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
調研督導是推動工作落實的重要方式。這類奔著問題去的調研,常采取座談的辦法來聽意見、找問題。如何開好調研座談會,讓參會的基層干部群眾愿講話、好講話、講實話,看起來很簡單,實則有不少門道。
第一,底數(shù)宜清不宜懵。持問題導向去調研,座談前要先做功課,把被調研單位的基本底數(shù)搞清楚,不能懵懵懂懂上陣。具體的方法,一是現(xiàn)有素材先理清。認真閱研相關材料,從中尋找線索、勾勒輪廓,對該單位大致情況心中有數(shù)。二是個別訪談可先行。不妨先單個訪談數(shù)名調研對象,用收集的問題線索做“引子”,到座談會上求證。我們對某村小微權力監(jiān)督進行樣本調研,在看了村情資料,訪談了村支書、村議事會成員等人后,再帶著浮現(xiàn)出的問題去座談,與參會對象一交流,他們立馬感到我們掌握實情多、調研誠意足,所以既愿意回答問題,又樂意講新情況。三是深入訪談要跟蹤。座談所反映問題需深挖的,可再作針對性的個別訪談,形成“個別談—集體談—個別談”相連貫的談話鏈。
第二,人員宜少不宜多。參加座談的一般是三類人員,人數(shù)都要適度,力求少而精當,避免多而無效。一類是調研對象。一般6-8人,給每人20分鐘以上充分發(fā)言,以免人多了互相推、做看客。二類是被調研單位有關人員。為了減少調研對象的顧忌,被調研單位其他人員應盡量少參會,有利害關系者必須堅決回避。三類是調研組成員。一般2人以上,分設主持人、記錄人,盡量不單人參加。但也不能過多,烏泱泱坐一屋子,極可能給調研對象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最好控制在4人以下。
第三,對象宜選不宜薦。哪些人來座談,調研組盡量自己選,少由被調研單位推薦。選人時,必須研究有關名冊,找出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對象。如確需選10多人以上才具備代表性,則考慮分批次座談。同時,注意所選對象的行動能力、認知能力、表達能力,一般不選年齡過大、存在認知或表達障礙的人員。擔心人員情況掌握不準,確需被調研單位推薦的,宜采取較大差額推薦,供調研組從中選擇。選定對象后,不宜過早告知被調研單位,并注意防范該單位以假稱“人不在家”等借口不愿讓被選定的對象參會。
第四,時間宜長不宜短。一場6-8名調研對象參加的座談會,對象發(fā)言和臨場對話需預留3個小時以上的時間。若情況允許,會議時間越寬裕越好,千萬不能緊緊巴巴、急急匆匆,讓調研對象感覺是走過場。另外,開會時段要根據(jù)調研對象的實際而定,盡量能夠照顧到絕大多數(shù)人的時間。我們在村里調研,一般都選晚上開座談會,從8點開到11點左右,不耽誤參會群眾白天務工務農,也符合多數(shù)農村群眾的作息習慣。有時因座談需要開到將近深夜12點,群眾也沒有意見,普遍表示調研組開夜會是好作風。
第五,擺位宜近不宜遠。會場怎么定,坐席怎么擺,不是無關緊要的事,關系到調研對象參會時的心理感受,進而影響其發(fā)言意愿。一般以開圓桌會議的方式擺位,調研組成員與調研對象面對面坐,靠近一點,用平常音調能清晰交流為宜。特別是與基層群眾座談,盡量不要擺主席臺,避免一邊臺上、一邊臺下地坐??臻g距離過遠,既不便于交流,也容易造成心理距離的疏遠。因此,調研組在會前要留意會場布置,該調整的及時調整。我們在一個村與黨員、組長、村民代表座談,會場使用該村大會議室,原來的是“主席臺+臺下數(shù)排桌椅”的樣式,會前我們因地制宜,圍著主席臺拼了一圈桌椅,改成圓桌樣式??紤]到主席臺比較突兀,開會時特地請調研對象坐到主席臺一側,這個舉動讓他們感動。
第六,程序宜簡不宜繁。座談的程序應該盡可能簡明扼要、直奔主題,避免繁文縟節(jié),搞形式主義。一般由調研組主要成員主持兼總結,調研對象發(fā)言即可,不必要搞成“甲主持、乙致辭、丙總結、丁強調”之類,既耗費不必要的時間精力,也易使調研對象反感厭煩。主持人以外的調研組成員以聽和記為主,座談中需要提問、插話的,盡可能簡短精當、控制次數(shù),拿不準的重大問題先與調研組負責人商量,征得同意后再講。
第七,話題宜聚不宜散。要把調研的問題變?yōu)樽劦脑掝},且話題應該集聚成點,聚焦在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上,不能分散和空泛,導致調研對象抓不住重點,講不到要害。我們在村里調研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時,請每一位來參會的群眾談兩個話題:一是有否遭遇各級黨員干部不良作風、不當行為,講最反感的一件事;二是怎樣管好用好本村扶貧產業(yè)、項目和資金,出一個主意。這樣的話題一提出來,大家一聽就明白,多數(shù)人能夠較快打開話匣子,講的內容也與調研的目標問題緊密相連。
第八,氛圍宜活不宜呆。座談會是對話交流的會,形式、內容與安排部署工作的會不同,所要營造的氛圍也不像工作會議那么嚴肅緊張,而要更加輕松活躍。氛圍越輕松,調研對象越放松,越可能暢所欲言。為營造相對舒緩放松的氛圍,主持人要盡量少講官話,力求語言樸實生動,此外,座談還可考慮“三不”:一是發(fā)言順序不指定。由調研對象自己做主,誰考慮成熟誰先講。二是發(fā)言次數(shù)不固定。之前講過了的人,有了新東西可以再講,在控制會議總時長的前提下,講的新情況越多越好。三是發(fā)言秩序不限定。只要不出現(xiàn)混亂、不過度干擾他人,無論是調研組成員還是調研對象發(fā)言時,其他人都可插話、可補充、可提問、可討論,使整個氛圍活躍起來。
第九,進程宜引不宜放。座談氛圍盡量輕松,不等于會議進程放任自流,必須時時注意抓好引導,使其符合座談會要求。例如,對那些照本宣科念“八股文”的發(fā)言人,要及時引導,鼓勵大家心里想到什么、嘴里就講什么。對那些離題跑偏,甚至故意帶節(jié)奏的發(fā)言人,要果斷糾偏,特別是發(fā)現(xiàn)首個跑偏的就要馬上糾過來。只是這種引導,要用語委婉,盡可能不露聲色、不著痕跡。例如,對發(fā)言過多過頻的“麥霸”,既要巧妙引導他“讓話筒”,也要鼓勵其他人“爭話筒”,不能簡單生硬地干預,影響踴躍發(fā)言的好態(tài)勢。
第十,整理宜早不宜遲。座談收集的信息往往是一些零散的“碎片”,需要歸納整理。這項細活應該趁熱打鐵,越早做就越好,不能拖拖拉拉,更不能擱置一邊。一般要堅持今日事今日畢,調研組散會后,用較短時間接著碰頭討論,盡快歸納所反映的主要問題,梳理需進一步挖掘的線索,列出座談沒涉及到的空白點,從而為下步工作提供指向。座談的有關記錄,要及時審閱、增補,把調研組成員的所聞所記盡可能整理完整,避免大的遺漏。
(作者單位:湖南省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