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慶
(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菏澤 274000)
膿毒癥是一種因感染而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胃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內毒素庫”“儲菌庫”及“免疫器官”,參與膿毒癥的病理生理發(fā)展過程,極易引發(fā)胃腸功能障礙。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在急性危重感染狀態(tài)下逐漸或突然出現腸鳴音減弱甚至消失、重度腹脹、便血及嘔吐咖啡樣物質,其顯著增加了膿毒癥患者的死亡風險,是導致膿毒癥預后不良的重要影響因素[1]。近年來隨著重癥監(jiān)護技術和抗感染藥物的不斷發(fā)展進步,膿毒癥的治療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對合并胃腸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仍較有限,療效有待提高[2]。目前西醫(yī)對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的治療偏重對腸道內環(huán)境的調整,而中醫(yī)治病注重從整體出發(fā),對患者全身狀態(tài)進行調整,且中醫(yī)藥對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的辨證用藥治療經驗非常豐富,因此將中西醫(yī)結合用于本病的治療能夠體現出更大的優(yōu)勢[3]。本研究選擇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胃熱腑實證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中藥理氣通腑湯聯合西醫(yī)療法治療本病的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提供有效借鑒。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9年2月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80例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西醫(yī)診斷參照《第3次膿毒癥和膿毒癥休克國家共識》[4]對膿毒癥的規(guī)定及《重修“95 廬山會議”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病情分期診斷及嚴重程度評分標準(2015)》[5]對胃腸功能障礙的規(guī)定;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辨證為胃熱腑實證,癥見高熱,口渴,腹脹,拒按,小便短黃,便秘,大便惡臭,譫語,舌質紅,舌苔黃而厚且焦黑起刺,脈沉而有力;年齡18~70歲,預計生存期超過7 d,急性胃腸損傷分級(AGI)為Ⅰ~Ⅲ級。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或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胃腸切除術后患者,合并胃腸道原發(fā)疾病、胃腸道出血、消化道腫瘤及由外傷引起的胃腸道損傷者,合并肝腎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及顱內出血者,合并內分泌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嚴重病變者,妊娠期、哺乳期、精神病患者,對本研究用藥或成分過敏者。將入組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44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21~70(57.9±5.6)歲;病程5~63(26.5±3.8)h;基礎疾?。褐匕Y胰腺炎15例,重癥肺炎感染11例,術后感染8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4例,其他2例。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20~69(57.6±5.7)歲;病程4~61(26.2±3.5)h;基礎疾?。褐匕Y胰腺炎16例,重癥肺炎感染12例,術后感染6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4例,其他2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基礎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臟器支持、抗感染、液體復蘇等膿毒癥治療基礎上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方案:①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持續(xù)或間斷胃腸減壓;②枸櫞酸莫沙必利片(亞寶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158,規(guī)格:5mg)鼻飼,20 mg/次,3次/d;③法莫替丁注射液(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499,規(guī)格:2 mL∶20 mg)靜滴,20 mg/次,2次/d;④腸內營養(yǎng)混懸液[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38,規(guī)格:500 mL(1.25 kcal/mL)]鼻飼,初始劑量為1 000 kcal,2~3 d內逐漸增至機體需求量。觀察組在以上治療基礎上給予理氣通腑湯治療,藥物組成:瓜蔞、枳實各25 g,人參20 g,生地黃、竹茹、玄參、半夏各15 g,芒硝、生大黃、黃連各10 g,生甘草9 g,每日1劑,水煎早晚飯后鼻飼或口服。2組均治療7d后評估療效。
1.3觀察指標 ①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Ⅱ):治療前后使用APACHEⅡ評分系統(tǒng)對患者病情進行評分,總分71分,分值越高代表病情越嚴重。②胃腸道功能障礙評分:按文獻[5]對患者治療前后胃腸道功能障礙進行評分,得分越高代表胃腸道功能障礙越嚴重。③胃腸功能指標:治療前后分別使用膀胱內測壓法檢測腹腔內壓力(IAP),并檢測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胃殘留量(GRV)。④血生化指標水平:取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清,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胃泌素(GAS)、胃動素(MOT)及二胺氧化酶(DAO)水平,采用比色法檢測D-乳酸水平,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進行。⑤臨床療效:參照文獻[6]擬定療效評定標準。痊愈:患者生命體征及相關實驗室檢查指標均恢復正常,各項評分在正常范圍內,中醫(yī)癥狀積分降低95%以上;有效:患者生命體征基本維持穩(wěn)定,僅需少量藥物維持治療,實驗室相關指標及各項評分得到顯著改善,中醫(yī)癥狀積分降低30%~95%;無效:患者生命體征無法維持穩(wěn)定,相關實驗室檢測指標未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加重,中醫(yī)癥狀積分降低不足30%??傆行?痊愈+ 有效。⑥用藥安全性:觀察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2.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2檢驗;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時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校正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治療前后APACHE Ⅱ評分和胃腸道功能障礙評分比較 治療后,2組APACHE Ⅱ評分和胃腸道功能障礙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2組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和胃腸道功能障礙評分比較分)
2.22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2組IAP、GRV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指標比較
2.32組治療前后血清DAO和D-乳酸水平比較治療后,2組血清DAO和D-乳酸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治療前后血清DAO和D-乳酸水平比較
2.42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后,2組血清GAS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2組血清MOT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均<0.05),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2.5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7 d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治療7 d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2.62組患者用藥安全性比較 2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膿毒癥發(fā)病后,胃腸道是最先受累的靶器官之一,表現為腸黏膜屏障受損、胃腸道缺血再灌注損傷及微生態(tài)紊亂,極易引發(fā)胃腸功能障礙。當胃腸黏膜屏障功能受到損傷后,腸黏膜通透性升高,腸道中大量的細菌和內毒素發(fā)生移位,刺激炎性因子和介質釋放,進一步加重臟器功能障礙[7]。D-乳酸和血清DAO均為客觀反映胃腸黏膜受損程度的敏感性指標。DAO主要分布于腸黏膜上皮細胞中,腸黏膜組織受損后該物質被大量釋放入血液循環(huán)中,導致血DAO水平顯著升高[8]。D-乳酸是胃腸道中固有細菌的代謝物質,其他組織或器官幾乎不能釋放或代謝該物質,當腸黏膜受損后,D-乳酸會通過腸黏膜破損處進入血液循環(huán)中。研究證實,所有能夠引起腸道黏膜通透性升高的因素均能引起D-乳酸水平升高,且D-乳酸水平變化趨勢與小腸病理變化具有高度一致性[9]。因此,檢測外周血中D-乳酸和DAO能夠用于早期診斷胃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受損程度。另外,胃腸激素紊亂與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具有密切關系,調節(jié)GAS、MOT等胃腸激素水平有助于改善膿毒癥患者的胃腸功能[10]。膿毒癥患者一旦合并胃腸功能障礙往往提示預后不良,盡早救治胃腸功能障礙對預防膿毒癥向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發(fā)展和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西醫(yī)對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積極糾正原發(fā)病、穩(wěn)定內環(huán)境及修復胃腸功能等,但單純依靠西醫(yī)治療難以取得確切的療效,探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顯得極為迫切。
中醫(yī)學并無膿毒癥之說,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外感熱病”范疇。毒邪是膿毒癥的主要致病因素,毒邪擾亂氣機,致使氣機逆亂,脾失升清,胃失降濁,肺失宣發(fā)肅降。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為臟,腸為腑,二者互為表里,相互影響,肺氣肅降,則腸腑傳導功能正常,肺氣上逆,則腸腑氣秘實熱,毒邪內蘊,久而化熱,耗液傷津,腸失所養(yǎng),腑實不通,引發(fā)胃腸功能障礙。中醫(yī)學認為胃腸功能障礙虛實表現各異,根據患者證候表現可分為不同證型,其中以胃熱腑實證較為多見,采用理氣通腑大法可取得較好療效。理氣通腑湯中枳實消積導滯、破氣除痞;瓜蔞潤腸通便、寬胸散結;人參益肺補脾、固脫復脈,為救脫拯危之要藥;生地黃養(yǎng)陰生津、涼血清熱;竹茹清熱降逆止嘔;玄參解毒瀉火、滋陰清熱,常與生地黃配伍,共同治療溫病毒邪類疾??;半夏降逆和胃、散結除痞;芒硝軟堅潤燥、瀉下攻積;生大黃瀉火解毒、瀉下攻積、破瘀通經,與芒硝合用,彰顯瀉下通便之功;黃連燥濕清熱、解毒瀉火;生甘草益氣補脾、解毒清熱、緩急止痛,并能調和諸藥。全方以通下類藥物為主,旨在疏通氣機,升清脾氣,降濁胃氣,調和升降,促進肺氣宣發(fā)肅降和腸腑通降功能恢復正常,同時加用理氣、補氣、滋陰、清熱類藥物,以防瀉下太過,攻補兼施,共奏調理氣機、通腑瀉熱之功?,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枳實具有抗炎、抑菌、抗凝血、對抗氧化應激反應的作用,并能促進胃腸蠕動,改善胃腸功能障礙癥狀[11];瓜蔞仁中的有效成分脂肪油具有較強的致瀉作用,其含有的亞油酸成分能夠促進受損組織修復和再生[12];生地黃中的梓醇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及瀉下作用[13];半夏具有抑制胃酸分泌、調節(jié)胃腸運動、止嘔以及改善胃腸功能的作用[14];芒硝能夠增加小腸水分,促進糞便稀釋,并能增強腸蠕動能力,引發(fā)排便效應,另外芒硝還具有抗炎、鎮(zhèn)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15];大黃具有對抗巨噬細胞過度激活,抑制內毒素釋放,促進胃腸蠕動,刺激排便的作用[1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APACHE Ⅱ評分、胃腸道功能障礙評分、IAP、GRV、胃腸黏膜屏障、胃腸激素水平的改善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均未出現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提示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聯合理氣通腑湯治療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療效確切,可顯著改善胃腸黏膜屏障功能,提高胃動力,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為膿毒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的治療提供了一定參考。
利益沖突: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