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重要范疇,思想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高級的心理現(xiàn)象,關于思想生成的心理參與機制分析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思想的生成是動機激發(fā)、認知加工、情緒調節(jié)和意志保障等心理機制協(xié)調、整合的結果,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生成的心理機制,加強教育引導、把握認知規(guī)律、注重情緒體驗、加強實踐鍛煉,以做到真正的科學施教。
關鍵詞:思想;思想生成;心理機制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17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1)02-0087-05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重要范疇,對思想生成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和發(fā)展的基礎性工作。思想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思想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高級的心理現(xiàn)象,其生成離不開心理機制。關于思想生成的心理參與機制分析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一、思想的生成離不開心理機制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思想的歷史”時,馬克思恩格斯曾用“觀念”“觀點”“概念”代指思想,并指出其本質便是“人們的意識”[1]。馬克思恩格斯也曾對思想的生成做過深入研究:“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2],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xiàn)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3];“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xiàn)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4]??偨Y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可得出,思想是外部世界反映在人們頭腦中,并經過思維加工的產物,或者說思想是人們的高級意識形式。思維、意識均是心理的研究對象,而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因此,思想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高級的心理現(xiàn)象,其生成以心理活動為基礎,離不開心理機制的作用?!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從思想生成角度對思想的解釋也印證了這一點,“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5]。
思想的生成需要經歷一個反復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叭说乃枷霑袆∽儸F(xiàn)象、突變現(xiàn)象,但從整體上說,是從幼稚到成熟,從淺層到深層,從單純到豐富的漸進過程?!盵6],心理機制的正常運行是思想生成的基礎。正確的思想一經確立就應該是相對穩(wěn)定的,不應該搖擺不定、易受錯誤思想的侵蝕,而心理機制的完善是思想穩(wěn)定的保障。
1.心理機制的正常運行是思想生成的基礎
思想源于實踐,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盵7]。毛澤東也曾明確指出,“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盵8],但實踐無法直接轉化成為思想,“實踐是連接心理世界與外部環(huán)境的中介和橋梁”[9],思想的生成需要經過復雜的心理機制的作用。
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開始需要動機的激發(fā)與推動。動機的建立一般始于心理期望,期望就是人們對完成認識活動之后將會得到滿意結果的一種預期。當人們形成認識動機之后,才會開始認識活動,并更易對需要認識的對象產生并保持注意,注意使整個認識活動成為可能,使思想的生成得以實現(xiàn)。在注意的同時,人們的認知加工活動就開始了。人們首先形成對認識對象的感知覺,即人們通過感覺器官獲得的對認識對象的初步、整體信息。進入大腦的感覺信息均是經過編碼加工的信息,編碼就是將一種能量轉化為另一種能量,將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在此就是將光波、聲音等信息轉化為神經系統(tǒng)能接受的神經沖動,這是思想生成的最初材料。只有經過編碼的信息才能在人的大腦中存儲(記憶)和表征(反映),并經過思維加工最終形成思想信息。在整個認識過程中,除了認知活動外還伴隨著復雜的情緒活動。情緒能反應人的心理狀態(tài),并調節(jié)認知活動,當認知活動符合人們的動機時,將產生開心、喜悅的積極情緒,反之,將產生難過、失落的消極情緒。一般來說,積極情緒促進認識活動的進行,消極情緒阻礙認識活動的進行。認識過程總會出現(xiàn)各種挫折和沖突,能否克服并完成認識活動,這就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質,意志為整個認識活動的進行提供保障。
綜上,在整個思想生成過程中,主要有動機激發(fā)、認知加工、情緒調節(jié)和意志保障等心理機制參與。思想的生成需要各心理機制的相互協(xié)調、配合,任何一個機制的運行不當都將影響思想的生成??梢?,心理機制的正常運行是思想生成的基礎。
2.心理機制的完善是思想穩(wěn)定的保障
從人的發(fā)展角度來看,心理機制的完善是思想穩(wěn)定的保障。隨年齡的增長,人的心理和思想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尤其是從童年到青少年再到成年。人在童年期的心理發(fā)展非常迅速,感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意志等均有較大發(fā)展,是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期。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這是思維發(fā)展的“質變”,為思想的生成提供了基礎。但兒童的情緒仍較多變,意志也較薄弱,行為易受外界因素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也較迅速,抽象邏輯思維日益占主導地位,辯證思維也獲得明顯發(fā)展。但由于青春期的原因,情緒比較敏感、多變,面對挫折時也易動搖和畏縮。青少年此時的思想還不夠成熟、穩(wěn)定,多來源于感性體驗,易受他人的影響。成年人的心理發(fā)展趨向成熟,各項心理機制趨于完善,逐步走上一個相對平靜、成熟的發(fā)展時期。隨著心理機制的完善,成年人的觀念、思想也逐步成熟、穩(wěn)定。
從個體差異的角度來看,心理機制的完善是思想穩(wěn)定的保障。思想穩(wěn)定、立場堅定的人必定有完善的心理機制。第一,正確、穩(wěn)定的思想需要正確動機的激發(fā)。從動機的來源劃分,可以把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在認識活動中,人們對活動本身感興趣而產生的動機就是內部動機。如果動機來自于認識活動之外就是外部動機。外部動機的功利性較強且持續(xù)性較差,由內部動機推動、激發(fā)的認識活動能更好地完成且由此形成的思想更加穩(wěn)定。第二,正確、穩(wěn)定的思想需要合理認知結構的支撐。認知結構是指人們頭腦中已有的全部觀念內容及其組織。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fā)展主要通過認知過程完成,反過來認知結構又為人們提供感知、加工外界的依據,是人們思維活動的框架。第三,正確、穩(wěn)定的思想需要良好的情緒調節(jié)。當人們處在某種情緒狀態(tài)時能很容易地覺察但卻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情緒調節(jié)。積極情緒能拓寬注意的范圍、提高行動效能,促進高效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通過情緒調節(jié)可以使自己獲得更多積極的情緒體驗。第四,正確、穩(wěn)定的思想需要良好意志品質的保障。具有良好意志品質的人在認識活動中能堅定自己的目標,克服困難。具有良好意志品質的人更能保持思想堅定,不受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蝕。
二、思想生成的心理參與機制分析
思想的生成是各心理機制協(xié)調、整合的結果,主要的心理參與機制有動機激發(fā)、認知加工、情緒調節(jié)和意志保障等。具體而言,思想是在認知活動中生成的,而認知活動是在動機的支配下,在情緒的調節(jié)中,在意志的保障下進行的。因此,動機是思想生成的動力激發(fā)機制;認知是思想生成的基礎加工機制;情緒是思想生成的動態(tài)調節(jié)機制;意志是思想生成的行為保障機制。
1.動機是思想生成的動力激發(fā)機制
人的認知和行為活動是在動機的支配下進行的,動機是思想生成的動力激發(fā)機制。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fā)和維持的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由定義可知,動機必須有目標和活動,這就要從動機的產生來理解。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是人活動的源泉。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每一種本質活動和特性,每一種生活本能都會成為一種需要”[10],但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引起人的行為,只有當需要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并且有合適的能滿足需要的外在誘因時,需要才能引起行為,才能轉化為動機。
思想的生成離不開實踐,而實踐活動是由動機激發(fā)和維持的。第一,動機具有激活功能。動機能發(fā)動人的行為,推動人產生某種活動,使實踐活動開始。如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投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活動。動機對行為激活的程度由動機的性質和強度決定,研究發(fā)現(xiàn),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實踐活動的完成。第二,動機具有指向功能。動機在激發(fā)行為的同時,能將行為指向一定的對象或者目標。如在現(xiàn)代化建設的動機支配下,將實踐活動主要指向發(fā)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動機不同,人們實踐活動的方向和目標不同。第三,動機具有維持和調整的功能。實踐活動激活并指向一定目標之后,能否維持下去同樣受動機的調節(jié)與制約。當實踐活動與人們的目標相一致時,這種實踐活動將在相應動機的支配下進行下去,當實踐活動背離人們的目標時,這種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將降低或終止。
2.認知是思想生成的基礎加工機制
認知是人們獲得和應用知識的過程,是思想生成的基礎加工機制。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語言等心理活動。具體來說,認知過程就是人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經過神經系統(tǒng)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或觀念,并存儲在頭腦中,當需要時提取相應的觀念,轉化為語言或者行為活動。
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始于感覺與知覺。感覺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認識。人的大腦不能直接對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這就需要感覺進行信息的轉換,轉換之后的信息才能在大腦中進行存儲或反映,以便進行高級的認知加工。感覺信息經過大腦的整合,形成對客觀事物整體及其關系的認識,并賦予其意義,這就是知覺。在認識活動中,人們主要以感知覺的形式對思想信息進行反映。只有反映在人們頭腦中的信息才能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在感知覺的過程中,人們已經對客觀信息做了選擇,這是大腦的自動加工過程。但思想的形成還需經過思維過程。思維是接受主體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對接受客體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的過程。在思維過程中,人們依據主觀或客觀的標準,對接受客體進行篩選,決定哪些思想信息可以與原有思想觀念建立聯(lián)系,進而納入原有思想結構或生成新的思想。凡是進入人們大腦的信息均會留下痕跡,只不過有些持續(xù)時間短,有些持續(xù)時間長,這就是記憶。能與原有思想結構整合并內化的信息將永久性存儲在大腦中,并在需要的時候再現(xiàn)。
3.情緒是思想生成的動態(tài)調節(jié)機制
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屬性、特性及其關系時,還會形成對事物的態(tài)度,產生滿意、不滿意、喜愛、厭惡、憎恨等主觀體驗,這就是情緒。情緒在認知基礎上產生,又對認知產生巨大影響,成為調節(jié)和控制認知活動的一種內在因素。情緒在思想生成中的調節(jié)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其對認知活動的調節(jié)中。
首先,情緒為認知活動指引方向并提供動力。人們趨向與積極情緒相關的活動而逃避與消極情緒相關的活動。積極情緒能激發(fā)人們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提高活動效率,甚至促進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消極情緒易使人消沉、沮喪,抑制人們認識活動的積極性,降低活動效率,甚至危害正常生活,引起心理疾病。有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了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機理。當處于積極情緒狀態(tài)時,人們在認識活動中傾向于選擇和回憶積極的內容;當處于消極情緒狀態(tài)時,人們在認識活動中傾向于選擇和回憶消極的內容。其次,情緒具有感染性。感染性是指一個人的情緒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的情緒,使其有相似的情緒體驗。它能調節(jié)人的認知活動,進而影響人的行為,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效果,也就是日常所說的感化作用。最后,情緒是認知活動的直接反饋。情緒在認知的基礎上產生,情緒狀態(tài)的變化直接反應認知活動的情況。情緒發(fā)生時通常伴隨著各種各樣的表情動作,尤其以面部表情較為常見。人們可以通過表情來傳達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也可以通過表情識別來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tài)。
4.意志是思想生成的行為保障機制
意志是自覺地確定目標并以此支配和調節(jié)行為,克服困難實現(xiàn)目標的心理過程,是思想生成的行為保障機制。意志是人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證法》中所說,“人離開動物越遠,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就越帶有經過事先思考的、有計劃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標為取向的行為的特征?!?,“一切動物的一切有計劃的行動,都不能再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記。這一點只有人才能做到?!盵11]。
意志與克服困難相伴,并體現(xiàn)在相應的行為中。這里的困難并非指超出能力范圍之外的困難,而是指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的障礙,如外界的干擾和誘惑。意志對認識活動的進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方面伴有意志的動機具有更強的堅持性,另一方面意志的堅強和懦弱對認知和情緒具有重要的影響。人們意志力的強弱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獨立性,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和信念獨立地作出決定,不受周圍壓力和誘惑的影響。獨立性并不是置他人意見于不顧,而是從自己的知識經驗和信念出發(fā),充分考慮周圍人的意見,進而做出相關決定。第二果斷性,能迅速對當前情況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及時采取有充分根據的決定。果斷的人在做出決定后能堅定地執(zhí)行,少有動搖,不過當情況復雜,偏離目標時,也能果斷地修改決定,以保證目標的達成。第三堅定性,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堅持自己的信念和決定,并為之付出努力。堅定性需要有明確的目標來指導行為方向,并能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相應對策,在困難面前不畏縮,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奮進。第四自制力,能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為,在適當?shù)臅r候做適當?shù)氖拢粸橹車T因所影響。自制力表現(xiàn)在整個意志活動中,在做出決策環(huán)節(jié)能排除干擾,審時度勢,做出決策;在執(zhí)行決策環(huán)節(jié)能排除內外誘因,堅定地執(zhí)行決策。
三、把握心理機制促進思想生成的策略
對思想生成中心理參與機制的分析不僅是為了在理論上揭示思想生成中的心理機制,更是為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實踐中促進思想的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生成中的心理機制,應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教育引導,激勵受教育者產生健康動機
教育是引導受教育者產生健康動機的主渠道,對人們動機的產生和發(fā)展起著主導作用。動機是在內部需要與外部誘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教育要促進受教育者內部需要的形成與外部誘因的引導,以保證健康動機的產生。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調節(jié)動機產生的內部需要,形成激發(fā)健康動機的內部源泉。教育者在教育引導中要注意,動機激發(fā)的強度與活動完成的效率有關,一般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于活動的完成。此外,活動的性質不同對動機的要求也不同,難度較大的活動需較低的動機激活,難度較小的活動需較高的動機激活。第二,前文已經提過,根據動機產生的外部誘因來源劃分,動機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誘因主要影響動機的指向性,進而決定行為指向的對象或者目標。因此,教育者要引導受教育者對活動本身感興趣而不是為了報酬或獎賞,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內部動機并促進其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激發(fā)受教育者產生健康的動機。第三,動機產生并激發(fā)了人們的某種活動,但這種活動能否堅持下去還需要動機的維持和調節(jié)。動機的維持作用直接決定了活動的持久性,即決定這個活動是否能完成。動機的維持作用一方面取決于個體是否具有堅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取決于個體是否相信自己能完成某一活動。教育者可鼓勵或幫助受教育者就某一長遠目標制定多個具體的小目標,以增強受教育者的信心和成就感。
2.把握認知規(guī)律,提高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
認知是思想生成的基礎加工機制,把握認知規(guī)律,提高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對促進思想生成有重要的作用。認知水平直接影響思想生成的過程,反過來,思想生成的過程對提高認知水平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感覺的加工多是自動進行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把握感覺的作用規(guī)律來促進認識活動的進行。一種感覺能引起另一種感覺感受性的變化,如一定的視覺刺激能提高聽覺的感受性。所以多數(shù)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只有老師的聲音傳授,還增加了多媒體,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xiàn)給大家。知覺是對感覺信息的整合,并根據原有知識經驗對感覺信息進行一定意義的解釋。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選擇要注意與受教育者原有知識經驗的聯(lián)系。記憶是對知識經驗的積累和保存,它包括簡單直接的保存和經過深度加工的保存,前者為后者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在某一時刻,我們能加工的信息數(shù)量是有限的,這是由當前記憶容量的有限性決定的,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智力的高低與這個容量的多少有關,甚至有人將此容量作為衡量智力的標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過幫助受教育者擴大這個記憶容量來促進其思想的生成。思維是對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聯(lián)系的反映,并能根據觀察到的客觀事物推斷出其他事物,也是思想生成的核心過程。教育者要注重訓練受教育者思維的廣闊性、邏輯性和批判性,廣闊性提供思維加工的原材料,邏輯性將原有思想觀念與當前客觀事物建立聯(lián)系,批判性幫助優(yōu)化整個思維過程。一般可通過頭腦風暴、辯論、班級討論等方式來訓練受教育者的思維。
3.注重情緒體驗,激發(fā)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
情緒是伴隨認知活動產生的,并對認知活動有重要的影響,是思想生成的動態(tài)調節(jié)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情緒體驗,合理利用情緒調節(jié),激發(fā)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對思想的生成將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常積極情緒能激發(fā)人們認識活動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但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消極情緒,這就需要良好的情緒調節(jié),以確保受教育者擁有良好的情緒體驗和情感共鳴。情緒調節(jié)一般分為個體內部調節(jié)和外部調節(jié),內部調節(jié)是對個體自身的調節(jié),外部調節(jié)是對個體外部環(huán)境的調節(jié)。情緒與認知有密切的關系,認知可以激活情緒體驗,認知調節(jié)是比較有效的內部調節(jié)。如教育者在某種認識活動之前便告知受教育者此認識活動具有較大的難度,則可避免受教育者在認識活動中產生過強的挫折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際調節(jié)是比較有效的外部調節(jié)。如教育者可通過情緒信號來表達對受教育者的信任、支持,也可通過對受教育者情緒狀態(tài)的識別來判斷教育效果,并及時調整教育內容或教育方式,為受教育者營造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氛圍。
4.加強實踐鍛煉,培養(yǎng)受教育者良好的意志品質
意志是一種心理過程,有這種心理過程參與的行為稱之為意志行為,而思想生成的過程就是意志參與的過程,意志為整個思想生成提供行為保障。
意志表現(xiàn)在意志行為中,意志行為的實施反過來加強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因此,要加強實踐鍛煉,在意志行為的實施中培養(yǎng)受教育者良好的意志品質。第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為實踐活動指明方向,為意志培養(yǎng)提供原始動力。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培養(yǎng)良好意志品質的決定性因素。一方面,理想信念為意志行為目標的確立指引方向;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是培養(yǎng)良好意志的動力來源。第二,為受教育者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并鼓勵其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和檢驗意志品質的最有效方式。在實踐活動中,挫折在所難免,受教育者能否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達成行為目標主要看其意志力是否頑強。而每一次戰(zhàn)勝挫折、達成目標的成就感都會強化和增強其意志力。第三,做好實踐后的總結,及時給予受教育者支持和鼓勵。每一次實踐活動都是對受教育者意志品質的考驗,無論成功與否,教育者都要幫助并督促受教育者做好實踐后的總結,及時給予受教育者支持和鼓勵。
參考文獻
[1][2][3][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152,152,151.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8.
[5]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290.
[6] 張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規(guī)律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20.
[8] 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9] 韓麗穎.論理想信念形成研究的心理學視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6):135-138.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3.
[11] 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6-997.
[責任編輯:張學玲]
收稿日期:2019-05-16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15JZD004)
作者簡介:曹文秀(1990—),女,山東濟南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