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溪 河南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
由于糧食產品具有時限性和季節(jié)性,貯存時間越長,成本越大,價值越低,必然會降低其效益和競爭力。一旦出現滯銷情況,必然會給農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1]。為此,國內外研究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趙曉飛[2]提出農產品供應鏈可以提高效益。Deborah etal[3]指出農產品供應鏈能夠提高農民收入。周曙坤[4]提出了現代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構建措施和方法。王素霞[5]等提出了以超市為中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譚濤[5]等分析了我國以物流和加工企業(yè)為中心的農產品供應鏈。胡定寰[7]等提出了“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yè)+農戶”的農產品供應鏈。Vander[8]將農產品供應鏈分為加工型農產品供應鏈和生鮮型農產品供應鏈。關于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不少,但關于微觀因素對糧食產品供應鏈影響的研究幾乎全無。
基于個體偏好的糧食產品供應鏈協商模型將個體偏好作為參數引入糧食產品供應鏈協商模型,構建基于個體偏好的糧食產品供應鏈協商模型,研究個體偏好對價格的影響。
在糧食產品供應鏈中的參與方主要由生產方、銷售方(收購商、農貿市場、商業(yè)超市等)、消費方組成[9]。當1個消費者提出個體需求時,N(N≥1)個銷售者可以供應糧食產品;當1個銷售者提出采購需求時,N(N≥1)個生產者可以生產糧食產品[10]。三方關于價格的談判協商,如圖1。
①糧食產品供應鏈是以消費方作為市場的“決策者”,當消費方提出糧食產品需求時;
②銷售方根據消費方提出的個體需求,進行成本核算,制定出與生產方、消費方關于價格的協商策略;
③生產方根據消費方提出的個體需求情況,制定出與銷售方關于價格的協商策略;
④消費方從銷售方處購買使用糧食成品,根據生產方的生產情況,制定出與銷售方關于價格的協商策略。
圖1 糧食產品供應鏈協商圖
在生產方、消費方和銷售方關于價格的協商中,生產方的協商價格可接受區(qū)間是[Pz1,Px1],協商價格越接近最大值Px1,生產方盈利空間越大;消費方的協商價格可接受區(qū)間是[Pz1,Px1],協商價格越接近最小值Pz1,消費方成本越??;銷售方的協商價格可接受區(qū)間是(Py1,Px1],協商價格越偏離初始報價Py1,盈利空間越大。反之。其中,Pxi、Pyi、Pzi表示第i次協商價格。
在生產方、消費方和銷售方關于價格的協商中,第i次協商價格為第i-1協商價格與關于個體偏好的函數之和,其中關于個體偏好的函數為P(a)=a·P(x,y,z),a表示個體偏好。
①三方通過Agent開始第1次的關于價格的協商,若Px1=Py1=Pz1,此時協商一致,轉至⑤;
②若Pxi<Pyi<Pzi,協商取得一致,最終價格為Pxi、Pyi、Pzi,轉至⑤;
③若Pxi>Pyi,Pyi<Pzi,則銷售方提出第i+1次的協商價格Pyi+1
若Pxi<Pyi+1,則協商取得一致,最終價格為Pyi+1,轉至⑤。
若Pxi>Pyi+1,Pyi<Pzi,此時協商無法取得一致,中止協商,轉至⑥;
④若Pxi>Pyi,Pzi<Pyi,則消費方提出第i+1次協商價格Pzi+1:
若Pzi+1>Pyi,則協商取得一致,最終價格為Pzi+1,轉至⑤。
若Pxi>Pyi,Pzi+1<Pyi,此時協商無法取得一致,中止協商,轉至⑥;
⑤協商取得一致;
⑥協商中止。
在研究糧食產品供應鏈協商模型過程中,構建了基于個體偏好的糧食產品供應鏈協商模型,可以快速解決關于價格的問題,有效的提高了協商效率,提高農業(yè)效益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