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
摘 要 青少年在利用網絡學習、娛樂的同時,極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侵擾,進而形成網絡暴力,對青少年身心造成危害,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重要動蕩因子。文章旨在運用“沉默的螺旋”、把關人等傳播學相關理論探究青少年網絡暴力成因,并提出應對措施及建議。
關鍵詞 青少年網絡暴力;傳播機制;心理動因;媒介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2-0071-03
1.1 青少年網絡暴力概念界定
互聯網的蓬勃發(fā)展讓青少年在網絡空間中認識世界、表達自己,但網絡環(huán)境的虛擬性也成為滋生青少年網絡暴力的溫床。截至目前,我國學術界尚未對網絡暴力做出明確概念。對于網絡暴力的認知,大致分為兩種:一種認為網絡暴力的本質是網絡輿論的暴力,另一種則認為網絡暴力是一種網絡侵權行為[1]。
網民是網絡暴力的行為主體。我國網民群體結構中學生群體占比最高,為40.5%,而青少年指13歲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滿14歲不滿18歲)。綜上所述,青少年網絡暴力的概念可以界定為:青少年個體或群體通過互聯網,對當事人進行言語侮辱或造謠誹謗,且未經允許公開當事人信息和隱私,侵犯其人身權利和財產安全,對他人身心造成實質性傷害的行為。
1.2 青少年網絡暴力表現形式
1.2.1 網絡語言暴力
網絡語言暴力指在賽博空間中以語言為媒介,對特定對象進行辱罵攻擊行為,是現實生活中帶有暴力色彩的言語在虛擬網絡世界的延伸。現今社會,青少年更愿意在網絡社交平臺發(fā)表言論,分享個人生活,這給網絡暴力施暴者以可乘之機詆毀辱罵受害者,對其身心造成極大傷害。
青少年對自身情緒控制不強,當其他網民在網絡社交平臺發(fā)表個人觀點時,只要一方使用帶有暴力色彩的語言,簡單的意見不合就會升級為“罵戰(zhàn)”。當意見強勢的一方以霸權方式剝奪他人話語權,將一些侮辱、詆毀等詞語強加在當事人身上時,網絡暴力事件便以摧枯拉朽之姿席卷而來。此外,通過網絡向受害者發(fā)送恐嚇、威脅等騷擾信息的行為,也屬于網絡語言暴力的范疇。
1.2.2 網絡侵權行為
網絡侵權行為最常見的形式是“人肉搜索”,其本意更傾向于一種人工參與的知識搜索,通過發(fā)動廣大網友的力量為遇到因難的當事人提供幫助。然而在社會輿論的長期發(fā)酵與通訊終端的持續(xù)更新下,“人肉搜索”儼然偏離其本意,成為受眾內心帶有“非法”意味的貶義詞。大部分青少年網絡暴力事件都集中于學生交流平臺,因現實社會中的同學關系,更容易搜集個人信息。網絡使用者利用多種技術手段,通過不法渠道獲取受害者個人信息將其公布于網絡,并對受害者本人及周圍的人進行騷擾、恐嚇甚至人身攻擊。
除了對隱私權的侵犯,網絡侵權行為還包括對名譽權和肖像權的侵犯。例如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為替偶像博好感、籠人氣,誹謗謾罵其他明星;利用圖片處理技術惡搞受害者照片,將其公布于網絡嘲笑侮辱。這些都對受害者的身心造成極大傷害。
2.1 社會環(huán)境——網絡場域的虛擬與公眾行為的盲從
網絡場域的虛擬與匿名,為網絡暴力提供了野蠻生長的溫床。在網絡環(huán)境中,人人都有“麥克風”,網民只需注冊網絡ID,便能拋開現實身份暢所欲言,輕易便可發(fā)表帶有明顯色彩情感的言論,造謠誹謗、詆毀辱罵等暴力行為也因網絡空間的虛擬性與隱匿性,導致追責困難。言論影響力與破壞力急劇提升,網絡暴力行為愈演愈烈。
青少年在網絡社交平臺作為信息傳播者發(fā)表言論的同時,也在以信息接受者的身份接收他人意見。因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平臺審核機制尚未完善,網絡事件真假難辨,且青少年還未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所以在網絡平臺海量信息沖擊下,青少年往往無法做出準確判斷,極易對現實產生認知偏差,甚至在青少年卷入網絡暴力輿論旋渦時,仍對是非曲直懵然不知。
公眾往往會在群體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保持相同認知。網絡盲從行為,就是基于群體意見對網民個體產生的心理壓力,部分網民為了免受責難、尋求安全和歸屬群體等原因做出與本人意愿相悖的行為。究其主觀原因,是網民內心缺乏自信導致無意識和自我認同感缺失。由于青少年自我認知與判斷能力還不成熟,缺乏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極易產生盲目從眾的心理與行為,當群體意見高度一致時,網絡匿名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心理保護傘,使其在網絡上的言行肆無忌憚。
2.2 傳播機制——“眼球經濟”驅動網絡暴力傳播
“流量為王”的時代,網絡平臺是各類媒體的必爭之地。就網絡平臺而言,輿論傳播與話題討論能為網站帶來源源不斷的流量和收入。為博取網民眼球,獲得更多關注度,一些網絡媒體平臺選擇迎合受眾低級趣味,以制造傳播過程中的“賣點”。與此同時,“眼球經濟”造成的不良后果日益凸顯,如網絡信息真假難辨,傳播內容不斷突破道德底線等。目前我國網絡平臺還未設立分級制度,所有內容對青少年均不設限。網絡環(huán)境中,部分視頻傳播平臺充斥著低俗不雅的評論與內容,嚴重影響正常健康的視頻傳播生態(tài)。青少年作為視頻平臺的重要用戶,長期接觸此類信息會影響其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害怕被孤立是人的社會本性。因此,輿論場中的理性討論并不占優(yōu)勢,明顯的群體壓力使部分網民意見趨于一致,成為網絡輿論的主導力量。在網絡暴力輿論場中,暴力事件關注人群越多,參與人群就越多,弱勢群體的意見往往淹沒在聲勢浩大的群體討伐中,造成網絡輿論場上“有理在于聲高”的結果。網絡環(huán)境的包容與自由,致使一些價值觀歪曲、擾亂社會穩(wěn)定以及暴力、色情等內容混雜其中,這些都會誘導青少年做出越軌行為。
2.3 心理動因——泛道德化的個人心理及錯誤成就動機
“泛道德化”是將道德意識無限擴張,越位侵犯到社會文化其他領域,將其文化表現變?yōu)榉沼诘赖屡c表達道德的工具[2]。我國古代重視以德修身,泛道德化的社會文化氛圍由此衍生。網絡環(huán)境中,網民常以道德準則作為社會熱點事件的批判依據,將自己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的理想訴求訴諸于網絡暴力的施暴者身上。但在實際參與過程中,網絡輿論的不當引導往往使網民偏聽偏信,在未對事實真相進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就對事件定性,站在道德制高點大搞輿論審判,“伸張正義之舉”變成網絡暴力行為。青少年正處在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看待問題容易以偏概全,再加上其熱血沖動的特質,青少年在卷入網絡暴力時,很容易將自己想象成制裁與審判者,認定自身行為是大膽無畏、激濁揚清的正義之舉。
滿足成就動機也是青少年參與網絡暴力的典型心理特征。一方面,青少年對成功具有強烈的渴望,希望通過自身成就獲得更多關注與認可;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強烈尋求身份認同,十分注重他人對自我的看法,當現實社交圈無法滿足青少年所需的理解與鼓勵,為了形成牢固持久的自我認同,部分青少年會轉向網絡社交平臺表達訴求,以從積極穩(wěn)定的反饋中滿足成就動機。青少年雖有一定知識儲備,對社會現象也有一定思考,但由于缺少經驗、閱歷尚淺,很容易“拍著腦袋想問題”,甚至走向極端。網絡媒體的滲透與嵌入,使青少年陷于遭遇網絡暴力與參與網絡暴力的雙重身份中,并且難以區(qū)分虛擬社區(qū)與現實生活的界限,網絡暴力行為極易倒灌進青少年的現實交往中,線上暴力行為延伸至線下。
3.1 構建網絡治理體系,加強網絡管理
3.1.1 合理設置網絡議程
網絡空間的開放與虛擬易導致青少年缺乏理性思考,混淆是非判斷,不利于其正確價值觀形成,且極易誘發(fā)違法犯罪。為了健全建設網絡公共領域,減少網絡暴力行為,網絡大眾媒體要在網上設置議程。首先,主流媒體要第一時間發(fā)布事實真相,避免網民被惡意流言所迷惑。主流媒體要詳細交待事件的背景資料、前因后果及主要內容,通過客觀公正的材料讓網民信服。其次,門戶網站適當減少對網絡暴力事件的報道,將其放置不起眼位置,或加快更新頻率及時覆蓋,減少網民對暴力事件的關注與討論。最后,“意見領袖”吸引網民參與設置好的議題以促成正確輿論形成。主流媒體也要在高層次結構構架上對事件明確定性,使網民通過標題就能知曉媒體對事件的態(tài)度,引導網絡輿論走向。
3.1.2 規(guī)范網絡傳播內容
當今網絡傳播中,把關人由媒體機構、政府機關兩類分為媒體機構、政府機關、普通網民三類,因此需要根據不同角色進行多元化把關,規(guī)范網絡傳播內容。普通個人不僅作為信息接收者出現,同時也是信息傳遞者,某種程度上承擔著“把關人”的角色,個人把關的崛起影響信息的內容、流量和形式。網絡傳播打破了傳統(tǒng)把關的規(guī)范程序,這時傳統(tǒng)把關要向網絡把關轉型,在把關過程中除了監(jiān)控和過濾內容,還要及時剔除虛假信息。職業(yè)把關人除了撰寫編輯,還要監(jiān)控論壇輿論,篩選置頂,引領輿論導向。國家要加強網絡倫理教育,喚起網民道德感,宣傳社會正能量以引導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
3.2 提升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
主流媒體作為社會輿論的引導力量,除了規(guī)范自身傳播行為,還要聚焦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積極用正確輿論占領宣傳陣地,牢牢把握對社會輿論引導的主導權。多數情況下,如果傳統(tǒng)主流媒體沒有第一時間搶占信息和輿論高地,扼殺謠言的產生和傳遞,必會有損媒體自身的公信力與影響力。受眾從傳統(tǒng)主流媒體得不到透明的信息,便會訴諸其他渠道,這就給不實信息甚至謠言以傳播機會。因此,提升傳統(tǒng)主流媒體的傳播速度、增加透明度尤為重要。
傳統(tǒng)媒體要特別注意時機策略和內容策略以放大主流聲音。在時機策略上,傳統(tǒng)主流媒體需要仔細研究傳播規(guī)律,提高選擇合適傳播時機的能力。具體來說,傳統(tǒng)主流媒體要在第一時間傳播信息、引導輿論,同時結合后續(xù)不同時間節(jié)點“巧妙”溝通,密切關注各溝通階段的信息和輿論走向,主動引導議程設置方向,而不是被動受制于網絡議程以不斷鞏固溝通效果[3]。在內容策略上,傳統(tǒng)主流媒體要以受眾為對話主體,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通過更符合受眾心理的方式包裝和傳播信息,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媒體。
與新興媒體的融合中,傳統(tǒng)主流媒體在借鑒新媒體傳播手段、思維方式時,要特別注重與網絡意見領袖進行良性互動。一方面,傳統(tǒng)主流媒體要爭取實現自身與網絡意見領袖影響力的疊加;另一方面,傳統(tǒng)主流媒體要正視網絡傳播的廣袤土壤,在網絡輿論中提供豐富可信的信息,實施持續(xù)有效的關注,進行公平客觀的解讀,引導積極有益的思維,以多樣的傳播策略和方式參與到網絡環(huán)境的“發(fā)聲”中來。同時,主流媒體不能放棄對意見領袖的監(jiān)督,要時刻警惕網絡新媒體傳播中的各種輿論傾向。
3.3 培育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
3.3.1 打造三維立體媒介素養(yǎng)培育體系
培育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需要打造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立體媒介素養(yǎng)培育體系。學校應分層次有針對性地設置媒介素養(yǎng)課程,根據青少年成長過程,建構青少年對媒介信息反思批判意識,培育青少年媒介應用能力,提升其公民意識和通過媒介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興趣。
家長應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媒介。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培育離不開父母引導,若父母本身對媒介缺乏正確認知,對青少年接觸媒介一味禁止或縱容,就會對青少年媒介觀產生消極影響;若家長能以身作則,引導青少年對媒介信息進行辯證思考,就能在無形中提高孩子的媒介素養(yǎng)。此外,社會機構組織舉辦講座、展覽、媒體實踐等活動,為青少年提供多樣化渠道,以了解媒介知識,理解媒介內涵,體驗媒介工作。
3.3.2 提供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培養(yǎng)渠道
新媒體時代交互的環(huán)型傳播模式特別強調受眾對媒介的參與。因此在培育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過程中,學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參與性特征,依據學生實際需要,結合參與式教育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師生交流與評價反饋等機制,讓學生深度參與到新媒體信息制作與交流中,在實際應用中形成直觀的理念。媒介素養(yǎng)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抓住青少年興趣點,借助新媒體平臺靈活使用文本研究、個案分析、情景模擬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學會有效駕馭和使用新媒體技術。
盡管人們已經意識到,青少年在網絡世界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我國青少年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還存在很大障礙。因此,媒體、學校與家庭要加強引導,保護青少年不受網絡暴力的侵害腐蝕,共同呵護青少年茁壯成長,使其形成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艾藹.青少年網絡暴力問題及應對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2]呂洪剛,李小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現代釋疑與實踐路徑[J].學術探索,2016(11):120-124.
[3]胡智鋒,劉俊.媒介融合時代傳統(tǒng)主流媒體如何放大主流聲音[J].北方傳媒研究,2017(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