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航,張延芳,高媛媛,馬玉龍
肺炎具有急性發(fā)病、進展快等特征,在幼兒和老年人中發(fā)病較多,近幾年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誘發(fā)肺炎的因素比較多,革蘭陰性菌感染、耐藥菌大量繁殖等均是造成疾病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肺炎發(fā)病早期,患者并無典型的癥狀,但發(fā)展速度快,容易出現(xiàn)治療延遲等現(xiàn)象,使得病情進一步加重[2]。因此,及時、有效的診斷是保證重癥肺炎治療效果,改善預后的關鍵。血液檢測是重癥肺炎檢查的重要內容,通過對血液各指標的檢查,能夠及時地評估病情,為預后的改善奠定堅實的基礎[3]。血液檢測中,涉及的指標比較多,常見的指標如降鈣素原(PCT)及C反應蛋白(CRP),均在重癥肺炎血液檢測中被高度重視,可為病情及預后的評估提供理論參考。本研究為進一步了解PCT、D-二聚體(D-D)、CRP和淀粉酶(AMS)等水平的變化對重癥肺炎的病情及預后的評估指導價值,將我院收治的76例重癥肺炎患者納入樣本中,根據不同的預后情況,對各血液指標進行檢測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4月期間76例符合研究條件的病人,其中男性47例(61.84%),女性29例(38.16%);年齡36~89歲,平均年齡(58.71±5.94)歲。按照APACHEⅡ評分情況,將符合條件的病人分成A、B、C組,各組分別有25例、28例和23例。根據預后情況,分為生存組和死亡組,各有49例、27例。
納入標準:①符合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4];②年齡≥18周歲;③收治ICU治療;⑤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器官(心、腎、肝)重度功能損害;②出現(xiàn)惡性腫瘤;③妊娠;④存在全身性免疫性疾??;⑤對檢驗方法不耐受者;⑥預計生存時間小于48 h 者。
1.2 方法:入院后,所有患者行機械通氣治療,同時積極抗感染,并予以霧化、解痙、平喘治療,均住ICU治療。入院后第1、第3和第7天,空腹抽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分離上層血清,保存在試管內,待檢儲于-30 ℃的冰箱。PCT借助酶聯(lián)免疫熒光法驗證,并進行相關實驗(生產方是西門子公司)。D-D借助免疫比濁法測得(希美康森公司生產)。CRP借助免疫比濁法產品檢測,并進行相關實驗(生產方是西門子公司)。AMS采用酶速率法(37 ℃)檢測。檢測環(huán)節(jié)需詳細了解該機器的操作方法,以及其他注意事項,以便保證檢測質量符合要求,確保質控工作順利安全。
1.3 觀察指標:記錄檢測到的A、B、C各組PCT、D-D、CRP和AMS各指標水平以及生存組和死亡組各指標水平。參考范圍:PCT<0.05 ng/ml,D-D為0~0.243mg/L,CRP為0~10 mg/L,AMS為0~200 U/L。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Ⅱ(APACHEⅡ)評分標準包括病人年齡等三方面,并將三方面得分相加得出一個數據,做分數對比,最高分是71分。評分<20分納入A組,評分20~30分之間納入B組,評分>30分納入C組。病情與分值呈正相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性別、APACHEⅡ評分構成比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借助Spearson法來完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間不同時間點各指標對比分析:入院第1天,A組、B組和C組的PCT、D-D、CRP和AMS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院第3天和第7天,C組PCT、D-D、CRP和AMS水平高于A組和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PCT、D-D、CRP和AMS水平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不同時間點各檢測指標對比分析
2.2 死亡組和生存組間各指標水平的對比:死亡組PCT、D-D、CRP和AMS水平高于生存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死亡組和生存組間各指標水平的對比
2.3 APACHEⅡ評分與各指標相關性分析:行S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發(fā)現(xiàn),APACHEⅡ評分與PCT、D-D、CRP和AMS等指標水平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APACHEⅡ評分與各指標相關性分析
PCT屬于降鈣素前肽,反映全身炎癥的程度,在健康人體內僅有微量存在,一般濃度不超過0.1 ng/mL[5]。當嚴重感染時,細胞內毒素和炎性因子誘導了PCT產生,使血清中該物質的濃度升高,并在發(fā)病的0.5~1 d 內,機體PCT水平達到頂峰[6]。重癥肺炎病后,細菌大量繁殖和裂解,釋放出大量的細菌內毒素,導致PCT水平升高。研究表明,隨著炎癥反應加劇,PCT水平將隨之上升,與炎癥的嚴重度呈正相關[7],同時對炎癥早期診斷有幫助。因此,對于重癥肺炎患者而言,炎癥反應越嚴重,PCT水平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B組和C組之間PCT水平呈現(xiàn)C組>B組>A組的規(guī)律(P<0.05)。進一步分析生存組和死亡組之間的PCT水平,以及APACHE Ⅱ評分與PCT水平的相關性發(fā)現(xiàn),PCT可以作為重癥肺炎早期診斷、病情及預后判定的敏感指標。
D-D是纖溶環(huán)節(jié)時的標記物,其數值越大,出現(xiàn)繼發(fā)性纖溶亢進活性越強[8]。對于D-D水平的正常范圍,不同試劑的正常值有所不同,一般是<0.3 mg/L或<0.5 mg/L。重癥肺炎下,肺泡凝血等方面的作用旨在提高凝血活性。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就會帶來一系列不利后果,比如纖溶活性大大減低,凝血傾向加重,即纖維蛋白破壞肺泡,致結構改變,最終發(fā)展成肺纖維化[9]。楊錦旺等的[10]研究中,分析了重癥肺炎病人預后預期的D-D動態(tài)變化的價值,結果表明,重癥肺炎患者中,C組D-D水平比A組和B組高,死亡組D-D水平比生存組高(P<0.05),同時,APACHEⅡ評分與D-D水平呈正相關(P<0.05),提示D-D的動態(tài)變化可用于重癥肺炎的評價中。
CRP是感染性炎癥及非感染性炎癥的過程中,產生的分解代謝物激活蛋白,由肝細胞合成。一般會在機體組織遭到破壞及刺激后生成,且由于狀況沒有進行緩解,隨著時間段推移,兩天會達到高峰。病情得到控制之后,變得輕微,會恢復正常情況[11]。一般而言,CRP的正常范圍在0~10 mg/L,而超過正常范圍意味著發(fā)生炎癥反應[12]。陳映紅等[13]在不同炎性指標針對重癥肺炎評估的價值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高危組、中危組和低危組的CRP水平有逐漸下降趨勢,危險度越高,其水平越高。Nouvenne A等[14]報道指出,不同嚴重程度的重癥肺炎組間CRP水平有明顯差異,提示CRP與重癥肺炎嚴重度有關。本研究對CRP水平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的結果提示,C組CRP水平最高,其次是B組,最后是A組,APACHEⅡ評分與CRP水平呈正相關(P<0.05)。且CRP早期升高可輔助早期診斷重癥肺炎。因此,CRP可以作為重癥肺炎的一個更好指標用于判斷病情和預后。
AMS是人體中的消化酶,其水平異常升高常見于急性胰腺炎。有研究表明,AMS除了作為急性胰腺炎診斷的指標外,還可能作為其他器官損傷的指標[15]。從以前的大量臨床研究報告來看,在重癥肺炎病情的評估和預后評估中,往往會更注意PCT、D-D、CRP等炎癥指標,而忽略了AMS的監(jiān)測。該研究的結果表明,C組AMS水平高于A組和B組(P<0.05),死亡組AMS水平比生存組高(P<0.05),APACHEⅡ評分也與AMS水平呈正相關(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重癥肺炎患者為危病重癥患者,AMS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全身高應激,造成局部臟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因此,從本研究結果來看,AMS也可作為判斷重癥肺炎患者病情和預后的有效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