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自從有了微信,便很快有了微信群;有了微信群,就有了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的拉票投票活動。也許是本人入群有點多了,每天打開微信,幾乎總會看到一個或幾個投票鏈接(或曰拉票帖子)。
在那些發(fā)投票鏈接的群友中,有為親戚或朋友拉票的,有為領導或部屬拉票的,有為同學或同事拉票的,有為老婆或老公拉票的,有為父母或子女拉票的,也有為素昧平生的群友乃至群友的群友拉票的。
大家心里清楚,在微信群里拉票投票,大多出于一種無奈——無奈于親情當仁不讓,友情義不容辭,人情在所難免。余生也懶,面對此起彼伏、接連不斷的拉票帖子,實在不想費時費神費力;可轉而一想又覺得不能不投——你現(xiàn)在不幫人家投,萬一將來自己有求于別人時,人家還幫不幫你?大家都投了,就你不投,豈不在表明你的冷漠和孤傲?群友之間,最在乎的好像是相互捧場、投桃報李,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求而不助非友也。
開始對投票還有一點好奇,也有些許熱情,可看得多了、投得多了,便漸漸產生厭煩心理。然而,礙于朋友或群友面子還得投,投了還得發(fā)個信息告訴人家,否則人家不知道你投了,豈非白投?你告訴人家投了,人家總得跟你說聲謝謝,于是你又得跟人家說聲不客氣。有時人家給你發(fā)個拱手之類的表情包,你還得發(fā)個握手之類的小符號回應他,何其煩矣累哉!
許多投票活動可謂聲勢浩大、沒完沒了。不是投一次,而是投多次;不是一次投一票,而是一次投多票;不是投一天,而是一連投幾天甚至十幾天。開始,不少組織者只要求投給一個人即可;后來,有的舉辦者又規(guī)定必須同時投幾個人以上才有效,據(jù)說這是為了避免票數(shù)集中在少數(shù)幾個人身上,以示“公平合理”。于是,拉票的群友還得專門告知,除了投給指定人之外,還須挑若干個得票數(shù)排列最后的人投,這樣既滿足了舉辦者的要求,又可使指定人得票領先不受影響。
倘若參與拉票評選的是一位領導,發(fā)動投票就可能變成一種組織行為。一次,有位領導參與一項“××年度貢獻獎”網上評比活動,有關單位就大張旗鼓地發(fā)動本單位所有人投票,還動員本單位所有人去發(fā)動自己的親戚、朋友、熟人和群友投票。后來鑒于競爭形勢十分嚴峻,又要求大家發(fā)動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和群友的群友一起投票,差不多演變成了一場投票大傳銷,有點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味道了。
事實上,有的投票活動一開始就不是真正為了評選,而是為了趕時髦、湊熱鬧。一次,有位群友隆重推出一個帖子,請求連續(xù)投票兩周。開始,那位群友天天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發(fā)鏈接,還不厭其煩地叮囑大家該怎么投,可連續(xù)投了好幾天之后,他突然不發(fā)鏈接也不作聲了。我不知何故,發(fā)微信問他,他說從舉辦者內部得到“劇透”:誰先進誰得獎早已內定,發(fā)動網上投票只是為了營造聲勢,如此而已!
很多人明白,在微信群里拉票是一件不大好意思的事情,于是有人發(fā)完拉票帖子就發(fā)紅包,接著大家就搶,搶完再依次說謝謝。本人無意從投票中獲益,飛來的紅包從來不搶,可有次竟鬼使神差地點了一下紅包,結果顯示“恭喜您得了0.3元”!當時有些不大開心,心想你發(fā)幾毛錢紅包,敢情是糊弄三歲小孩?可后來想想也理解,難道你幫人家投了一次票,還想得個幾百幾千元的大紅包甚或一投脫貧致富?人家知道麻煩你不好意思,發(fā)個小紅包算是表達一種補償,已經很不錯了嘛!
其實,在微信群里投票,權且將它當作一種消遣和娛樂好了,不必過于較真,也無須大加詬病。真正值得詬病的,倒是那些五花八門的評選內容——除了行業(yè)性或專業(yè)性評比、學業(yè)性或職業(yè)性競賽外,還有“××優(yōu)秀工作者”“××先進業(yè)務員”等評選,著實令人大惑不解。然而,群里被拉票的人大都與參選者素不相識,根本不知道人家何德何能,如此盲目點擊出來的“優(yōu)秀”“先進”靠譜嗎?可信嗎?有意義嗎?
是的,這樣的投票沒有任何意義。既然如此,那些舉辦者和發(fā)動者為何還要趨之若鶩、津津樂“票”呢?歸根到底,還是講排場、重聲勢、圖熱鬧的形式主義在作祟!而有些領導者對這種投票的真實效果和實際意義不聞不問,又是典型的官僚主義在作祟!看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除,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會冒出來干擾人們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