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5月31日文章,原題:馬凱碩:西方應學會接受中國崛起后的世界西方應學會接受中國崛起后的世界,謙遜地分享權力并探索與中國相處的方式。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學院學者、前資深外交官馬凱碩說,西方過去200年在全球的支配地位使其對眼下局勢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以為西方統(tǒng)領世界是歷史的正常規(guī)律。但在19世紀前的2000多年里,最大經(jīng)濟體是中國和印度,中印21世紀“回歸”主導地位才更符合歷史規(guī)律,“西方應對此做出戰(zhàn)略調整,而非延續(xù)錯誤認知,最終受其所害”。
西方要接受權力流失是痛苦的,但應認清歐美不再主導世界經(jīng)濟的事實并做出調整,“如讓印度人領導世界銀行,讓中國人領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但西方不愿放權,“這種不情愿是不明智的”。
關于中國有擴張主義的指責,馬凱碩直言,中國從沒有擴張主義的文化基因。他舉歷史說,鄭和下西洋時的艦隊比葡萄牙強大,卻從未殖民任何領土,而葡萄牙后來到處攻城略地;中國比英國更靠近澳大利亞,澳后來卻被英國殖民;中國40年未參與戰(zhàn)爭,而美國布朗大學研究顯示,美國至今已在非必要戰(zhàn)爭中導致80萬平民死亡,“西方認為中國比美國更具侵略性,但數(shù)據(jù)得出的結論相反”。
馬凱碩批評西方雙重標準嚴重并“假裝自己更道德”。他引述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的看法說,2021年崛起的中國就好比1890年崛起的美國,但前者未像后者一樣到處征戰(zhàn),美國應感欣慰,而非逼迫中國成為“憤怒的龍”。
針對中國為己謀利的批評,馬凱碩認為“仁慈大國”是個矛盾詞,任何國家都將自身利益優(yōu)先。他批評西方雙重標準嚴重,也不愿了解他國,“西方有開放的社會,封閉的心態(tài)”,還“假裝自己更道德”,將人權問題當成便利的“地緣政治武器”,即便自己也有嚴重人權問題。
他認為中國近年強勢的外交態(tài)度,是一種健康的釋放。當被其他國家侮辱時,強勢回應能防止憤怒情緒積累。但他告誡,這只應在適當場合派上用場,不該成為中國的主要外交策略。
馬凱碩說,中國確實有些不公平貿易行為,在面對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等方面的指責時應正面回應。但他補充說,美國在19世紀大量盜竊英國的知識產權,當其生產足夠的知識產權后才“從小偷變成監(jiān)護人”。▲
(作者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