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杜榮榮,張景明,潘志芳
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因缺乏自知力、存在傷害自身(或他人)安全的危險,急性發(fā)病期以非自愿住院,常收治于精神科封閉式管理病房。探索符合患者心理需求的安全、人文、優(yōu)質(zhì)的康復護理,成為精神科護理管理的重要內(nèi)容。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是指被治療者直接參與表演及創(chuàng)作等音樂藝術活動,提高患者學習分析判斷能力,培養(yǎng)團隊合作交流意識,增進患者身心健康的一種音樂治療方法[1]。本研究擬采用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對精神科封閉式管理病房的住院患者進行臨床干預,以期分散患者病態(tài)注意力,緩解精神病性癥狀,提高患者的社會興趣和社會能力?,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5―11月浙江省舟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重癥精神科女病房收治的住院患者60例。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精神障礙診斷標準與分類方案第十版(ICD-10)的診斷標準[2];(2)住院治療6周以上;(3)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嚴重軀體疾病者;(2)溝通交流障礙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0~63歲,平均(42.3±11.0)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4例,初中及高中20例,高中以上6例。疾病種類:精神分裂癥21例,雙向情感障礙1例,偏執(zhí)型精神障礙5例,癲癇所致的精神障礙1例,精神發(fā)育遲滯伴發(fā)的精神障礙2例。觀察組年齡16~64歲,平均(47.9±12.5)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7例,初中及高中19例,高中以上4例;疾病種類:精神分裂癥21例,雙向情感障礙1例,偏執(zhí)型精神障礙6例,精神發(fā)育遲滯伴發(fā)的精神障礙2例。兩組上述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統(tǒng)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及常規(guī)精神科護理,參與病房組織的工娛療活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具體如下:(1)入組評估:由責任護士按感覺需求取向進行治療前評估分析,內(nèi)容包括患者病情、人格特點、文化程度、情緒狀態(tài)、興趣愛好、溝通交往、認知能力、協(xié)作精神、合作程度、動手能力、參與意識、持續(xù)性及注意力等,重點了解患者的音樂反應、音樂愛好及音樂技能,評估在音樂刺激下,對非音樂領域的優(yōu)勢與劣勢[3]。(2)分組:按評估結(jié)果,組建“異質(zhì)化”治療小組[1],由三分之二以上的社交消極患者和三分之一社交尚積極的患者組成,每組8~10人。(3)課程設計: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治療計劃單,通過聆聽、演唱及演奏等方式,設計不同音樂課程。(4)實施治療:以“提升積極情緒、減少負性情緒”為原則,按音樂帶給人舒緩放松、愉悅快樂及激情振奮等情感體驗為基礎,引導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到音樂中,擺脫精神癥狀的影響,與音樂產(chǎn)生共鳴,釋放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喚醒內(nèi)在生命力,激發(fā)潛能。(5)療程:每周治療3次,60 min/次,6周為1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采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4]評定患者治療前后病情嚴重程度和精神病理性表現(xiàn)。該量表包括18項條目,按Likter 7級評分制,所有條目歸納為焦慮抑郁、缺乏活力、思維障礙、激活性及敵對猜疑5項因子,總分越高病情越重,入組標準為35分。采用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4]縱向評定患者治療前后的病情。量表包括30項,按Likter5級評分制,所有條目歸納為社會興趣、社會能力、個人整潔、激惹、遲緩、幻覺及抑郁7項因子;其中幻覺、激惹、遲緩及抑郁4項因子分之和為總消極因素;個人整潔、社會能力、社會興趣3項因子分之和為總積極因素;病情總估計=(128+總積極因素―總消極因素)。
1.4 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BPRS及NOSIE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6周時,兩組評分較入組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間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2。
表1 兩組NOSIE量表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BPRS量表評分比較 分
音樂作為一種緩解心理壓力、治療疾病的方法出現(xiàn)在遠古時期,在《黃帝內(nèi)經(jīng)》、《說苑》等古籍中均有記載。現(xiàn)代音樂治療研究發(fā)現(xiàn),音樂具有影響大腦皮質(zhì)運動中樞活化和抑制作用,繞開認知過程直接刺激情緒、情感反應[2]。美國著名音樂治療家Wheeler根據(jù)心理治療分類體系,認為音樂治療可以從支持性、認知和行為、心理分析和體驗的層次,強化患者的健康行為[1]。
本研究遵循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原理,采用以過程為取向,對入組患者的音樂技能不做要求。在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正性引導的治療環(huán)境前提下,積極關注患者參與團體式演唱演奏和音樂技能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行為和相互間的反應。每項課程按情境導入、主題探究、討論分享及總結(jié)點評的過程循序推進。在工作人員的鼓勵指導下,隨著治療頻次的增加,患者逐步擺脫病態(tài)思維的桎梏,進一步增加課程參與的主動性、責任性,不僅改善孤僻退縮行為,鍛煉患者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構(gòu)建病友間互助共勉的情感支持,還能使患者學會與他人合作,克服天馬行空、我行我素的浮躁行為,適應集體活動中的角色要求。與此同時,患者在學習訓練的過程中,不斷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患者的學習動機和抗挫折能力,并且泛化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增強自信心。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激惹、遲緩及總消極因素等因子分均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NOSIE量表中的社會能力、個人整潔度、社會興趣、總積極因素、病情總估計等分值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與Tseng等[5]及Kavak等[6]的研究報道一致。這說明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對穩(wěn)定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情緒、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改善病恥感、促進精神康復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