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輝
聊城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252000
精神分裂癥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重性精神障礙,該疾病病因不明,臨床表現為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感官知覺遲鈍或缺失、思維和情感存在障礙,具有病程長、復發(fā)率高、致殘率高及遷延不愈等特點〔1〕。有研究表明,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其社會功能缺失率高達80%以上,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康復效果〔2〕。社會功能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為能夠正常有效地參與社會活動,理解他人心理行為狀態(tài),預測他人想法和判斷他人行為,所具備的必要社會活動能力,并指導自身社會行為的高級認知過程〔3〕。有研究表明,社會功能能夠有效預測疾病發(fā)展的過程和預后結局,是評定精神疾病預后和康復的重要指標之一〔4〕。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模式的不斷轉變,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療目的不僅局限于癥狀治療,同時更加注重患者的社會功能融合,促進患者全面回歸社會,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融合具有重要臨床價值〔5〕?;诖?,本研究將著重探討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以便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提供針對性干預提供可行性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聊城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1例,女35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43.65±8.79)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1±1.09)年。納入標準:①符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且語言及理解能力正常者;④住院期間病情穩(wěn)定且有自主生活能力者;⑤自愿參與該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隨有嚴重的軀體疾病或臟器衰竭者;②不具備正常的認知及理解能力,③伴有其他嚴重感染性疾病,④并發(fā)有精神發(fā)育遲滯、癡呆或腦部質性病變者,⑤藥物不良反應者,⑥臨床資料不齊或中途退出者,⑦存在其他惡性腫瘤者。
1.2.1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采用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對入選對象的一般信息及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服藥依從性、住院次數、住院時間、人均月收入、情緒控制能力、家庭活動參與狀況、發(fā)病誘因、發(fā)病次數、家族史、發(fā)病年限及起病形式等。
1.2.2精神分裂患者社會功能評定量表 采用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評定量表(PSP)〔6〕對患者社會融合能力進行評分測定,該量表包括工作和學習、個人關系和社會關系、自我照料及擾亂和攻擊行為4個維度,共25個條目,采取0~4分5級評分制,總分值為0~100分,其中<30分則表示為患者社會融合能力低下,31~70分表示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缺陷,71~100分則表示為患者有輕微社會缺陷或社會功能及人際關系無困難。
1.2.3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7〕分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共計10個條目,采取0~4分5級評分制,總分為0~40分,其中得分>30分表示為具有滿意的社會支持,20~30分表示為具有一般社會支持,<20分則表示為社會支持較少。
1.2.4質量控制 查閱文獻及相關資料,根據調查目的自行編制問卷,以檢驗工具檢查問卷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介紹本次研究的目的、內容及意義。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和統(tǒng)一培訓,確保數據資料的一致性和準確性,問卷需當場填寫并回收,統(tǒng)一對數據進行邏輯錯誤檢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本次共計發(fā)放90分問卷,回收86分,有效回收率為95.56%,符合研究樣本量。
選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行獨立樣本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對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現狀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通過對8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PSP評分調查結果顯示,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能力得分在46~84分之間,平均(63.51±6.42)分,根據PSP評分量表標準,得分處于31~70分,表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缺陷,即表示本次研究對象總體社會融合現狀不理想,總體呈中低水平。
對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現狀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服藥依從性、住院次數、住院時間、情緒控制能力、家庭活動參與狀況、發(fā)病次數、發(fā)病年限、起病形式及病恥感均為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現狀的相關影響因素(均P<0.05),見表1。
表1 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現狀的單因素分析(n),(分,
將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現狀作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得出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分析,賦值情況見表2。
表2 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現狀影響的變量賦值
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住院時間、情緒控制能力、家庭活動參與狀況及發(fā)病年均為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現狀不佳的主要因素(P<0.05)。見表3。
表3 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現狀的多因素分析
精神分裂是由于大腦神經遞質不平衡,導致患者出現思維、情感及行為的異常表現,喪失社會功能〔8〕。社會融合是社會功能的主要體現,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核心癥狀之一,是準確評估精神分裂患者疾病預后及康復的重要指標〔9〕。本研究結果表明,絕大多數精神分裂患者在精神癥狀出現時,其社會功能缺失已存在,社會融合能力不足。此結果與既往文獻研究結果相一致〔10〕。為此應加強對精神分裂患者的社會活動能力干預,尤其是學習和生活中的社會功能。有研究表明,人際事物和社會關系的改善,有利于患者社會功能的整體提高,提升患者社會融合水平〔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是影響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的主要因素,此結果表明社會融合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年齡越大則社會功能越差,此研究結果與既往文獻研究結果相一致〔12-13〕。分析原因可能是年齡的增長會使患者各種生理系統(tǒng)器官在形態(tài)學和功能上發(fā)生變化,自理能力會出現不同程度下降〔14〕;同時年齡的增長會對外界各種資源和支持的獲取能力和渠道減少,利用率下降,易產生自卑、抑郁及羞恥感等負面情緒,直接影響其社會融合能力和水平〔15〕。有研究表明,年輕的精神分裂患者認知障礙不會發(fā)生明顯變化,而年齡大的患者在某些執(zhí)行功能上可能會加速下降,這與本研究結果相符〔16〕。
本研究結果表明住院時間不僅會影響精神分裂患者的生活質量,住院時間越長患者軀體功能越差〔17〕。分析原因有兩點〔18-19〕:①精神病醫(yī)院多為封閉式管理,患者住院生活方式過于機械化,生活內容單一乏味,缺乏人際交流和興趣培養(yǎng),意志消沉且周圍人群多為負性影響;②住院時間越長則會加重患者心理壓力和負擔,影響治療積極性和依從性,增加心理及生理疾病,產生厭世、逃避等不良心理問題與社會脫軌。
本研究結果顯示,情緒控制能力是影響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的主要因素,此結果說明情緒控制你能力可幫助患者建立持久的社會支持、人際信任及正確的應對方式,可使得患者更好地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和社會功能〔20〕。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情緒是多種感覺、思想及行為的綜合反映,是對主觀認知的判斷,情緒控制能夠增加患者對問題的認知、分析和判斷能力,減少其負性情緒,提升精神意志,增強自信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21〕。
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活動參與狀況是影響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的主要因素,此結果說明家庭因素與精神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密切相關,可直接影響疾病的復發(fā)、預后及康復〔22〕。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23-24〕:①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環(huán)境可增加家庭成員對患者的生活參與率,可給予患者情感和物質支撐,使得患者保持愉悅心情,有利于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②較多的家庭活動參與,可激發(fā)患者內在潛能,提升其自我管理水平,降低負性心理;③家庭功能的喪失會使得患者與家庭成員關系緊張、精神壓力加大,造成患者心理障礙。有研究現實化,家庭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因素將直接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結果顯示,發(fā)病年限是影響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的主要因素,此結果表明病程時間越長,則患者的社會融合能力越長,此研究結果與既往文獻研究結果相一致〔25〕。分析原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癥具有高復發(fā)和高致殘性等特性,患者復發(fā)后都難以恢復至正常水平,且病程時間越長,復發(fā)次數越多,導致患者社會功能越差;同時疾病的反復發(fā)作會增加患者住院次數和時間,封閉式住院環(huán)境會導致患者工作、學習及社交方面能力減弱,從而降低患者社會融合能力〔26〕。
綜上所述,年齡大、住院時間長、情緒控制能力較差、家庭活動參與率低及發(fā)病年限長均為精神分裂患者社會融合的主要影響因素。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