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底層文學表現(xiàn)了中國文學對底層的關(guān)注與反思。文章探討底層人物形象的共同特征,將這些人粗略分為愚昧貧困與善良依舊、扼喉失語與含垢忍辱、無人問津與何以為家,進而分析這一群體的統(tǒng)一性。同時將不同的對象在同樣的底層環(huán)境里呈現(xiàn)出的應(yīng)對方式歸納為逆來順受、不屈不撓、離經(jīng)叛道,從而探討人物在底層的個體能動性。
關(guān)鍵詞:底層文學;底層人物;群體統(tǒng)一性;個體能動性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3-0-03
底層是一個社會學名詞,通常用來指資本流動等因素所致的物質(zhì)分配不均的弱勢群體。底層文學則表現(xiàn)了中國文學對底層的關(guān)注與反思。文章借助余華、畢飛宇、蘇童的作品,分別論述“底層的人”的人物群體統(tǒng)一性和“人在底層”的人物個體能動性。
1 底層文學概述
王曉華的《當代文學如何表述底層?——從底層寫作的立場之爭說起》將底層文學分為三類:一是指向底層的文學,二是為了底層的文學,三是底層自身的文學。底層文學是其他階層的作家或來自底層的作家用于表達底層經(jīng)驗的作品[1]。李云雷將底層文學描述為在內(nèi)容上主要描寫底層生活中的人與事;在形式上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主,但并不排斥藝術(shù)上的創(chuàng)新與探索;在寫作態(tài)度上是一種嚴肅認真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對現(xiàn)實持一種反思批判的態(tài)度,對底層人民懷有同情與悲憫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資源;在傳統(tǒng)上主要繼承了20世紀左翼文學與民主主義、自由主義文學的傳統(tǒng),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與創(chuàng)造[2]。
底層文學的一大功能是為底層人民的階級困頓代言,為其生活方式與生存現(xiàn)狀的窘迫發(fā)聲,向全社會展示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必須對“底層的人”這一群體進行劃分,尋找他們的共性,從而研究其群體統(tǒng)一性。
2 “底層的人”
在余華、畢飛宇、蘇童等人的作品中,存在著各種各樣、千姿百態(tài)的底層人物。將這些底層人物匯總后再劃分,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過著愚昧無知的日子,但依然心存善念的人;第二類,被侮辱被損害,含垢忍辱地生活的人;第三類,無人關(guān)心,東奔西跑找不到歸宿的人。這三類人物在底層的生活中有各自的苦難與困頓。文章以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在細雨中呼喊》,以及蘇童的《罌粟之家》為例,論述這三類“底層的人”。
2.1 愚昧貧困,善良依舊
綜合所參考的作品,底層人物身份占比最大的是農(nóng)民。男性憑借其天生的生理優(yōu)勢,成為農(nóng)民群體中的主力軍,亦是一家之主。但農(nóng)民的身份也往往意味著他們未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因此略顯無知。
《許三觀賣血記》中的許三觀,賣血只是為了檢驗自己是否是一個身強體壯的男人,這也拉開了其悲劇人生的序幕。許三觀一生共賣血十一次,其中為許一樂賣血六次。一樂并非他的親生兒子,許三觀一開始知道后勃然大怒,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對一樂不管不顧。饑荒時期,許三觀帶著一家人去吃面條,只給一樂一毛錢買紅薯,一樂氣得離家出走,許三觀在慌忙中找回他,把他訓斥一頓后又背上他去吃面條,此時許三觀的心態(tài)已經(jīng)開始轉(zhuǎn)變了。后來一樂的生父何小勇出車禍,一樂被叫去為親爹喊魂,他怎么也不愿意,只認許三觀是他親爹,這讓許三觀心底的父愛徹底爆發(fā)了,也讓他在一樂患肝炎時,心甘情愿地一路賣血去上海為一樂治病[3]??梢娨粋€真正善良的人,即使自己在底層遭受不公,最后還是會選擇善良下去,即使生活貧困,至少還有“血”與“愛”。
《活著》中的有慶,作為孩子有著天然的懂事善良。因為常常把鞋底跑爛從而遭到福貴的訓斥,故練就了拎著鞋長跑的技能。他盡自己的所能照顧好兩頭小羊,在小羊被宰被賣后,還能懂事地不吵不鬧;獻血時也拼命跑在最前面,但最終也沒能逃脫抽血過多死亡的命運[4]。底層文學作品中的兒童形象一方面有生機活力,天真又爛漫,其與成人之間的情感體現(xiàn)了底層生活溫和、柔軟的一面,有效地中和了底層的苦難;另一方面又向社會展示了底層的兒童弱小,其無法抵抗生活的困苦,失去了正常的成長之路。
2.2 扼喉失語,含垢忍辱
在大部分的底層文學作品中,男性角色往往為主角,女性只做配角。就像在傳統(tǒng)家庭中,女性往往是被奴役者。底層女性在承受與底層男性一樣的苦難的同時,又被底層的男人壓迫著,承受著雙重壓迫,這也是在男權(quán)話語中容易被遮蔽的一方。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至少還擁有在林芬芳和許玉蘭之間選擇配偶的權(quán)利,而許玉蘭則被她父親的一句話定了終身,被迫成為許三觀的妻子。許玉蘭生下何小勇的孩子后,就開始了被謾罵、被羞辱的一生。除了要忍受物質(zhì)上的困頓外,還要忍受許三觀及其他鄉(xiāng)里鄰居在精神上的嘲諷、自尊上的踐踏。在一樂傷人后,她被逼去何小勇家討錢,走投無路之時,只能靠哭天喊地引人注目,但只得到了更多的謾罵。后在“文革”時期,因為“需要”一個妓女被批判,許玉蘭又被冠上“妓女”的稱號,掛上牌子游街,這加重了對她的羞辱[3]。
《罌粟之家》中的劉素子雖是地主的女兒,但也被父親輕易地“獻給”了土匪姜龍,以換幾天的安寧。在地主之家被批斗后,劉素子又被家里曾經(jīng)的長工陳茂侮辱,懷上了陳茂的孩子,這讓劉素子的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摧殘,最終選擇自縊而亡[5]。底層的女性是更為“底層的底層”,因此在男性話語主導的社會下,底層女性被扼住喉嚨,毫無還手之力。女性的失語讓其無法“呼救”,失權(quán)讓其無法“自救”,最終只能含垢忍辱地在底層熬過時間,熬過生命。在底層社會中的底層男人的主導下,底層女性淪為邊緣的邊緣,淪為更加微不足道的犧牲品。
2.3 無人問津,何以為家
在底層文學中,存在著一群容易被忽略的群體——老人。他們是虛弱的、需要被照顧的,同樣也是不起眼的、仿佛為了顯示家庭完整而存在的客體。
在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里,“我”的祖父孫有元是“底層的老人”的代表。他年邁衰老,總是張著嘴,但聲音都是從喉嚨里哼出來的,家中無人在意他。他像是一個隱形人,只能在家里開飯的時候看見他,他萬分懼怕他的兒子孫廣才,并被自己的兒子視為累贅?!拔摇痹谖闹幸蔡岬?,祖父孫有元有時在家里住一段時間,有時在“我”小叔家住一段時間,看上去自由,實則是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東奔西跑,沒有自己真正的歸宿。有一次他從“我”小叔家回來,家里正好起了火,他被視為“與火災一同回來”,被視為不詳[6]。在那時,“底層的人”要靠各家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生活,因此“有力氣”是“吃飯”的唯一來源,孫有元干活已經(jīng)使不上力,飯又不少吃一口,這讓孫廣才更加憤懣。底層的老人虛弱無力,在家得不到尊重與照顧,像垃圾一樣被遺棄在一角,沒有人關(guān)心他們。物質(zhì)上“填不飽肚子”,精神上感受不到“家的溫暖”,這使得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難上加難,最后死亡成了他們的期盼與解脫之法,這是底層老人的悲劇。
文章列舉的“底層的人”這一群體,無一不展現(xiàn)出他們統(tǒng)一的特征。在政治上,他們遠離權(quán)力的中心,處于邊緣,搖搖欲墜,失權(quán)、失語、失聲;在經(jīng)濟上,貧困潦倒,饑餓常伴,病痛不減;在文化上,無力或無權(quán)接受教育,導致他們喪失“說話”的能力,無法清楚表達自身的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分別為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當人連最底層的需求都無法滿足時,更不要提擁有高層需求了。他們都渴望美好的生活,但總是連基礎(chǔ)的生活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他們敲不碎禁錮雙腿的水泥,無法攀上跨越階級的階梯,只能在底層的大網(wǎng)中掙扎,卻被越勒越緊,最后只有認命。
3 “人在底層”
人即使處于底層,也是具有能動性的。能動性是指對外界、內(nèi)部的刺激或影響作出積極或消極的反應(yīng)或回答?!叭嗽诘讓印钡膫€體能動性是強調(diào)人處于底層這樣的環(huán)境中的反應(yīng)或應(yīng)對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處事態(tài)度。文章對余華的《活著》、畢飛宇的《推拿》和蘇童的《米》進行對比研究。
3.1 逆來順受,泰然處之
《活著》中,福貴是從“頂層”跌落到“底層”的。在他處于底層時,社會的動亂使得他的命運跌宕起伏,但他的信念就是活著,這也是他接受命運的姿態(tài)。被擄去當兵時,不反抗,暗自尋找逃跑的機會;成為農(nóng)民就老老實實地耕地種田;人民公社成立了,土地都轉(zhuǎn)到人民公社下,自己只留一小塊;要煉鐵了,就把家里的鍋碗瓢盆全都貢獻出來……他接受命運帶給他的一切?!暗洹钡耐闯顾麖脑?jīng)萬貫之財、美滿家庭的美夢中驚醒,他心中有悔,從此善待妻子兒女。他關(guān)心家珍,疼愛懂事的鳳霞(迫于貧困要將鳳霞送人時,愛戰(zhàn)勝了他對困頓的擔憂與恐懼,轉(zhuǎn)身帶鳳霞離開),看著有慶拎鞋狂奔,心里也泛起苦水,流露出對有慶的內(nèi)疚[4]。他是無能的丈夫、無力的父親,但他總覺得不管怎樣,生活還得繼續(xù)。他接受命運將有慶、家珍、鳳霞、二喜一一帶走,直到最后與老牛相依為命,他也平淡地看待這一切,他的心態(tài)已經(jīng)被命運磨去了棱角,即使生活再糟糕,他也泰然處之,這沖淡了他自身的悲劇色彩。
3.2 反抗宿命,不屈不撓
在談?wù)摰讓尤宋飼r,還有一群人值得關(guān)注——殘疾人。殘疾人與正常人(健全人)不同,正常人在底層還能通過揮灑汗水、販賣勞動力過生活。而底層的殘疾人因為生理缺陷,被貼上需要同情、憐憫的標簽,難得勞動機會。
在畢飛宇的《推拿》中,沙復明天生眼盲,學會推拿后,一開始在上海打工,好學的他善于觀察,抓住外國人來推拿的機遇,學好外語為他們服務(wù),他的好手藝和多語言本領(lǐng)使老外回頭客越來越多,他也逐漸積累起自己的原始資本,回南京和張宗琪合伙開店,自己成為老板。他具有良好的領(lǐng)導才能,自己的推拿館生意也蒸蒸日上[7]。他不喜歡自食其力這個詞,認為這是正常人對他們殘疾人的一種說教。他認為殘疾人的心臟也擁有不亞于正常人的彪悍馬力。人的生理與精神需要始終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才不會崩潰,正是生理條件的缺陷,使他們不得不高高舉起精神的大旗。
3.3 離經(jīng)叛道,走向墮落
在蘇童的《米》中,五龍與上述人物大相徑庭。五龍從故鄉(xiāng)楓楊樹逃荒至城市里,為了向地痞阿保討吃的,咬牙叫了他一聲爹,人格尊嚴被阿保一行人狠狠踐踏,他急切地想要解決溫飽問題,后被米店馮老板收為一名伙計,并且管吃管住,五龍也逐漸想要為自己挽回尊嚴。敏感的五龍恨透了人與人之間的階級之分。馮老板不愿為五龍買皮鞋,因為他是干體力活的,用不著穿皮鞋,五龍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認為馮老板一家并沒有把他當作人看待。在為馮老板擦背時想的也是為什么總是自己替他擦背,正常人為什么不給自己擦。再后來,五龍又借助當?shù)氐牡仡^蛇六爺之手除掉了阿保這個曾經(jīng)踐踏過自己尊嚴的人……[8]可以看出五龍的平等觀念和他骨子里的反叛思想。
人在底層時爭取平等是無可厚非的,五龍是有平等意識的。但五龍在繼承米店后卻義無反顧地走向了“平等”的背面,人性被仇恨扭曲,他開始報復性地消解自己的“恥辱”:把自己的牙全都換成金牙,四處尋花問柳,無惡不作。他把自己曾經(jīng)受到的苦難施加在他人身上,從而獲得一種心理上的補償。他說仇恨是支撐他的力量。由此看來,五龍并非單純地追求平等,他在底層的生活更像是一出復仇記。他痛恨施虐者,后來自己成為施虐者,可見其平等意識并未受到徹底的啟蒙[9]。
由此可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個體能動性。積極向上的人物形象需要被宣揚,以感染一些仍處于底層的人,給予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與信心,希望更上一層樓,以漸漸走出底層的困境。消極憤世的人物形象可以作為一個反面,以反映問題,讓社會關(guān)注,讓人時刻警惕,不要掉入“反平等”啟蒙的陷阱。
4 結(jié)語
當前,底層書寫仍在繼續(xù),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類敘事雖然是為生活在底層的人們代言與發(fā)聲,但需要時刻保持一種平等的態(tài)度,而不是以一種居高臨下、俯視的態(tài)度書寫。如此,才能客觀、深刻地反映出底層的現(xiàn)實,反映出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過程中被遮蔽、被忽視的群體。我們需要這樣的書寫來反映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這也體現(xiàn)了文學的功能、作用與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曉華.當代文學如何表述底層:從底層寫作的立場之爭說起[J].文藝爭鳴,2006(4):34-38.
[2] 李云雷.新世紀文學中的“底層文學”綸綱[J].文藝爭鳴,2010(6):25-26.
[3]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35-245.
[4] 余華.活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43-120.
[5] 蘇童.罌粟之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27-58.
[6] 余華.在細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171-186.
[7] 畢飛宇.推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27-38.
[8] 蘇童.米[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245-410.
[9] 袁文卓.論九十年代小說中的底層敘事:以余華、閻連科、史鐵生以及蘇童等作家作品為考察核心[J].文學研究,2021,7(1):197-209.
作者簡介:陳子昂(1999—),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