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說《魯濱孫漂流記》可以說是人盡皆知。歷史上還有這樣一位傳奇的中國人,他曾獨自在海上漂流133天,堪稱中國版“魯濱孫”。這個人叫潘濂。
1918年,潘濂生于海南的一個貧困農(nóng)村家庭。為了生存,16歲時他奔赴香港,在海輪上做學徒。二戰(zhàn)爆發(fā)后,英國商船負責在海上運輸戰(zhàn)時物資,人手急缺,便從中國大量招募海員,潘濂就在英國的“貝洛蒙”號商船工作。
1942年11月23日,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貝洛蒙”號,被德國潛艇發(fā)射的魚雷擊中,船身很快沉沒。潘濂抱著一塊木板毫無目標地漂流了近兩個小時后,爬進了一艘無人的救生筏。救生筏上有40升水、數(shù)罐餅干、一袋糖、幾板巧克力與一把手電筒,這就是他在大洋求生的全部資本。
要生存下去,最重要的是淡水。潘濂從救生衣上撕下帆布,綁在小艇的木桅上收集雨水。為了節(jié)省干糧,潘濂幾度被餓暈,但他最終意識到捕獵才是唯一出路。他將手電筒里的彈簧做成魚鉤,把木筏上的纜繩拆開搓成魚線,把附著在木筏上的貝類的肉當魚餌,開始釣魚。
孤帆漂流133天之后,潘濂的小艇抵達了巴西沿岸。3個好心的漁民將他送往3天路程之遙的貝侖城,在那里,他得到良好的治療,傳奇故事也由此天下盡知。
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授予了他大英帝國勛章,以表揚他的“罕見勇氣、剛毅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應變能力”。之后,他又應美國海軍之邀,現(xiàn)場還原了他的海上求生之術,而這些都被編入了美國海軍作戰(zhàn)手冊。
(摘自《風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