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廣念 韋覃脈 易云潔 邵婷 周芳珍
南寧市第五人民醫(yī)院老年精神科,廣西南寧市 530001
廣泛性焦慮障礙(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是指患者出現一種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膽或焦慮緊張狀況,或患者不能控制地對日常生活的事件及想法持續(xù)擔憂和煩惱,擔心自己或家人患病或發(fā)生意外,擔心經濟狀況問題,是一種精神障礙?;颊呖砂橛畜@恐發(fā)作、瀕死感,難以忍受,感到非常痛苦。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病理生理基礎是患者交感神經活動亢進,植物神經活動失調,大腦皮層處于高喚醒水平,對刺激源敏感,處于精神性焦慮等反應狀態(tài),常伴有運動性不安和軀體不適感(軀體性焦慮)。米那普侖(Milnacipran)是一種新型特異性5-羥色胺(5-HT)和去甲腎上腺素(NE)再攝取抑制劑,具有抗焦慮抑郁的作用,可明顯改善抑郁癥和焦慮癥患者的癥狀,其抗焦慮抑郁的臨床效果與度洛西汀相當[1-3]。為探討米那普侖治療首發(fā)老年期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對米那普侖與艾司西酞普蘭治療的效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治療的首發(fā)老年期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7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精神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中廣泛性焦慮障礙的診斷標準[4];(2)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5]總分≥14分;(3)年齡60~75歲;(4)自愿入組,首次接受治療。排除標準:(1)由軀體疾病或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導致的繼發(fā)性焦慮患者;(2)強迫癥及使用精神活性物質伴發(fā)的焦慮患者;(3)繼發(fā)于精神分裂癥、心境障礙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焦慮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研究組患者男17例、女19例;年齡60~75歲,平均(67.18±8.12)歲;平均病程(1.68±1.35)年。對照組患者男16例、女20例;年齡60~74歲,平均(66.75±7.61)歲;平均病程(1.52±1.27)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廣西南寧市第五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研究組患者口服米那普侖片(上?,F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52)治療,起始劑量為25~50 mg/d,分2次服用,2周內增至治療劑量,最大劑量為100 mg/d。對照組患者口服艾司西酞普蘭片(山東京衛(wèi)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599)治療,起始劑量為5~10 mg/d,分2次服用,逐漸加至治療劑量,最高劑量為20 mg/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服藥6周。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不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抗焦慮藥物。
1.3 觀察指標
1.3.1 HAMA、臨床總體印象量表(CGI-SI)評分 治療前、治療6周后,采用HAMA、CGI-SI量表[5]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HAMA采用0~4分的5級記分法,CGI-SI采用0~7分的8級記分法,患者HAMA、CGI-SI總分越高表示其病情越嚴重。
1.3.2 臨床療效 根據患者治療前后的HAMA減分率進行評定。治療6周后,HAMA減分率<30%為無效,30%≤HAMA減分率<50%為進步,50%≤HAMA減分率<75%為顯著進步,HAMA減分率≥75%為痊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著進步例數+進步例數)/總例數×100%。
1.3.3 艾森貝格抗抑郁劑副反應量表(SERS)評分 治療前、治療6周后采用SERS量表[5]對兩組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評分,患者總分越高表示其藥物不良反應越嚴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命體征、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測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MA、CGI-S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AMA、CGI-S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6周末,兩組患者HAMA、CGI-SI評分均顯著降低,研究組患者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AMA、CGI-SI評分比較 (n,x±s)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6周,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n (%)]
2.3 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E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6周末,兩組患者的SERS評分均顯著降低,但兩組患者的SE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兩組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主要有疲倦、口干、便秘、頭暈頭疼、睡眠障礙、惡心、出汗、心悸等。隨著治療的繼續(xù)或對癥處理,患者不良反應逐漸減輕或得到緩解,患者均能耐受。療程結束后復查患者生命體征、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均未見異常。兩組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ERS評分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x±s]
本研究將首發(fā)老年期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患者給予米那普侖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艾司西酞普蘭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第6周末,研究組患者的HAMA、CGI-SI評分低于對照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使用米那普侖治療首發(fā)老年期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比使用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能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焦慮、減輕病情。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的軀體不適主訴多,常伴有尿頻尿急、心悸胸悶、頭痛頭暈、吞咽梗阻感、胸痛等植物神經癥狀,常出現肌肉疼痛、肢體震顫、緊張性頭痛、緊縮感、肩背部肌肉疼痛、語音發(fā)顫等情況以及搓手頓足、來回走動等運動性不安表現,可能與患者機體5-HT和NE的失衡有關。米那普侖為雙通道阻滯劑,能有效緩解抑郁癥、纖維肌痛患者的焦慮癥狀、軀體不適及疼痛,改善病情[9-10]。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出現的主要不良反應為疲倦、口干、便秘、頭暈頭疼、睡眠障礙、惡心、出汗、心悸等,對癥處理后患者均能耐受;兩組患者的SERS評分、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米那普侖與艾司西酞普蘭治療首發(fā)老年期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的不良反應作用相當。但值得注意的是,米那普侖可能會導致患者血壓、眼內壓增高,因此對合并高血壓的老年患者應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