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新
《世界文明史》,英文原名Stor of Civilization,直譯是“文明的故事”,系美國的威爾·杜蘭特( WillDurant,1885—1981)和艾莉爾·杜蘭特(Ariel Durant,1898—1981)夫婦花去半個世紀的時間寫就的一套皇皇巨著,成書于1935—1975年間,由美國紐約出版商西蒙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出版,前后計11部,涵蓋了人類2500余年的文明史。2003年,東方出版社出版了這套書的中文版,采用的是臺灣學者的譯本。
上陣“夫妻兵”
這11部書及其出版年份分別是:
1.《東方遺產》(1935)
2.《希臘的生活》(1939)
3.《凱撒與基督》(1944)
4.《信仰時代》(1950)
5.《文藝復興》(1953)
6.《宗教改革》(1957)
7.《理性開始的時代》(1961)
8.《路易十四時代》(1963)
9.《伏爾泰時代》(1965)
10.《盧梭與大革命》(1967)
11.《拿破侖時代》(1975)
其中前6部,作者署名均為威爾·杜蘭特,后5部則為夫婦二人合署。實際上,艾莉爾從一開始就是丈夫的得力助手與合作伙伴,所以前面幾部,威爾都題獻給了妻子。
威爾·杜蘭特1885年出生于美國麻省,父母是加拿大移民。1907年從圣彼得學院畢業(yè)后,他一直在中學教書,期間于1912年獲得資助去歐洲旅游,眼界為之大開。1914年,他開始攻讀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邊攻讀學位,邊在紐約一所長老會教堂,以講座方式講授歷史、哲學和文學。這份兼職工作,他一直做了13年。為講座準備的很多材料,后來都用到了他的書里。1915年前后,他產生了寫作《世界文明史》的宏偉計劃,并開始陸續(xù)準備。不過,1917年拿到博士學位后,他先是寫出了《哲學的故事》(Story of Philosophy) -書,以優(yōu)美曉暢的筆法,介紹了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叔本華、尼采的數十位哲學家。這是本面向大眾的通俗哲學讀物,1926年由西蒙舒斯特出版后,立即成為暢銷書,在隨后3年間售出200多萬冊,并被譯為18種語言,這令威爾擺脫了經濟上的后顧之憂,從而有條件和妻子周游世界,為創(chuàng)作《世界文明史》進行實地考證和資料收集。妻子艾莉爾原名艾達,1898年出生于俄國的一個猶太家庭,2歲時即隨父母移民美國。艾達是威爾在一所中學任教時的學生,艾莉爾是婚后威爾對她的稱呼,后來她干脆正式改用此名。1927年,威爾辭去教職,夫婦二人全力投入到了《世界文明史》的寫作之中。
半世紀寫就一套書
按威爾開始時的構想,本書共分5部:《東方遺產》內容涵蓋埃及、近東、印度、中國和日本;《古典遺產》主要討論希臘與羅馬及其對近東的影響;《中世紀遺產》內容包括天主教下的歐洲與拜占庭,伊斯蘭教,文藝復興;《歐洲遺產》敘述從宗教改革到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歐洲的歷史;《現代遺產》的歷史跨度則是從拿破侖登基直到現代歐洲。
由其構想可以看出,這套書以東方文明(包括埃及)開始,但重點是歐洲文明。作者認為,這樣設計,不僅是因為東方文明出現最早,還因為東方文明構成了希臘與羅馬文明的背景和基礎。
作者在第1部《東方遺產》的前言中談道,他認為過去常見的歷史寫作方法,也就是分門別類寫作政治史、經濟史、文學史、科學史等專門歷史的方法,并不足取,因為這不能反映歷史全貌。他提出的主張是寫作“整體史”,以時間為縱軸,全景式描繪各個歷史時期,舉凡政治、經濟、宗教、哲學、軍事、科技、文學、藝術等等,悉數納入。他以一般讀者為寫作對象,筆觸脫離了象牙塔,娓娓道來,生動有趣。
篇幅達1051頁的《東方遺產》于1935年出版時,威爾曾經設想,如果他的這種嘗試為讀者所接受,并且不被打斷,他將每隔5年推出一部,這樣,到1955年他60歲時,就能完成這項偉大的事業(yè)。實際情況則是,他和夫人一直寫到了1975年,冊數也由5部擴展至11部。如果從1915年威爾想以一己之力肩負起這項艱巨事業(yè)算起,時間跨度已達60年。當然,著手寫作,應當是在《哲學的故事》于1926年出版之后,因此到1975年恰是半個世紀。在這半個世紀當中,除了為考證而數次遠游,除了偶爾應報刊之約寫篇短文,他們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寫作之中,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8-14個小時。
書出版后,十分暢銷。以《東方遺產》為例,一版一印是在1935年,到1954年,在19年的時間內,竟印刷了19次。這使杜蘭特夫婦的寫作得以良性循環(huán),二人的合作也愈發(fā)默契。尤其從第7部開始,在8年的時間內,每兩年便推出一部,直到第10部《盧梭與大革命》。此時到了1967年,他們分別是82歲和69歲。
1968年,《盧梭與大革命》獲得普利策獎。這是美國文學藝術類作品中的頂級獎項。也是在這一年,他們在此前10卷巨著的基礎上,淬煉提取,概括歸納,又推出《歷史的教訓》一書。這是本僅有128頁的小冊子,從地球、種族、經濟、社會、道德、戰(zhàn)爭等不同角度,探討了歷史的演進與其中的教訓。不過,《歷史的教訓》結論之一,是人類很難從歷史教訓中汲取教訓。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歷史總有驚人相似之處的原因吧。
杜蘭特夫婦本想以《歷史的教訓》一書,為《世界文明史》畫上句號。不過,此前豐厚的素材積累、依然健康的身體以及強烈的使命感,都促使他們再度拿起筆來,開始了《拿破侖時代》的寫作。這部書將全套書的歷史跨度,延展到了1821年。該書于1975年出版后,夫婦二人宣布,《世界文明史》就此擱筆。
1977年,杜蘭特夫婦獲得“總統自由勛章”這一殊榮,由福特總統親自頒發(fā)。那時,威爾已是92歲高齡,艾莉爾也已79歲。這一年,他們把各自按同樣時間節(jié)點寫的自傳糅在一起,出版了一本別具特色的《雙自傳》,回顧了他們共同走過的路。自傳中,艾莉爾談到了他們的合作,認為恰恰是彼此間的差異,成就了二人的共同發(fā)展。
生命不止,寫作不息
《雙自傳》出版4年后,也就是1981年,杜蘭特夫婦雙雙離世。這年的10月初,威爾生病住院,焦慮的艾莉爾失去食欲,于10月25日先行辭世。他們唯一的女兒沒敢告訴父親,但他從電視新聞中得知了這一消息。11月5日,威爾在醫(yī)院里度過了他的96歲生日,兩天后與世長辭,此時距妻子去世僅隔兩周。
家屬在整理杜蘭特夫婦的遺物時發(fā)現,《拿破侖時代》并非他們構想中的《世界文明史》的最后一部,他們還準備至少再寫兩部,歷史節(jié)點直到1945年二戰(zhàn)結束。構想中的第12部名為《達爾文時代》,遺物中存有他們?yōu)榇怂龅墓P記第13部名為《愛因斯坦時代》,書的大綱已具雛形?;蛟S,如果他們更早著手這套著作,如果《東方遺產》沒有花去威爾近20年時間,那么讀者所看到的,可能是12卷本甚至13卷本的《世界文明史》。
在《雙自傳》中,艾莉爾向讀者做了一番深情告別。她寫道,“我們養(yǎng)活自己的方式,是追憶那些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們,是他們,充實了人類的遺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對這種方式,我們深感幸運,也心存感激?,F在,我們要再次向讀者說‘再見了,這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但我們并不會真正離開。在我們的書頁之中,在那些字里行間,讀者總能找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