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興蕾
假設(shè)在不甚了解南齊歷史的情形下,讀任昉的《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興許會認為“齊明帝”蕭鸞是個相當正面的人物。
任昉此文被梁代蕭統(tǒng)選入《文選》,雖然題目著為“齊明帝”,但蕭鸞當時尚未坐擁皇位,否則自不必對區(qū)區(qū)“宣城郡公”一職反復(fù)推讓。除去開頭羅列官職的部分,任昉代擬的這篇讓表起筆即云:“臣本庸才,智力淺短?!笨芍^極盡謙退之能事。
蕭鸞“少孤”,由其叔父齊高帝蕭道成撫養(yǎng)長大。所以表文緊接著說:“太祖高皇帝篤猶子之愛,降家人之慈?!笔掻[雖非蕭道成所生,然“猶”如其“子”,這與史傳所云蕭道成對蕭鸞“恩過諸子”(《南齊書·明帝紀》)的記載相表里。蕭道成之子齊武帝蕭賾,待蕭鸞也不薄。表文所謂“世祖武皇帝情等布衣,寄深同氣”,想來亦是實情,不然蕭賾臨終之時,便不會將輔佐皇太孫蕭昭業(yè)的重任托付與蕭鸞。從讓表來看,蕭鸞盡管自認“庸才”,但仍于顧命之際“導(dǎo)揚末命”,貌似與《尚書·顧命》的情節(jié)相差無幾。
血緣上說,蕭鸞是皇室近親;職責上說,他又是顧命大臣。故而任昉寫到“親則東牟,任惟博陸”,用漢代的東牟侯劉興居(《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博陸侯霍光比擬蕭鸞,前者是漢室宗親,后者則輔佐了數(shù)位漢代君主。
漢武帝晚年時,理應(yīng)繼承大統(tǒng)的衛(wèi)太子因“巫蠱之禍”而死,繼承權(quán)最終歸屬武帝少子劉弗陵。劉弗陵生母鉤弋夫人雖為漢武帝寵姬,但年紀尚輕,漢武帝“恐女主顓恣亂國家”,及鉤弋夫人“有過見譴”而“憂死”,乃立其子為皇太子(《漢書·外戚傳》),又命素來“小心謹慎”的霍光輔佐少子。當時漢武帝曾命人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賜與霍光,提醒他要像周公那樣行事。孰料漢昭帝劉弗陵病逝,又無子嗣,昌邑王劉賀被選為繼承人,仍由霍光輔政。不過因昌邑王“行淫亂”,即位不久,就被廢黜(《漢書·霍光傳》)。
蕭鸞對應(yīng)著霍光,被廢為郁林王的蕭昭業(yè)仿佛也重復(fù)著昌邑王的命運。表文有謂:“徒懷子孟(霍光字)社稷之對,何救昌邑爭臣之譏?”昔日霍光對劉賀所說“臣寧負王,不敢負社稷”(《漢書·霍光傳》)的豪言壯語,似乎就是今時蕭鸞對郁林王的絕佳解釋。
彼時廢黜昌邑王是以皇太后的名義,而今亦復(fù)如是。表文所謂“嗣君棄常,獲罪宣德”,意思就是以宣德太后之名廢黜蕭昭業(yè)。盡管如此,對蕭鸞來說,顧命不力,“四海之議,于何逃責”?是故,以“家國之事”為己任的蕭鸞,一再承認“職臣之由”“非臣之尤,誰任其咎”,一力承擔罪責,姿態(tài)至為謙卑。
讓表中的蕭鸞一面承擔罪責,一面又擔負重任。即使自“知不愜”,但因“自同體國”,所以“不為虛讓”,悉數(shù)領(lǐng)受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錄尚書事、中書監(jiān)一系列官職。唯獨“宣城郡公”之位,由于“光宅近甸”(宣城在今安徽,與南齊都城建康距離不遠),萬萬“不敢聞命”。為表推辭之誠,任昉還搬出西晉羊祜讓“開府儀同三司”、東晉庾亮讓“中書監(jiān)”的故事,一再表明蕭鸞之志“難奪”(化用《論語·子罕》“匹夫不可奪志也”),固讓不受。
如此讀過任昉表文,蕭鸞著實一副勞苦功高又隱忍謙退的面貌。然而,一旦放回南齊的歷史背景之中,這篇讓表的效果便大有不同。
時間回到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蕭賾的胞弟蕭嶷才于去年薨逝,剛跨越到新一年的正月,齊武帝又痛失皇太子蕭長懋。繼承人突然薨逝,南齊皇室不得不再次面臨后嗣的選擇。同年四月,蕭長懋長子蕭昭業(yè)立為皇太孫,成為合法繼承人。年過半百的蕭賾先是喪子,又逢北魏孝文帝“南伐”,而南齊境內(nèi)更是“水旱成災(zāi)”“草竊充斥”,就在這一年的七月,齊武帝終于病倒。據(jù)說臨終前,齊武帝頒布“遺詔”,云:“太孫進德日茂,社稷有寄。子良善相毗輔,思弘治道;內(nèi)外眾事無大小,悉與鸞參懷共下意。”(《南齊書·武帝紀》)言下之意,便是將蕭昭業(yè)托付與蕭長懋胞弟蕭子良以及蕭賾堂弟蕭鸞。
事實或許并未按照齊武帝的“遺詔”展開。齊武帝彌留之際,“物議疑立子良”(《南齊書·武十七王·竟陵文宣王子良傳》)。據(jù)《南齊書》,時“子良在殿內(nèi),太孫未入”,身為蕭子良擁護者的王融“戎服絳衫,于中書省閣口斷東宮仗不得進,欲立子良”(《王融傳》)。《南史》的記載愈發(fā)詳細,王融“欲矯詔立子良,詔草已立。上重蘇,朝事委西昌侯鸞”,“俄而帝崩,融乃處分以子良兵禁諸門,西昌侯聞,急馳到云龍門,不得進”,“仍排而入,奉太孫登殿”(《王弘傳附曾孫融傳》)。如此來看,王融與蕭鸞幾乎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史書異辭,真相或難確知,但無論事實如何,王融終究事敗,以致蕭昭業(yè)即位后便將之下獄賜死。不久之后,蕭子良也薨逝。
與蕭子良相比,蕭鸞并非繼承人的潛在競爭者。當時王融擁立蕭子良,蕭鸞看似也扮演著守護蕭昭業(yè)的角色。更甚者,王融行將處死,蕭子良“不敢救”,處于敵對方的蕭鸞卻為之“固爭”。蕭鸞這一表現(xiàn)不見于蕭嶷之子蕭子顯所著《南齊書》,而僅見于唐人李延壽的《南史》,因此引來王鳴盛對史料的懷疑。呂思勉反駁說:“表里之不必如一久矣,鸞雖隱與子良為敵,何嘗不可顯爭融之死乎?”(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呂思勉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表里不一,可謂點破蕭鸞的真面目。
蕭鸞過去行事低調(diào),“王子侯舊乘纏帷車”,他“獨乘下帷,儀從如素士”(《南齊書·明帝紀》),即一顯例。及蕭昭業(yè)即位,蕭鸞有意剪除其“羽翼”,野心逐漸暴露,這才被懷疑“有異志”。蕭昭業(yè)也曾“謀誅”“謀出”蕭鸞(《南齊書·郁林王紀》),可缺乏政治經(jīng)驗的少主根本不是前朝既已出仕、隨后一路升遷的蕭鸞的對手。僅一年的時間,蕭昭業(yè)就被廢為郁林王,繼而遇弒。當此之時,蕭鸞又扶立蕭昭業(yè)弟蕭昭文(《南齊書·海陵王紀》),而封為“宣城郡公”的蕭鸞,正一步步走向權(quán)力的巔峰。
當充分了解南齊這段歷史后,再讀任昉為蕭鸞代作的讓表,不難讀出表文所呈現(xiàn)的蕭鸞謙卑形象的反面。
正所謂“扮演傻角的決不是個傻子”(堂·吉訶德語,錢鍾書《讀〈拉奧孔〉》,收入《七綴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倘若果如任昉讓表所言,蕭鸞本是“庸才”,“智力淺短”,那么齊武帝又怎會臨終顧命、委以重任?可令齊武帝意料不到的是,這位貌似“愚夫”的堂弟,竟然違背囑托,成為“嗣君棄常”的真兇?!矮@罪宣德”,不過是借宣德太后之名,行廢黜蕭昭業(yè)之實。
表文將蕭鸞比為霍光看似貼合:彼時劉賀被廢,霍光迎立在民間的衛(wèi)太子孫即“皇曾孫”劉病已;如今蕭昭業(yè)被廢,蕭鸞則又扶立蕭昭文。實際上,蕭鸞并不甘心做霍光,乃欲“入纂皇統(tǒng)”(《南史·齊本紀下·廢帝海陵王》)。不到一年,蕭昭文即被廢為海陵王,與郁林王同一命運,而“宣帝(劉病已)中興漢室”的劇情并未在南齊上演(《南齊書·海陵王紀》)??梢姟巴跏也辉臁贝_是“職臣之由”,蕭鸞難辭其咎。
“嗣君”被廢,當然意味著輔佐不力,想到齊高帝、齊武帝“陵土未干,訓誓在耳”,表文中的蕭鸞自責“將何以肅拜高寢,虔奉武園”,乃至“悼心失圖,泣血待旦”?!凹覑u”“國危”念茲在茲,儼然一副忠臣孝子模樣。然而,一旦認清蕭鸞的真面目,這番說辭旋即不攻自破。
此前蕭鸞已然領(lǐng)受種種要職,“驃騎上將之元勛,神州儀刑之列岳,尚書古稱司會,中書實管王言”統(tǒng)統(tǒng)照單全收,唯獨要讓“宣城郡公”。表面上是“增一職已黷朝經(jīng)”,不能再增加一職,實際卻是“辭一官不減身累”,縱使辭去一官,也已權(quán)傾朝野。與終極目標相比,區(qū)區(qū)“宣城郡公”又何必讓,即使讓,也不過是“虛讓”。無怪乎蕭鸞讀過此文,“惡其辭斥,甚慍”,導(dǎo)致任昉“終建武中(建武為齊明帝年號),位不過列?!保ā读簳と螘P傳》)。身為當事人,蕭鸞不會不知個中原委,不會不曉任昉話里話外之音。換句話說,他根本無法像置身事外、不知實情的讀者那樣,對任昉筆下那個勞苦功高又隱忍謙退的“蕭鸞”信以為真。任昉愈是極盡正面地書寫,將蕭鸞塑造成忠臣,便愈發(fā)顯現(xiàn)出蕭鸞的虛偽。
任昉“雅善屬文,尤長載筆”,其中代筆尤多?!段倪x》選宋、齊、梁文最多者即為任昉,總計十九篇。在任昉眾多文章中,僅有一篇為《梁書·任昉傳》載錄,即為蕭鸞代作的讓表。如果說任昉《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是作為文章范本選入《文選》,那么《梁書》所載錄的讓表則是還原到歷史語境中的文本。不妨設(shè)想這篇文章分別經(jīng)由文集和史書進入不同讀者的視野,或?qū)⒌玫浇厝幌喾吹慕庾x:從文集打開任昉此文的讀者,看到的是一個“正面”的蕭鸞,而從史書打開任昉此文的讀者,看到的卻是與這一面完全相反的蕭鸞。我們會看到蕭鸞的哪一面,或許取決于打開任昉這篇文章的方式。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任昉《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
臣鸞言:被臺司召,以臣為侍中、中書監(jiān)、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楊州刺史、錄尚書事,封宣城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加兵五千人。臣本庸才,智力淺短,太祖高皇帝篤猶子之愛,降家人之慈,世祖武皇帝情等布衣,寄深同氣,武皇大漸,實奉話言。雖自見之明,庸近所蔽,愚夫一至,偶識量己。實不忍自固于綴衣之辰,拒違于玉幾之側(cè),遂荷顧托,導(dǎo)揚末命。雖嗣君棄常,獲罪宣德,王室不造,職臣之由。何者?親則東牟,任惟博陸,徒懷子孟社稷之封,何救昌邑爭臣之譏?四海之議,于何逃責?且陵土未干,訓誓在耳,家國之事,一至于斯,非臣之尤,誰任其咎?將何以肅拜高寢,虔奉武園?悼心失圖,泣血待旦。寧容復(fù)徼榮于家恥,宴安于國危?
驃騎上將之元勛,神州儀刑之列岳,尚書古稱司會,中書實管王言。且虛飾寵章,委成御侮,臣知不愜,物誰謂宜?但命輕鴻毛,責重山岳,存沒同歸,毀譽一貫,辭一官不減身累,增一職已黷朝經(jīng),便當自同體國,不為飾讓。至于功均一匡,賞同千室,光宅近甸,奄有全邦,殞越為期,不敢聞命。亦愿曲留降鑒,即垂順許,鉅平之懇誠必固,永昌之丹慊獲申。乃知君臣之道,綽有余裕。茍日易昭,敢守難奪。故可庶心弘議,酌己親物者矣。不勝荷懼屏營之誠,謹附某官某甲奉表以聞。臣諱誠惶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