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宇 萬偉 立全晰 吳星星
肝癌是國內常見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居所有惡性腫瘤第6位。近年來隨著肝癌診療技術的進步,肝癌根治術得到長足發(fā)展,患者預后得到顯著改善[1]。既往報道顯示乙型肝炎不僅可能損傷肝功能,還可能進展至肝硬化階段,并成為原發(fā)性肝癌的危險因素[2]。但肝硬化并非乙肝進展至肝癌的必經階段[3],因而仍有部分乙肝相關性肝癌患者并未發(fā)生肝硬化改變或肝硬化程度存在差異,這可能成為影響肝癌治療效果和預后的因素。因臨床對此少有報道,故本研究收集乙肝相關性肝癌患者,旨在分析肝硬化與預后的關系。
按下述標準收集108例乙肝相關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乙肝與肝癌確診均參照指南標準[4-5];②患者均知悉本研究內容。
排除標準:①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者;②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及重癥肌無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意外死亡患者。
根據Laennec分級系統(tǒng)、Zhang EL等肝硬化評分系統(tǒng)[6-7],對肝硬化程度進行分級。0分為無肝硬化,1分為輕度,2~3分為中度,≥4分為重度。見表1。
表1 肝硬化程度評分方法
對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108例乙肝相關性肝癌患者進行隨訪,通過鏈接全民醫(yī)療保險數據庫記錄108例患者的治療和生存情況。對于少數未參與醫(yī)保的患者,通過電話隨訪記錄預后。
選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行χ2檢驗,生存情況采用kaplan meier 生存曲線描述,預后影響因素采用Cox多因素風險回歸模型分析,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曲線(ROC)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中位隨訪時間30.84個月(2~56個月),死亡26例,存活82例,生存率75.93%。無肝硬化者20例,輕度者38例,中度者34例,重度者16例。
無肝硬化患者中死亡2例,生存率90.00%;輕度者5例,生存率86.84%;中度者11例,生存率67.65%;重度者8例,生存率50.00%。四組預后差異顯著(Log rankχ2=12.680,P=0.005),見圖1。
圖1 不同肝硬化程度患者預后比較
不同肝硬化程度患者腫瘤分化程度、血管侵犯及腫瘤分期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肝硬化程度與病理特征關系
將可能影響預后的因素納入Cox多因素風險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分化情況、血管侵犯、腫瘤分期、肝硬化程度及治療方案是乙肝相關性肝癌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患者預后Cox多因素分析
根據Cox多因素分析結果,賦分后建立模型(表4):Y1=1.103X1+1.037X2+0.912X3+0.734X4。Y2=1.103X1+1.037X2+0.912X3+0.734X4+0.284X5。以賦值情況為檢驗變量,以隨訪期間是否發(fā)生死亡為狀態(tài)變量,繪制ROC,見圖2,結果顯示模型Y1判斷預后的AUC為0.708(SE=0.057,95%CI=0.597~0.819,P=0.001),模型Y2判斷預后的AUC為0.840(SE=0.042,95%CI=0.758~0.922,P<0.001)。模型Y2判斷預后的AUC高于Y1(Z=1.864,P=0.031)。
續(xù)表3
表4 影響因素賦分
圖2 乙肝相關性肝癌預后預測模型判斷死亡風險的ROC結果
肝硬化作為原發(fā)性肝癌的高危因素已成為臨床共識,同時肝硬化的發(fā)生使肝癌預后進一步惡化[8-10]。本研究結果也說明,對于合并肝硬化的乙肝相關性肝癌生存率更低,提示肝硬化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肝硬化是乙肝相關性肝癌不良預后的高危因素。隨著肝硬化的進展,肝實質組織逐漸發(fā)生肝纖維化和肝小葉結構損傷,進而造成肝功能障礙,最終進展至終末期肝病階段[11-12]。因而,乙肝相關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時,密切監(jiān)測肝硬化病情有助于指導臨床,尤其是要注意篩查異型增生結節(jié)等癌前病變,進而為指導臨床早期干預提供依據。
肝硬化程度與肝臟儲備功能密切相關[13]。當肝癌未合并或僅有輕度肝硬化時,推薦解剖性肝切除。而對于重度肝硬化患者,肝切除術可能存在安全風險[14-15]。因而,準確評估肝功能狀態(tài)不僅有助于預測預后,對治療方案的確定也十分必要。本研究肝硬化分級參照Laennec和文獻標準,該分級方案能客觀反映肝臟病理學改變水平,且克服了有創(chuàng)操作的限制,有助于臨床推廣應用。本研究發(fā)現肝硬化程度可能與乙肝相關性肝癌腫瘤病理相關,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這可能是因低分化患者腫瘤生物學行為能力強,腫瘤增殖活躍,隨著腫瘤分期進展和血管侵犯的發(fā)生,可促進腫瘤細胞生長[16],成為肝內轉移的誘因,進而進一步破壞肝臟組織結構,促進肝假小葉的形成和發(fā)展。
為進一步評估肝硬化程度在判斷預后中的作用,本研究對比發(fā)現模型Y2的AUC顯著高于Y1,說明將肝硬化程度納入預后模型有助于提高預后判斷的準確性,這對于指導臨床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肝硬化與乙肝相關性肝癌預后相關,監(jiān)測肝硬化病變程度有助于判斷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