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昶興
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PIS)是神經(jīng)科常見病癥,以語言、意識、感覺障礙與肢體麻木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并伴持續(xù)加重的趨勢,對患者身體健康、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我國PIS患病率也隨之上升,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死亡率[1]。研究顯示,腦部血供不足、動脈粥樣硬化等均是造成PIS患者神經(jīng)功能持續(xù)性損傷的主要原因,因此縮小動脈斑塊,改善組織血氧供給對治療至關重要[2]。丁苯酞具有增加缺血區(qū)血流、促進新生血管形成、解除微血管痙攣等作用,研究證實,丁苯酞可有效阻斷缺血性腦卒中的多個階段,能夠減少大鼠腦缺血的梗死面積,以此促進腦水腫、腦能量代謝情況改善,阻止神經(jīng)細胞凋亡,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3]。但目前關于PIS使用丁苯酞序貫治療相關研究較少,故本文就此進行研究,闡述如下。
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20年6月~2021年5月本院選取的156例PIS患者分為兩組,各78例。試驗組男、女各45、33歲,年齡在33~82(54.21±5.36)歲;腦卒中病程10~30(21.30±5.42)h;發(fā)病后病情進展0~6(4.63±0.15)d。常規(guī)組男、女各46、32歲,年齡在33~82(55.01±5.37)歲;腦卒中病程10~30(20.17±5.03)h;發(fā)病后病情進展0~6(4.58±0.13)d。2組基本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入組標準:(1)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2)均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4]中PIS診斷標準;(3)意識障礙,伴機體乏力,病程進展明顯,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3分。排除標準:(1)對研究藥物過敏;(2)既往存在精神病史;(3)3個月內進行手術治療患者。
試驗組給予患者丁苯酞序貫治療,在患者發(fā)病后2d內開始給藥,前2周使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100041,規(guī)格:100ml)25mg/次,2次/d,靜脈滴注,滴注時間>50min,2次用藥間隔>6h,待2周后患者病情穩(wěn)定,停止使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改為口服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50299,規(guī)格:0.1g),0.2g/次,3次/d。同時給予患者依達拉奉注射液(吉林省博大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70051,規(guī)格:10ml:15mg),配以100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丹紅注射液(菏澤步長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Z20026866,規(guī)格:10ml),配以100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及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批號:國藥準字J20171021,規(guī)格:100mg)100mg/次,同時給予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 H20051407,規(guī)格:10mg)20mg,每晚1次;針對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應按照患者實際情況將其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常規(guī)組采取基礎治療,不使用丁苯酞序貫治療,其余治療方式同試驗組。
對比兩組療效,療效評價標準[5]:痊愈:NIHSS評分減少≥90%,有效:NIHSS評分減少46%~90%,好轉:NIHSS評分減少17%~45%,無效:病情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有效+好轉)/總例數(shù)*100.00%。選用NIHSS評估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量表分值在0~42分,分值越高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內皮素-1(ET-1)水平。對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包括顱內外出血、頭暈、嘔吐、轉氨酶異常等。
試驗組總有效率93.59%高于常規(guī)組78.21%,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56%與常規(guī)組3.85%對比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療效與不良反應[n(%)]
兩組治療前NIHSS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NIHSS評分[±s,分]
表2 對比兩組NIHSS評分[±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78 21.01±2.31 10.21±1.08常規(guī)組 78 20.48±2.18 15.63±1.47 t 1.474 26.242 P 0.143 0.001
治療前兩組hs-CRP、ET-1指標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試驗組均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hs-CRP、ET-1指標對比[±s,分]
表3 兩組hs-CRP、ET-1指標對比[±s,分]
hs-CRP ET-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78 6.39±1.032.11±0.4288.92±5.6361.24±5.37常規(guī)組 78 6.38±1.053.15±0.6389.27±5.4372.14±6.92 t 0.060 12.131 0.395 10.990 P 0.952 0.001 0.693 0.001組別 n
PIS是臨床常見病癥,血栓、側支不良循環(huán)、不穩(wěn)定斑塊等均是引起PIS的主要因素,該病病理機制較為復雜,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若不盡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患者生命安全會造成嚴重威脅[6]。因此針對PIS需盡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促進患者恢復。目前針對PIS,以挽救缺血半暗帶、改善缺血區(qū)腦血流灌注為治療關鍵。
丁苯酞是臨床治療急性缺血性常用藥物,其為脂溶性藥物,可通過血腦屏障發(fā)揮抗腦缺血、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同時丁苯酞可上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以促進缺血后腦血管再生,進而加快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促進缺血區(qū)微循環(huán)改善,增加腦血流,減輕血-腦屏障破壞[7];同時可穩(wěn)定斑塊、抑制血栓素合成,而達到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生成率的目的。丁苯酞序貫治療,即在早期病情危急時先給予能夠迅速達到有效血藥濃度的丁苯酞注射液靜脈滴注,以此快速改善患者病情,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給予口服丁苯酞軟膠囊,以鞏固療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預后,提升患者生存質量[8]。本文研究顯示,試驗組較常規(guī)組總有效率高,表明丁苯酞序貫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且兩組治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無差異,表明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以丁苯酞序貫治療,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具有一定安全性。同時治療后試驗組較常規(guī)組NIHSS評分低,表明丁苯酞序貫療法可顯著改善PIS患者神經(jīng)功能。分析原因在于,丁苯酞具有抗腦血栓形成與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縮小局部腦缺血梗死面積,促進PIS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改善。hs-CRP是機體受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等炎癥性刺激時肝細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ET-1是目前認為體內最強的血管收縮活性肽,是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重要損傷因子。本文研究得出,治療后試驗組較常規(guī)組hs-CRP、ET-1指標均低,表明丁苯酞序貫治療可減輕機體炎癥因子反應,緩解內皮功能損傷。
綜上所述,丁苯酞序貫治療可提升臨床效果,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情況,促使其炎癥因子、內皮功能損傷指標改善,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