改變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讓他們更加積極參與。這樣不僅加強口語交際與研究性學習、閱讀等方面的聯(lián)系,使口語交際走向更廣闊的空間,而且能加深學生對《老鼠嫁女》這個民俗故事的興趣,激發(fā)他們講故事的欲望。
展示課結束后,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脫稿講述《老鼠嫁女》的故事,錄制視頻上傳班級群,再次邀請家長填寫調查問卷。結合調查問卷和48個視頻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每一位學生都能聲音響亮地講故事,都能按照順序把故事說完整。每一個學生在講故事時表情都更加自然,甚至有79.2%的學生能隨著故事的情節(jié)做出適當?shù)膭幼?,讓故事的講述更加精彩。
當然本次研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后期,筆者會針對口語交際進行更多的實踐研究,用更多的樣例分析,更多的個案追蹤來支撐研究,反思與改進我們的教學行為,真正為提升低年段學生的口語表達素養(yǎng)服務。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