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秀偉
(蘭州工商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1)
根據(jù)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7版)要求,大學英語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大學英語課程中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2020年11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發(fā)布,繼續(xù)強調大學英語課程性質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指出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還可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服務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由此可見,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探究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基礎上,嘗試建設以母語文化輸出為導向的大學英語縮微課堂,提升學生的中國文化產出能力,增強文化自信,豐富“新學科”建設的寬度,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文化是一個時空概念,被時間和地域賦予了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格里莫特納指出:意識形態(tài)是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范疇[2]。陶東風提出“文化是爭奪、確立與反抗霸權的領域[3]?!币虼?,文化既可以讓掌權者消弭其中有關階級、性別等不平等和不合法現(xiàn)象,又是弱勢群體抵制其受支配地位的有力武器。文化不可避免要與權力產生關系,文化既是權力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權力的載體。當國家強盛,其文化就會廣泛流傳。反之,國家衰敗沒落,文化也隨之萎靡。巔峰時期,中國文化足跡曾遍及世界,而到了近代中國,文化走向沒落,甚至部分中國人開始羨慕“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國的圓”。西方文化霸權主義也正是以此為契機,逐漸滲入中國社會,導致學生忽視了本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喪失了自己的文化人格。要想中國富裕強大,實現(xiàn)文化自信,一定要掌握文化話語權。大學英語作為大學課程體系中受眾最廣的課程之一,與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都有緊密聯(lián)系,是培養(yǎng)中國文化產出能力的有力陣地。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的發(fā)展,中國綜合國力迅速增強,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fā),中國人民舉國同心戰(zhàn)勝疫情,更是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是更持久、更基本、更深層的力量,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此可見總書記對于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決心以及中國文化的重要性。然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多年,大學英語教學沒能緊跟時代發(fā)展,與時俱進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文化輸出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教材設定、教師知識儲備和學生自身意識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傳統(tǒng)文化失語現(xiàn)象。
在現(xiàn)在通用的大學英語教材中,多數(shù)教學資料中較少體現(xiàn)甚至不體現(xiàn)中國文化,這是由于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外語教學主要效法西方,教材內容和教法也大多源于西方,導致早期的大學英語教學材料照搬國外做法,多以講述外國故事、西方國家科技人文為主,很難從中發(fā)現(xiàn)中國文化的痕跡。學生沒有獲得中國文化知識的輸入,自然會影響輸出。
大學英語教師普遍缺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因為英語教師主要來源于中國高校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在以往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中,更多關注的是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的課程中大多以語言基礎課、西方文學和文化課以及語言學類專業(yè)課等為主,只有極個別選修課程涉及中國文化,造成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生去高校任教以后中國文化意識較為淡薄,不能有效引導學生學習中國文化。
此外,大學英語教學語境缺乏本國文化的出口,課堂教學普遍以課文為中心,著重討論教材內容,難以深度展示中國文化。而且,部分教師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較為片面,認為跨文化交際主要應該將目標語文化引入我國,殊不知帶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是跨文化交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學生的文化失語主要是學習目標不明確造成的。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學生持續(xù)沉浸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之下,聽英文歌、看英文電影、讀英文書籍,受到英語國家的文化灌輸較多。每當提起西方文化,他們說得頭頭是道,一旦需要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他們卻面臨較大挑戰(zhàn)。從2020年9月初對2020級新生的一次翻譯小測試成績來看,西方文化專有名詞英譯漢的正確率接近70%,而中國文化專有名詞漢譯英的正確率不足40%,導致的結果是“對西方文化了解很多,津津樂道;對本民族文化卻漸行漸遠,知之甚少”。[4]然而,在真實的交際語境中,中國學生更需要的是向外國人展示中國文化,而非向外國人介紹西方文化,這種交際需求與學習效果之間的斷裂必然會影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中國綜合國力穩(wěn)步上升過程中,學生作為國家未來,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阿諾德告誡讀者:“教育是通向文化的大路?!盵5]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的中國文化產出能力,提升文化自信,是大學英語教學不可推卸的責任之一。
為了創(chuàng)造好的學習效果,中國文化的教學方式需要與傳統(tǒng)大學英語課程有所不同:1.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學生其他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2.不能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專門開發(fā)短時高效的十分鐘縮微課堂是最適宜的教學方式。
縮微課堂主要由學生完成,學生作為主要參與者,完成中國文化輸入環(huán)節(jié)和文化產出任務,教師作為指導人和點評者存在,給學生提供必要指導。同時,為了給學生充足時間進行復習鞏固和自我提升,縮微課堂會和線上第二課堂有效結合,幫助學生進行全面的提升并最終完成產出任務。學生在線下課堂結束后,轉移至線上第二課堂,繼續(xù)學習文化展示相關內容,并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任務拓展,以繼續(xù)完善課堂產出任務,并給出更加完善的產出任務展示。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有關中國文化的著述數(shù)不勝數(shù)。程裕禎廣義上將文化劃分為四個層次:物態(tài)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tài)文化層[6],并細分為地理、歷史、姓氏、漢字、學術思想、宗教信仰、古代教育、科舉制度、典藏書籍、科技成就、傳統(tǒng)建筑、古典文學、各類藝術、風俗習慣、中外文化交流,共計15個類別。綜合統(tǒng)計中國文化類教材和專著的分類情況,并根據(jù)學生實際表達需要,將中國文化教學內容分為自然地理、歷史傳承、神話典故、哲學宗教、書法藝術、飲食服飾、傳統(tǒng)節(jié)日、經濟科技、文學影視、政治制度十類。在此分類基礎上,考慮到縮微課堂短時高效的特性和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又將每個任務細化為十個子任務,便于學生選擇完成(如表1)。
表1 中國文化縮微課堂子任務細化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根據(jù)現(xiàn)階段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需求,允許學生根據(jù)自身興趣和專長,從以上任務分類中自行選定子任務進行中國文化展示。
根據(jù)《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中對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闡釋能力的要求和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薄弱的現(xiàn)狀,中國文化縮微課堂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口頭產出能力為主。近十余年,文秋芳教授及其教學團隊提出的“產出導向法”立足于中國大學英語教學實際,適合我國教學實情,提倡“學用一體”的教學理念,主張邊學邊用,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把獲取到的語言知識應用到交際實踐中去?!爱a出導向法”包含三個教學假設: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和選擇性學習假設[7]。
根據(jù)“學用一體說”的教學理念,輸出驅動就是以語言輸出作為語言學習的原動力,而在語言技能方面,輸出主要是說和寫的過程,輸入促成是指在語言輸出的動力作用下,需要適當?shù)恼Z言輸入來保證輸出的效果和交際的成功。輸出驅動假設和輸入促成假設形成了一個動態(tài)過程,以語言輸出的需求為驅動力,為語言輸入提供必要的目標引導,語言輸入反過來又會促進語言輸出的效果,于是一個良性的學習循環(huán)就建立起來了。選擇性學習假設就是“輸出-輸入-輸出”學習循環(huán)的關鍵一環(huán),學生根據(jù)學習需要和自身學習能力,從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中自主挑選最適合的學習內容,同時利用網絡資源、小組學習等其他途徑對知識和信息進行拓展,以完成產出任務及知識內化。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原動力,對語言學習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進行中國文化教學時,以文化產出任務為導向的產出導向法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避免傳統(tǒng)上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切實做到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學以致用。
本次縮微課堂教學實踐的總體設計思路包含兩個模塊:總任務布置和縮微課堂實踐(圖1)。
圖1 中國文化縮微課堂操作流程
總任務要在學期初第一節(jié)大學英語課堂上布置,對于任務的具體內容、完成形式和評價方式也都給予明確要求。在布置總任務時,要讓學生從國家需要和自身需要兩方面來認識任務。首先,介紹中國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學生明確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文化需求,及宣傳中國文化的必要。其次,給出1-2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小任務,如專有名詞的翻譯、節(jié)日英文介紹等,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知識儲備的不足,明白進行文化學習的迫切性并產生強大學習動機。再次,明確展示任務和產出任務的總體要求,指導學生根據(jù)自身興趣和專長,自愿結合成5-6人的學習小組,由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共同參與選題并完成展示任務。最后,明確評價方式。有效的學習評價能給學習過程帶來促進作用,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最大化。
縮微課堂包括三個階段:課前準備階段、課堂展示和產出階段、課后提升階段。
1.課前準備階段
展示任務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在組長帶領下,小組成員首先選定子任務并討論任務細節(jié),合作完成PPT制作,交給任課教師審查,以確保展示時間長短適中,內容準確無誤。PPT經反復修改無誤后,需要由1-2位小組成員進行反復預演,完全無誤后到課堂進行展示。
2.課堂展示和產出階段
這一階段時間共有十分鐘,完成形式分為兩個部分:展示任務和產出任務。展示任務開始時先布置產出任務,產出任務一般由句子拓展、景點或其他文化產品介紹、專有名詞翻譯等內容組成,難度適中,在PPT展示過程中可以得到啟發(fā)。等小組任務展示完畢,全體學生立刻進行產出任務,挑選3-5位同學進行產出任務展示,并由展示小組成員對產出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指導和糾正,不足之處由任課教師進行補充,切實做到學以致用,現(xiàn)學現(xiàn)用。
3.課后鞏固階段
第二階段完成后,縮微課堂從線下轉移至線上第二課堂。任務小組將PPT材料、產出任務要求和文化知識整理并上傳至線上學習系統(tǒng),以保證學生能在課余時間進行復習與鞏固,確保學習效果。全班同學在線上進行PPT回看,并利用其它資源進行線上自主學習,再次對產出任務進行完善,并重新提交,由展示小組成員給與針對性評價。
課堂任務評價包擴兩個部分,展示任務評價和產出任務評價。課堂展示任務評價由教師和全班同學共同完成,在線下課堂完成后利用問卷星以線上評價的方式由同學和老師當場給出,評價依據(jù)包括任務內容(40%)、語音語調(25%)、產出任務指導(25%)和PPT制作(10%)四個部分。課堂產出任務評價由任課教師和展示小組共同給出,評價依據(jù)為產出任務完成情況(60%)和語音語調(40%)兩部分。全部評價完成后由任課教師進行點評,指出存在問題,更重要的是肯定成績,鼓勵學生繼續(xù)學習。此過程時間為1-2分鐘,整個文化縮微課堂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
線上第二課堂完成后,學生提交最終產出作品,由展示小組根據(jù)文化知識和教師指導對產出作品進行綜合性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匯報給任課教師。教師依據(jù)學生線上線下兩次評價結果進行匯總,將總成績作為縮微課堂學習的最終成績。
到2021年1月初,經過一學期的縮微課堂訓練,全班同學的文化產出能力大大提升,文化指涉詞的積累量明顯增加,口頭展示能力逐漸增強。再次對學生進行了中國文化輸出能力測試,測試分為筆試和口試兩部分,筆試內容包括文化專用名詞翻譯和句子翻譯,口試為傳統(tǒng)節(jié)日介紹。經過中國文化縮微課堂訓練的學生筆試成績平均分達到了83分,盡管仍有個別學生僅完成40%,但是整體上較學期初有了很大提升,口頭表達的流利程度也有很大改進。
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部分子任務仍然不符合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第一,部分子任務過于絕對,缺乏變通,學生有可能選擇不到感興趣的任務。因此,可以嘗試師生共同制定子任務,既能確保任務科學準確,又可以與學生興趣緊密結合。第二,學生對于哲學宗教和政治制度兩類較為陌生,講解起來有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學生提前準備,反復模擬練習,并請教師提前給予充足指導。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和訓練,學生在中國文化產出方面取得很大進步,文化意識增強,文化產出能力迅速提升,給課堂教學提供了很多啟示。
縮微課堂的有效性依賴于明確的任務布置。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按照要求依次完成。同時,不再需要重復總任務的要求,可以節(jié)約課堂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在布置產出任務時,設定小小產出障礙,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身不足,提升學習積極性,又不會因為任務過于艱巨難以完成而產生退卻心理,所以在布置任務時一定要設定數(shù)量和難度適宜的問題來讓學生解決。
產出導向法要求產出任務要明確,并以此為動機開展教學。在展示任務進行中,展示小組同學須先提出產出任務,再開始進行文化展示,以吸引學生興趣,提升聽課效率。在展示結束后,立即要求學生進行產出,做到即學即用,現(xiàn)學現(xiàn)用。但是產出任務也不能過于簡單,不要完全復制PPT和文化展示知識,產出任務需要在展示任務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變和陌生化,使得學生需要經過一番思考才能完成?,F(xiàn)學現(xiàn)用,活學活用,既可以避免死記硬背,又能加深印象,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在小組展示過程中,教師對于文化展示的內容、語音語調、產出任務指導和PPT編碼效果進行針對性評價,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更加認真對待展示任務,并且在任務準備過程中,小組成員會預估班級產出任務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提前準備,大大提升小組成員的學習效果。學生評價可以從受眾角度反饋學生需求,有利于引導展示小組在文化內容選取時更多考慮學生需求,從而加強互動,有利于優(yōu)化展示效果。
在班級產出任務過程中,先由展示小組對產出效果進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給予改進建議,一方面促進展示小組加深印象,深化文化知識,也能為班級學生帶來更多指導,幫助全班同學共同完成任務信息解碼過程。教師的評價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非常必要,是督促學生專注學習的保證,且評價分數(shù)作為階段性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反作用于學習過程之中。
教師的指導在PPT制作、小組展示和班級產出任務中都有重要意義。
首先,在PPT制作過程中,教師給予必要指導,可以在任務開始之初幫助展示小組把控好子任務內容,避免由于學生誤解導致不符合中國文化的其他話題出現(xiàn)。同時,在教師指導下,可以最大限度避免PPT中出現(xiàn)語法、拼寫等錯誤,確保傳遞給學生最地道的表達方式。展示的時間長度也可以在此環(huán)節(jié)得到控制,確??s微課堂的教學效果。
其次,在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指導也是必不可少。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既能展現(xiàn)子任務的文化知識,也能反映出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老師的指導需要從知識細節(jié)、語音語調、體態(tài)表情等多方面進行,以鼓勵和肯定為主,同時提出改進和提升的方法,以期不斷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口頭表達能力。
再次,在任務產出環(huán)節(jié),老師的指導需要作為任務小組的補充環(huán)節(jié)。在任務產出完成后,任務小組同學先給出點評和建議,教師再對任務小組和班級其他同學一起給出指導和評價。個別問題較多的學生,需要在課后單獨進行針對性指導,切實有效解決問題。同時,要善于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把簡單問題分配給小組內部自行解決。
課堂任務結束后,縮微課堂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按照課堂評價和修改建議,展示小組重新修改PPT和文化展示材料。同時,學生在線上繼續(xù)學習并內化文化知識,將最完美的產出任務展示在群里,有利于不斷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此外,學生可以借助網絡資源繼續(xù)完善知識體系,將部分不清楚的細節(jié)補全完整,最終將有用信息重新編碼,以任務產出的形式展示出來,增強學習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是選擇性自主學習的有效環(huán)節(jié)。
在國家迅猛發(fā)展的今天,英語學習的意義不應該仍停留在過去,只關注西方文化、崇拜西方文化,而是要以語言為媒介,全面促進中國社會發(fā)展,讓英語成為服務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進程的工具。相較于傳統(tǒng)大學英語課程重視讀寫能力、重視西方文化素材的局面,基于中國文化的大學英語縮微課堂實踐更專注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中國文化產出能力,為樹立中國學生文化自信提供契機,為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有效平臺,將外語教學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結合起來,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經過反復的調整和不斷的完善,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越來越能適應中國社會發(fā)展和外語教育的需求,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