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洲
按理說,賞荷對于自幼生長在洪湖之濱的我而言,早已司空見慣。每到夏日,浩瀚無邊的洪湖便呈現(xiàn)“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迷人景色,“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晚上歸來魚滿倉”的場景如今歷歷在目。然而,最近我卻折服于一個深山古村的別樣荷塘。
仲夏時節(jié),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城市開始炎熱,而藏在漫漫綠海之中的島瀨村卻清涼如春。駕車去深山小村頗費周折,山路蜿蜒起伏,怎一個險字了得!幸好沿途風(fēng)光無限,一會兒藍天白云如影隨形,一會兒鉆進綠蔭隧道,仿佛在天地間交替穿行,也就心曠神怡了。
正當(dāng)我尋思距離目的地還有多遠時,迎風(fēng)飄來一陣熟悉的清香,舉目恰好看見簡約而又不失熱情的牌坊大門,“島瀨村”三個大字讓人一陣竊喜。憑窗初看,山谷里坐北朝南的傳統(tǒng)古村形如紡錘,老式古厝和新式洋樓盤互交錯,稀疏散落在山坡上、山谷里,群山蒼翠欲滴,竹海沙沙作響,茶園綠意盎然,四處幽雅恬靜。不過,這些“額外”的風(fēng)景并非此行的主題。
循著荷香而去,只見山里荷塘迥異于平原,并無遼闊浩瀚的震撼,但有形如梯田的精致,一丘丘,一方方,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從下往上看,正好是順光,在藍天白云映襯之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詩情畫意妙不可言。從上往下看,汩汩山泉溯溪而下,怎能不吟誦李白的名句“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呢!
穿行在荷塘埂上,周遭荷葉田田,荷箭矗立,菡萏妖嬈,陣陣清香沁人心脾。腳下用磨石鋪就的小徑讓人每一步都踏著山村的歷史,而心靈手巧的村民親手制作的木頭人憨態(tài)可揖,惟妙惟肖,好似在與遠方的游客互動。駐足環(huán)顧四周,塘邊黃墻黛瓦的古厝、溪邊的賞荷亭、古老的水車、墻上的油畫……那些古樸的鄉(xiāng)土元素肆意成景入畫,把整個村莊裝扮得和諧而又美麗。
“來,去我家喝茶,晚點再來看荷花?!蓖蝗?,一位肩扛長柄水瓢的老者用生硬的普通話跟我打招呼。
“不麻煩您了!”我考慮到時間有限,婉言謝絕了他的好意。
在村部門口,幾位年過花甲、耄耋的長者似乎一眼就看出我們是專程去山里看荷花的,便主動靠上來攀談。從那些淳樸友善的鄉(xiāng)親嘴里得知,島瀨并沒有種荷花的歷史,打造最美“荷緣悅色”鄉(xiāng)村旅游是近幾年的事。幾年前,在梯田里生長的還是傳統(tǒng)的水稻,并非如今已成“明星”的太空36號蓮。說起由水稻改種蓮的辛酸,一位大姐開始滔滔不絕:村里剛開始推廣種蓮,許多村民心中無數(shù),并不太支持,后來經(jīng)過小面積試種,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后,才得以大規(guī)模推廣。
現(xiàn)今再說起種蓮,島瀨人個個喜笑顏開。因為與種植傳統(tǒng)水稻相比,種蓮?fù)度敫伲找娓?,每畝年收入約五千元。與此同時,荷文化鄉(xiāng)村游帶來的民宿、農(nóng)副產(chǎn)品銷售等等,正在日益擴大這個人口不足六百人的深山偏僻小村的知名度。
一葉蓮,不僅是一隅好風(fēng)景,而且是一條致富路。曾經(jīng)思想保守的村民現(xiàn)已開明新潮,網(wǎng)絡(luò)、電商聯(lián)通了山里山外。曾經(jīng)以老人、小孩留守居多的僻遠山村,如今正奔走在大興鄉(xiāng)村旅游的致富路上。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島瀨的特色鄉(xiāng)村游越來越紅火,“島瀨蓮子”這個商標(biāo)越來越響亮。屆時,在某個月光如水的夜晚,邀三五好友,再赴寧靜的小山村,在賞荷亭沏一壺島瀨高山茶,憑欄望去,深谷悠然與荷塘月色必將令人陶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