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一直是讓教師吃重的板塊,也是教學難點。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思維僵化,作文沒有特色。如何從創(chuàng)新思維的角度出發(fā),改變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分析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寫作不僅需要學生具備遣詞造句的能力,還要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指導學生寫作時,教師需要重視這些背后能力的開發(fā)與培養(yǎng)。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學生的思維也要跟上步伐,教育更要與時俱進。
一、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主要是記憶知識點,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欠缺較多,發(fā)展極度不均衡,作文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在不均衡的狀態(tài)下難以提升寫作能力。因此,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成為必然,而首先需要改變的是教師的教學思維。
課本是教學的媒介,課堂是教學的場所,教師是將知識轉移到學生腦海中的“紐帶”。在新的教學理念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產(chǎn)生“主人翁”的心態(tài),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是教學效率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小學生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常常會寫出“流水賬”式文章,毫無新意。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只會求助“范文”,讓學生套用范文,以期提高作文水平。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限制,滯留在“定式”中,對學生的發(fā)展是有害的。教師要摒棄“范文”,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自主寫作。
例如,可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導入生活元素,如周末活動等主題,讓學生在小組內互動,先用語言表達,再通過隨堂作文的形式將表達整合起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學會整合信息,邏輯思維能力也能有所提升。在新型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作文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寫作需要日積月累,若沒有足夠的生活閱歷和閱讀量,作文內容大多空洞乏味。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解與傳授知識,還要保證學生有更多元化的體驗,作文時“有話可說”,而不是“無病呻吟”。
例如,期中考試過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地點的選擇要征詢學生的意見,博物館、動物園、附近的公園,都能成為放松身心的絕佳場所。學生在極度活躍的狀態(tài)下自然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積累豐富的素材。
四、教學評價多元化
教師常用的評價是分數(shù),以分數(shù)作為標準衡量學生的水平,這對有標準答案的考題有用,對作文這樣個人化極為明顯的板塊來說,并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因此在評價作文時,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盡量用積極的評語,而非冷冰冰的數(shù)字。
例如,布置作業(yè)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可以增添“周記”這一寫作形式。批改時,教師要多用鼓勵和肯定的語氣,對于寫得不好的地方,語氣要委婉;寫得好的地方,要大力表揚。這種“評語式”的評價能讓學生對作文有更清晰的認識,還能保護學生的寫作自信心,不會因為分數(shù)低而產(chǎn)生挫敗感,教學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思維僵化,作文沒有特色。寫作不僅需要學生具備遣詞造句的能力,還要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學生的思維也要跟上步伐,教育更要與時俱進。加強作文訓練非常有必要,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提高思維、遣詞造句等多種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創(chuàng)新,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逐漸愛上寫作。學生在積極的態(tài)度下的學習自然更加高效,寫作也會逐漸成為“趣事”,而不是壓在學生肩膀上的沉重負擔,有利于學生日后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