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
中國歷史上,乾隆是出名的喜歡到處跑的皇帝??刹还馐侵?次下江南,有學者統(tǒng)計,他在位60年,或遠或近的出巡都算上,有150次之多。
但如果把中國和歐洲的帝王出門在外時間來個混合排名,乾隆的名次,卻也不會很靠前。因為歐洲尤其是中世紀早期的國王,很多實在太喜歡生活在路上了,可以跑到國家的首都毫無存在感的地步,這是任何中國皇帝都做不到的。
為什么會這樣,有兩點原因特別重要。
第一,歐洲土地分散在很多世襲的貴族手里,國王平時根本管不了那些地方的事。如果不是時不時跑過去視察下,也許人們根本就忘掉了,國王才是這里的統(tǒng)治者。
第二,那時歐洲的交通狀況真的很糟糕,而且?guī)缀鯖]有貨幣,如果國王跟這些地方征收各種物資的話,那物流成本會非??膳?。相反,如果是國王陛下帶著他的貼身侍從跑到各個莊園去,一個一個吃過來,反而比較省錢。
反過來,我們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中國皇帝特別多“宅男”。
有了郡縣制度這個偉大發(fā)明,各地官員由中央任命,過一段時間就會因工作調動去別的地方,而且干得不好就會被降級甚至撤職,至于想世襲?門兒都沒有!中國的皇帝沒事就跑到地方上去刷存在的必要性,就大為降低了。
至于省錢這點,更是完全反過來了?;实鄢鲅玻S行的不是幾十個扈從,而是一個由大批政府官員和后宮嬪妃組成的龐大而矯情的旅行團。比較起來,中世紀歐洲的國王出門,根本就是“皮皮蝦我們走”的級別。
大家都在要求高規(guī)格的待遇,很多人還借機尋找著敲詐勒索地方的機會。這是一架巨大的移動碎鈔機,相比而言,靠運河把南方的資源運到北方,雖然也不便宜,還是劃算多了。
所以乾隆這么不愛著家的特點,就確實顯得很個別了。
按照現(xiàn)在老百姓講故事的套路,乾隆皇帝下江南,真稱得上是改變飲食風氣,風靡萬千少女。
隨便走進一家江南的小飯館,就會看到墻上的廣告板上寫著,乾隆皇帝迷了路,饑腸轆轆的來到這里,于是老板端上一份熱氣騰騰的……總之,一種傳統(tǒng)美食,就從此誕生。
隨便打開一部清裝劇,就會看到好清純好不做作的女主馬上就要摔倒,剛好微服私訪的乾隆路過這里,把她一把抄起來,然后倆人四目相對旋轉起舞。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吃東西的口味,很大程度上是從小養(yǎng)成的,換個地方就容易吃不慣。覺得本地多美食,可以征服異鄉(xiāng)人、外國人的舌尖,雖然是常見心理,卻多半屬于迷之自信。乾隆南巡,一大要求就是吃的要和在北京時沒啥兩樣。
茶房用乳牛75頭,膳房所用羊1000頭,牛300頭,都是從北京提前運至鎮(zhèn)江、宿遷等地的,不足的后續(xù)還要源源不斷補上。乾隆南巡時的御膳單,不少現(xiàn)在都還保存著,可以看出,其中彌漫著濃郁的北方風味,有時大約是因為容妃(香妃)的緣故,也有許多清真菜。
至于乾隆對飲用水的挑剔,更是出名。大家也都知道,泉水里他排第一的,始終是北京玉泉山,濟南珍珠泉、無錫惠山、鎮(zhèn)江金山、杭州虎跑……都得靠后。對這個排名,南方士人腹誹想來是不少的,但皇帝口味如此,你能咋的?
當然,御膳房有時會有蘇州廚子幫忙,江浙的官員也會進獻菜品。毫無意外的,這里面最突出的是蔬菜。也確實有不少雜史筆記里說到,乾隆確實對江南的飲食表示過好感。比如《國朝遺事紀聞》說,乾隆在揚州時特別打聽,有什么江南的時鮮蔬菜沒有,于是御膳房呈上了油煎豆腐菠菜,號稱“金鑲白玉版,紅嘴綠鸚哥”。乾隆因為“甘脆肥濃”吃多了,覺得特別清爽,所以大為贊賞。這里要注意,即使在當時的野史里,這些菜品也還是走過體制內的流程,才送到皇帝面前的,所以指望皇帝迷路而一步登天的飯館小老板,都是枉費心機。
至于女人的問題,乾隆有“北地胭脂不敵江南金粉”的審美,當然是可能的。第四次南巡途中,烏拉納拉皇后突然與乾隆大鬧,甚至憤而割發(fā),據(jù)說就和乾隆招妓有關?!@個傳聞本身可信度不高,但《宮中檔乾隆奏折》里記錄,乾隆確實悄悄壞了規(guī)矩,至少有兩名江南籍的嬪妃。
但是,這些漢人女子都是由乾隆最親信的官員如江寧織造、兩淮鹽政進獻的,民女指望偶遇,仍然毫無機會。
總之,一切以微服私訪為前提的傳聞,幾乎都不可置信。這種故事符合群眾的心理期待,乾隆卻不會這么做,皇帝也是高明的影帝,善于在看起來符合圣人禮教的框架下,巧妙滿足自己的欲望。假扮成老百姓出去溜達,是一件很愚蠢很沒有格調的事情。
另外,金庸《書劍恩仇錄》中,轉發(fā)過一個經典老謠:
原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四皇子允禎的側妃鈕祜祿氏生了一個女兒,不久聽說大臣陳世倌的夫人同日生產,命人將小兒抱進府里觀看。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
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漏出去。
所以乾隆南巡,是為了去認親生父母。
這個傳說生猛有趣,但總有點顯得雍正智商不在線的樣子。
如果雍正實在生不出兒子,那這么做還情有可原。但當時雍正才三十出頭,身體健康,更何況他已經有一個八歲的兒子,就完全沒有了這么做的動機。當時皇子們競爭激烈,他這么干要是被人知道了,會導致他直接出局,腦子要有多大坑才會這么給自己挖坑?
這個故事的流行,是在晚清民國,漢人的民族情緒鬧得最厲害的時候。不滿被滿人統(tǒng)治,所以期待皇帝已經被悄悄換成了漢人。
但為什么挑中乾隆,自然很大程度上和這個皇帝對漢文化的態(tài)度有關:他有時會在宮里穿漢人的衣服,從治國精神到行為舉止都似乎在刻意迎合儒家鼓吹的標準,而他詩歌創(chuàng)作和給藝術品加蓋印章的熱情都堪稱瘋狂。這看起來就是一個漢文化粉的樣子?!?/p>
(秋煙薦自《讀書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