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美
歷史材料分析題是歷史學科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題型,它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的綜合能力,是檢驗學生學習能力的好題型。
一、弄清問題要求,明確答題方向
許多學生由于長期受到“先讀材料,后讀試題設問,最后再答題”習慣的影響,對“先看試題設問,明確答題方向,再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最后確定問題答案”的答題順序很不習慣。不習慣按這樣的順序解答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生不知道讀試題設問時該如何“讀”。通過讀試題設問我們可以知道兩個信息:第一,試題設問的個數(shù),以及每個設問所賦的分值。由于中考中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賦分原則是按點給分,因此我們可以根據(jù)試題設問的分值大致判斷答題要點的數(shù)目。第二,試題設問的關鍵詞。試題設問中的關鍵詞,能幫助我們找出試題設問的有效設問點。通常情況下,歷史材料分析題多從事件產生的原因、歷史事件的影響、政府所采取措施的意義、兩個事件的異同點等方面進行設問。學生在閱讀試題設問時只要抓住了設問點,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就可以從材料中快速找到所需要的相關信息。
例1.?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李濟深致電國民政府電文:“陜變事起……曾通電主張一致對外……不圖討伐令忽然而下,值茲強鄰壓境,國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謀解救之不暇,何忍再為萁豆之煎?況漢卿通電各項主張,多為國人所 同情者,屢陳不納,迫以兵諫,絕不宜叛逆目之?!?/p>
——摘編自1936年12月《桂林日報》
材料中的“陜變”指什么事件?李濟深對國民政府下討伐令持什么態(tài)度?歸納他所持態(tài)度的理由?!瓣冏儭钡慕鉀Q對時局產生的主要影響有哪些?
解答這道歷史材料分析題可以采用上面提到的解題順序:先讀設問,再帶著設問閱讀材料,最后再解答問題。此題有四個設問。讀完設問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前三問必須結合材料回答,第四問可以在第一問的基礎上結合教材所學知識回答。
二、閱讀材料內容,提取有效信息
我們在解答材料分析題時,一定要認真閱讀材料。我們只有讀懂材料,才能答好題,而答好題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從材料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我們在閱讀所給材料的正文之前,一定要關注正文前或正文后的一些提示性的文字。比如,時間、地點、涉及的人物以及材料的出處等。
例1中,根據(jù)材料中“1936年12月”“李濟深”“通電主張一致對外”“漢卿通電各項主張”“兵諫”等信息可知,“陜變”指的是西安事變。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2月初,蔣介石帶領軍政要員到了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出兵進攻陜北的紅軍。為了逼迫蔣介石抗日,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聯(lián)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zhàn),聯(lián)共抗日。材料中“討伐令”指的是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隊進攻陜北紅軍的命令。材料中,李濟深認為國家民族危亡之際,應該抵御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是“萁豆之煎”,加上張學良多次勸諫蔣介石抗日,不被接受,張、楊兩人被迫“兵諫”。所以說李濟深反對“討伐令”。
例2.?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大義當前,不容反顧,只求于救亡主張貫徹,有濟于國家,為功為罪,一聽國人之處置?!?/p>
——張學良、楊虎城通電全國的電文
材料內容與哪一事件有關?張學良和楊虎城發(fā)動該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由材料正文中的“大義當前”“救亡”和材料出處中的“張學良”“楊虎城”“通電全國”可知,與材料有關的事件是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的目的是逼蔣聯(lián)共抗日。
三、拓展延伸,深入解讀
通常情況下,歷史材料分析題所給的材料都是學生在平時學習中沒有見過的。但是,無論材料如何變化,考查的知識都與教材中的基礎知識聯(lián)系緊密。因此我們在復習的過程中,既要掌握好基礎知識,又要有意識地延伸所學知識。延伸所學知識,可以有助于我們深入解讀試題的材料。
例3.?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目前,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有兩個前途。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要使中國回到不獨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統(tǒng)一、不富強的老狀態(tài)里去。這是個黑暗的前途。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要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新國家。這是個光明的前途。
——摘編自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
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會議的內容?這次會議的召開有什么意義?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作了《論聯(lián)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分析了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面臨著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選擇。一個是建立國民黨專制統(tǒng)治,一個是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新國家。中共七大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這次大會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zhàn)后的奮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