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浩然,劉軍軍,曾 智*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衛(wèi)生經(jīng)濟管理學院,江蘇210023;2.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慢性病遷延不愈,不僅會加重病人疾病經(jīng)濟負擔,還會影響其健康相關生命質量,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慢性病預防控制的關鍵在于病人需具備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護理意識[1],為改善慢性病病人的生命質量與健康狀態(tài),提高衛(wèi)生資源利用效率,應調動病人自身積極性,倡導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慢性病自我管理是指在衛(wèi)生保健專業(yè)人員協(xié)助下,病人通過自我管理的方式承擔部分預防性或治療性衛(wèi)生保健任務[2]。相關研究表明,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對于抵御健康風險、控制慢性病進程和減少衛(wèi)生服務負擔至關重要[3‐5]。本研究對蘇北地區(qū)598 例慢性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進行調查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旨在為慢性病病人制定針對性健康干預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案、提高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于2019年8月—2020 年1 月各抽取鹽城市、宿遷市、連云港市的1 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和1 個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對其門診就診的598 例慢性病病人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病臨床診斷標準[6];②本地常住人口,即近1 年均居住于本地;③年齡>18 歲;④具有溝通交流能力且無精神類疾病。排除標準:①存在溝通障礙或不愿參與本研究;②病情危重,生活無法自理;③精神異常。
1.2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問卷:用于調查慢性病病人的基本特征與健康相關信息,包括戶口性質、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體質指數(shù)(BMI)、自評健康水平、所患疾病類型、病程、醫(yī)療保險類型。②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評價量表:包括4 個維度,共29 個條目,其中,疾病癥狀管理10 個條目,情緒調適管理6 個條目,生活方式管理7 個條目,社會支持管理6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總分29~145 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越好。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得分率=該維度實際得分/該維度理論總分×100%。
1.3 調查方法 調查人員在信息采集前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對難以理解調查問題或閱讀問卷有困難的慢性病病人,可由調查人員客觀描述問卷內容,并按照病人真實意愿代填問卷。質控員及時核對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問題后反饋至調查員處核實糾正。共發(fā)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98 份,有效回收率為99.67%。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 和Stata 15.0 進行數(shù)據(jù)雙軌錄入和資料分析。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得分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總分為29~145 分,具有被截取特點,因此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影響因素分析采用Tobit 回歸模型,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慢性病病人一般資料 598 例慢性病病人,城鎮(zhèn)戶口258 例(43.14%),農村戶口340 例(56.86%);>65 歲126 例(21.07%);男308 例(51.51%),女290 例(48.49%);受教育年限6~10 年386 例(64.55%);BMI為18.5~22.9 kg/m2者423 例(70.74%);患心腦血管疾病166 例(27.76%);病程<6 年71 例(11.87%),6~10年348 例(58.19%),11~15 年109 例(18.23%),>15年70 例(11.71%);城 鎮(zhèn) 居 民 醫(yī) 療 保 險331 例(55.35%)。
2.2 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得分(見表1)
表1 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得分(n=598)
2.3 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見表2)
表2 蘇北地區(qū)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結果(±s,n=598) 單位:分
表2 蘇北地區(qū)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結果(±s,n=598) 單位:分
項目 分類 例數(shù) 自我管理總分 統(tǒng)計值 P戶口性質t=0.174 0.862年齡城鎮(zhèn)農村18~35 歲36~45 歲46~55 歲56~65 歲>65 歲F=13.901<0.001性別男女t=1.433 0.152受教育年限F=5.795 0.001 BMI F=2.186 0.069自評健康水平F=0.844 0.498所患疾病類型<6 年6~10 年11~15 年>15 年<18.5 kg/m2 18.5~22.9 kg/m2 23.0~24.9 kg/m2 25.0~29.9 kg/m2>29.9 kg/m2非常差差一般好非常好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消化性潰瘍258 340 162 131 108 71 126 308 290 195 386 5 12 23 423 76 34 42 20 70 184 131 193 166 25 58 90.65±13.63 90.45±13.91 87.50±10.83 87.45±12.27 89.79±12.51 91.20±16.03 97.93±15.61 91.32±13.74 89.71±13.80 88.92±13.56 91.09±13.48 79.80±20.51 103.50±16.13 85.78±13.48 90.65±13.59 88.83±13.89 90.53±13.83 95.17±14.85 87.05±20.74 88.67±19.57 91.39±14.94 90.95±11.75 90.49±10.02 91.64±14.44 89.84±18.99 93.33±13.40
(續(xù)表)
2.4 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影響因素的Tobit 回歸分析 采用Tobit 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將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總分作為因變量,Tobit 回歸結果顯示:年齡、受教育年限、病程、醫(yī)療保險類型是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因素(P<0.05)。各變量賦值方式見表3,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影響因素的Tobit 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4 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的Tobit 回歸分析結果
本組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得分為(90.54±13.78)分,得分率為62.44%,4 個維度得分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疾病癥狀管理(65.43%)、情緒調適管理(65.13%)、社會支持管理(63.53%)、生活方式管理(54.93%),表明蘇北地區(qū)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不高,生活方式管理能力尤為薄弱,體現(xiàn)在未保持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未做到均衡飲食、無法保證睡眠質量、未做到戒煙限酒等方面,且自我管理意識缺乏導致健康行為持久性不足。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受教育年限、病程、醫(yī)療保險類型對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有顯著影響。①年齡:年齡較大的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較高,這可能是因為年齡相對較小的病人病程較短,疾病損害程度相對較輕,導致其在慢性病自我管理方面意識薄弱[7]。同時,由于生活和工作壓力等原因,中青年病人未重視健康細節(jié),對疾病癥狀管理、情緒調適管理、生活方式管理、社會支持管理相關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不如老年病人。因此,在進行健康行為干預過程中需關注年齡因素,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慢性病病人制定不同干預方式、干預措施、干預頻次。②受教育年限:受教育年限較長的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較高,這可能是因為文化程度較高的病人對于健康信息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整合醫(yī)療資源并主動開展自我保健活動的能力更強。而受教育年限較短的病人掌握的健康知識較少,病程遷延發(fā)展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不利于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8]。提示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對受教育年限較短的病人進行健康宣教時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反復講解,同時關注病人心理狀態(tài)與情緒變化,積極引導其采取自我管理方式提高疾病治療效果。③病程:病程較長的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較高,這可能是因為長期與慢性病共存使病人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轉歸、防治知識掌握程度較好,且恢復健康的愿望強烈,希望通過自我管理降低健康危險因素侵害的可能,進而提高慢性病治療效果。醫(yī)務工作者應將患病時間較短的慢性病病人列入重點保健人群,幫助其加強預防保健、用藥規(guī)范、情緒調節(jié)等相關知識,培養(yǎng)慢性病病人自我保健意識[9]。④醫(yī)療保險類型:醫(yī)療保險類型不同的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存在差異,這可能是因為不同醫(yī)療單位門診就診的報銷比例、起付線、封頂線不同,使慢性病病人就醫(yī)行為受到影響,部分病人希望通過自我管理的方式減少衛(wèi)生服務利用,同時慢性病需長期用藥,所產(chǎn)生的疾病負擔較重,也可促使病人合理用藥,規(guī)范用藥行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