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意 陳志良 李孔正
腦卒中為中老年人群罹患主要疾病之一,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1,2],腦卒中軟癱期臨床也稱為BrunnstromⅠ期,主要特征為肢體肌力不斷下降甚至消失,肌肉無自主收縮能力與聯合反應[3]。研究報道顯示[4,5],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但需要較長時間,且訓練內容較為復雜,部分患者依從性較差導致結局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當前關于電針在腦卒中康復訓練中應用已有系統報道,但在腦卒中軟癱期應用則較少。本次研究旨在探究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在腦卒中軟癱期應用對上肢肌張力及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以期提升腦卒中軟癱期患者預后,下面進行詳盡匯報。
1.1 一般資料選擇陽江市人民醫(yī)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腦卒中軟癱期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80例與觀察組80例,對照組中男49例,女31例;年齡35~67歲,平均年齡(56.72±6.44)歲;腦出血50例,腦梗死30例。觀察組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42~71歲,平均年齡(57.36±8.15)歲;腦出血52例,腦梗死28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開展。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腦卒中首次發(fā)病,且經我院顱腦CT、MRI確診;②發(fā)病時間3~10 d;③年齡35~71歲,性別不限;④患者知曉自身病情,意識清醒,可配合康復訓練;⑤生命體征平穩(wěn),病情穩(wěn)定,偏癱肢體肌張力低下,肌力<2級。排除標準:①暈針患者;②合并心、肝、腎等主要臟器原發(fā)性疾??;③合并老年癡呆、智力水平低下、嚴重神經系統疾病;④病情波動,血壓、血糖控制不佳等。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開展康復訓練?;颊呷虢M后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差異,在康復師帶領下與康復護士共同制定患者康復計劃,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組康復治療師進行康復訓練??祻陀柧毎凑张P位、翻身、坐起、離床、站立、步行順序開展。①良姿位擺放;②肢體被動活動;③起立床訓練;④翻身訓練;⑤坐起訓練;⑥坐位平衡訓練與轉移訓練;⑦站立訓練;⑧步行訓練;⑨日常生活能力訓練;⑩作業(yè)訓練。訓練過程中結合肢體按摩放松手法,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及功能恢復,每日運動量根據患者個體耐受度進行制定,一般30 min/次,2次/d,4周為一個療程,合計2個療程。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電針治療。選穴:極泉、尺澤、手三里、外關、合谷,采用28號一次性針灸針(環(huán)球牌,規(guī)格:1~1.5寸),采用直刺手法刺入,極泉、尺澤用提插瀉法,患肢抽動3次為度;手三里、外關、合谷行小幅度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在手三里和外關穴接通G6805型電針治療儀,頻率為2 Hz,選擇斷續(xù)波,留針時間25~30 min,每日1次,連續(xù)5次后休息2次,療程同康復訓練。
1.4 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6]、簡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7]、改良巴氏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8]進行評估2組肌張力、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MAS分級對比治療前2組MAS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AS 1~2級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MAS分級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及MBI評分對比治療前2組FMA評分及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MA評分及M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及MBI評分對比 (例,
現代醫(yī)學根據腦卒中后肌張力、姿勢、動作等進行Brunnstrom分期[9],其中Ⅰ期~Ⅱ期為軟癱期,Ⅲ期~Ⅳ期為硬癱期,Ⅴ期~Ⅵ期為分離運動期。根據Brunnstrom分期恢復理論,腦卒中后偏癱肢體肌張力上升,出現聯合反應、共同運動等,肢體痙攣情況逐漸明顯,隨著共同運動的消失,繼而出現分離運動、精細運動,直至運動功能恢復,該過程持續(xù)3~6個月[10]。因此,針對腦卒中軟癱期患者開展康復訓練有助于加速運動功能恢復,但傳統康復訓練需考慮患者個體情況,循序漸進;康復訓練周期長、訓練內容多,患者依從性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腦卒中在中醫(yī)學中屬“中風病”“偏枯”等范疇,針對本病療法眾多,包括中藥湯劑、針刺、貼敷等,其中針刺可通過特定穴位刺激相應經絡,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功效。電針的出現有近200年歷史,但卻得到了廣泛普及與應用,其原因為電針可將傳統針刺難以量化的刺激量以科學的方式進行規(guī)范與量化,從而達到規(guī)范治療的目的[1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MAS 1~2級多于對照組,FMA評分及M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在腦卒中軟癱期應用可提升上肢肌張力、改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黃曉群等[12]、周海云等[13]研究報道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仿。電針選穴極泉、尺澤、手三里、外關、合谷作為刺激穴位,可起到促氣血化生、濡養(yǎng)筋脈、扶助正氣等功效,且電針根據神經生理學原理,經有效電刺激,可增強電信號輸入與外周感覺,促進大腦皮層神經功能重塑,有助于促進上肢運動功能康復,聯合康復訓練可起到協同效應。
綜上所述,電針配合康復訓練在腦卒中軟癱期應用可提升上肢肌張力,改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