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喬,劉洋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眼科,沈陽 110001)
青光眼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1-4]。該病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急性發(fā)作可導致失明,患者容易產(chǎn)生消極情緒,影響預后[5]。研究[6-7]發(fā)現(xiàn),負面情緒可能加重前列素釋放,增加房水分泌,升高眼壓,加重青光眼病情。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8],改善預后。本研究組在臨床上結合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衍生出綜合護理路徑,并將其應用于眼科患者護理,目前國內(nèi)外在此方面的研究還十分有限。本研究擬探討綜合護理路徑對青光眼患者的護理效果,并分析其應用價值。
選取2018年1月至12月在我院眼科就診并確診青光眼的患者。納入標準:經(jīng)眼前節(jié)、后節(jié)檢查明確診斷為原發(fā)性青光眼;無認知功能障礙。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青光眼;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妊娠期。本研究已獲得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在研究開始前,所有研究對象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研究對象分為2組,對照組為常規(guī)護理組,試驗組為護理路徑組。對照組青光眼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及時觀察病情、用藥指導、眼部護理及注意事項等。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結合患者教育的護理路徑干預:(1)建立護理路徑指導方案,由護士長牽頭協(xié)商制定護理路徑,主要包括建立護患關系、心理疏導及健康宣教等;(2)建立護患關系,及時了解患者軀體及心理狀態(tài),關心其生活及轉歸,及時解答問題,疏導顧慮,以優(yōu)質(zhì)的護理照護取得患者信任;(3)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原發(fā)性青光眼的發(fā)生機制、相關因素、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案以及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及家屬的主動參與度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4)提高患者對病情變化的應對能力,采取綜合信息干預法,利用微信等社交平臺將病情相似的患者組成病友群,鼓勵其互相交流,分享治療經(jīng)驗,指導配合治療,提高應對能力;(5)加強對患者的社會支持,與患者家屬溝通,充分發(fā)揮家屬的積極作用,使家屬重視患者,積極參與患者的術后康復。2組干預周期為3個月。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9](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10](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綜合評定2組研究對象心理狀態(tài)、治療情況及護理效果。焦慮程度分為重度(≥70分)、中度(60~<70分)、輕度(50~<60分)、無(<50分)。抑郁分級包括輕度(53~62分)、中度(>62~72分)、重度(>72分)。護理干預效果分為無效(干預期間患者明顯感覺不適,臨床癥狀未消失),有效(干預期間患者輕度感覺舒適,臨床癥狀幾乎消失),顯效(干預期間患者明顯感覺舒適,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傆行?(顯效樣本數(shù)+有效樣本數(shù))/總樣本數(shù)×100%。
采用SPSS 21.0軟件行統(tǒng)計學分析。SAS評分、SDS評分等正態(tài)分布連續(xù)變量資料用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有效率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納入82例青光眼患者,其中,試驗組41例,男19例(46.3%),女22例(53.7%),年齡45~71歲,平均(62.18±4.15)歲,青光眼病程2~15年,平均(8.15±2.21)年;對照組41例,男20例(48.8%),女21例(51.2%),年齡49~76歲,平均年齡(63.25±5.21)歲,青光眼病程3~16年,平均(8.46±3.55)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青光眼病程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干預3個月前后,試驗組SAS評分、SDS評分差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 1;試驗組護理干預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和手術等方法治療青光眼,無論何種治療方案,都需要患者有較好的依從性,因此,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預后尤為重要。研究[11]發(fā)現(xiàn),心理情緒是導致原發(fā)性青光眼發(fā)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長期的青光眼又會影響患者的情緒,導致焦慮、抑郁等,故心理因素是青光眼疾病中的重要一環(huán),影響其發(fā)生及預后。因此,改善原發(fā)性青光眼患者的心理情緒對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表1 2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及SDS評分比較(,分)
表1 2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及SDS評分比較(,分)
1)與對照組干預前后差值比較,P < 0.05.
表2 2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n(%)]
護理路徑是指在特定疾病的整個治療中,由責任護士通過既定的方式和途徑促進患者的康復、改善其身體和心理健康,從而達到護理目標的方法。前期研究[12]提示,患者接受護理路徑干預后可顯著減輕焦慮、抑郁程度,干預效果良好。此外,有研究[13]對35例原發(fā)性急性閉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結果發(fā)現(xiàn)給予既定模式護理組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非干預組,且眼內(nèi)壓降低效果更好,可見護理路徑對于PACG的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此外,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強化健康教育聯(lián)合護理路徑干預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這也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佐證。胡曉佳等[14]在35例白內(nèi)障患者的治療中采用護理路徑干預措施,發(fā)現(xiàn)加強護理路徑可顯著改善患者心理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有助于臨床治療。同時提示護理路徑可結合健康教育,兩者聯(lián)合可能發(fā)揮更好的作用。
本研究將護理路徑與健康宣教相結合,發(fā)展出綜合護理路徑方式,并采用隨機對照設計,探討了綜合護理路徑對青光眼病情的控制效果。結果顯示,采取綜合護理路徑干預后,試驗組青光眼患者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明護理路徑對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病情有積極意義,同時,護理路徑有助于維護醫(yī)患關系,增強患者的信任感與配合度。
心理因素是一種患者自發(fā)產(chǎn)生的保護潛意識。發(fā)生疾病時,患者常常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一些心理彈性較好的個體可以及時適應這種變化,從而擺脫疼痛、悲傷、沮喪等情緒,適應新的生活和環(huán)境[15]。而青光眼患者往往疾病急性發(fā)作疼痛難忍,或者病程較長,影響視力,加之長期用藥的不良反應,都可能導致焦慮、抑郁等情緒,而護理路徑干預措施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能夠減輕其不良情緒,增強抗擊疾病的能力,加強治療信心,提高生存質(zhì)量[16]。此外,護理路徑還能夠提高患者及家屬自我護理的能力,使其能夠自覺、主動地監(jiān)測眼部疾病的變化,有利于疾病恢復[17]。
綜上所述,對青光眼患者開展綜合護理路徑干預,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了治療有效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