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
摘要:寓言是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寓言因寄寓了或深刻或精辟的道理而顯得意味深長,帶有明顯的諷喻性、勸誡性,教學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借助閱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以構建情境連續(xù)體、細化學習任務鏈、搭建策略性支架的方式教寓言,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寓言教學;情境連續(xù)體;學習任務鏈;策略性支架
寓言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文本體裁,常常借助類比的手法,借助短小的故事寄托豐富的哲理,給人以啟示。作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寓言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各學段均有收錄,在三年級下冊又以單元整組的形式出現(xiàn),可見編者對寓言的重視。
寓言因寄寓了或深刻或精辟的道理而顯得意味深長,帶有明顯的諷喻性、勸誡性,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借助閱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寓言單元的語文要素“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再次提醒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逐層深入品味寓意。就三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來看,感知、理解寓言故事沒有太大難度,但洞察其中所蘊藏的哲理還是有較大障礙。筆者嘗試以構建情境連續(xù)體、細化學習任務鏈、搭建策略性支架的方式教寓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文闡釋相關做法。
一、構建情境連續(xù)體
寓言單元共編排了四篇課文。其中,《守株待兔》是以文言文呈現(xiàn)的寓言故事,也是本冊教材出現(xiàn)的第一篇文言文;《陶罐和鐵罐》是現(xiàn)代文;《鹿角和鹿腿》和《池子與河流》均為精選外國寓言。文本內(nèi)容涵蓋古今中外,便于讓學生在充分閱讀中感知寓言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寓言故事性強,學生樂于閱讀,但更多的是被故事的情節(jié)吸引,極容易忽略文字背后蘊含的道理,在交流收獲時也往往根據(jù)聽到、讀到的寓意照本宣科,淺嘗輒止,沒有理解內(nèi)化。由此,筆者決定聚焦情境,把整個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過程情境化,以具體可感的“情境連續(xù)體”,即由一個大情境延伸出多個小情境,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完成多樣角色的轉(zhuǎn)變,積極投身于“長效閱讀”,理解寓意。
例如,教學《守株待兔》一課,依據(jù)課文文言文的性質(zhì),考慮三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設計了“街頭巷尾說宋人”的大情境,并由此延伸出三個小情境:
情境一:當日傍晚,宋人得兔歸家,在街頭巷尾向左鄰右舍“夸耀”。
情境二:次日清晨,宋人空手出門,街頭巷尾,鄰居“刨根問底”。
情境三:多日后的傍晚,宋人空手歸家,街頭巷尾,鄰舍“議論紛紛”。
三個小情境設計的“說宋人”的學習活動,意在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的“人”的“說”,領會宋人的荒謬行為,領悟“人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有所收獲,否則終將一無所獲,留下終身遺憾”的哲理。由此,又可以設計出三個緊密銜接的序列化學習活動:“夸耀”,需要學生在宋人的角度,揣摩人物心理,盡顯其驕傲難抑的內(nèi)心世界;“刨根問底”,需要學生站在宋人鄰居的角度追問,聚焦文字填補空白,實現(xiàn)不同人物角色心理的及時切換;“議論紛紛”,需要學生站在對人物行為個性化理解的基礎上,完成從明白道理到因需表達的內(nèi)化。
三個情境下的三個序列化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不同角色、不同形式的“說”中,復述故事梗概;在復述故事梗概的過程中,學生“不得不”從“口頭語言”回到“文言文”,細讀注釋,準確理解“株”“走”“釋”“冀”等關鍵字詞,從而明晰文意,于“夸耀”“刨根問底”“議論紛紛”等關鍵處,明白“做事不能存有僥幸心理,不能想著不勞而獲,不能死守狹隘經(jīng)驗,墨守成規(guī),否則只能一事無成”的道理。
學生在不同情境中,通過不同場景的切換、不同角色的轉(zhuǎn)化,完成內(nèi)容感知、細節(jié)關注、內(nèi)涵理解、表達外化等主要學習任務。教師不用做過多的提示或任務說明,就讓寓言故事充分發(fā)揮了“例子”的功能,讓寓言學習充滿趣味,讓學生的“淺理解”變?yōu)椤罢婷靼住薄?/p>
二、細化學習任務鏈
寓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明白蘊含在寓言中的道理”,但一個單元或一課教下來,學生是否明白道理,該以何標準進行判斷,是教學中必須關注的重要問題。如果學生僅能機械背誦,貼標簽式地說明寓言的寓意,那他們的思維沒有與寓言發(fā)生碰撞,沒有將寓言的文字內(nèi)容、邏輯關系和寓言的主旨形成關聯(lián),是斷層的學習。寓言教學中,學生對寓意的挖掘與領會必須建立在逐層剖析、逐層領會、逐層內(nèi)化的基礎上。為了達成剖析與理解的并進,學習活動需要呈現(xiàn)嚴密的邏輯感,需要細化為不同層次,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思維碰撞和主動體驗中達成理解。
例如,《陶罐和鐵罐》一課將陶罐和鐵罐人格化,以他們的對話展現(xiàn)了鐵罐的傲慢和無禮、陶罐的謙虛和友善,揭示了“任何事物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多看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的道理。教學中,筆者設置了“讀—評—議”的任務鏈。關聯(lián)“讀”的學習任務為:分角色朗讀,感知陶罐和鐵罐的性格。關聯(lián)“評”的學習任務為:評選“最佳陶罐”與“最佳鐵罐”。關聯(lián)“議”的學習任務為:翻轉(zhuǎn)故事,補白想象,再現(xiàn)陶罐與鐵罐的內(nèi)心世界。
任務一的“朗讀秀”,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走進角色,了解陶罐與鐵罐的性格特點。任務二中的“評一評”,是想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逐層內(nèi)化理解,憑借評選“最佳陶罐”與“最佳鐵罐”的語言訓練,以陳述推薦理由的形式嘗試深化對角色的理解。任務三中的補白討論,是讓學生拓寬視野,在深入了解陶罐和鐵罐心理的過程中關注文章描寫人物形象語言、神態(tài)的詞語、句段,達成對人物性格的深層把握,從而洞悉寓意。
在完成任務一的基礎上完成任務二,筆者讓學生走進角色,在品讀的言語實踐中形成對角色的剖析。不管評選出的是陶罐還是鐵罐,都要有充足的理由。這些理由,正是學生思考的成果,反映他們的思維軌跡,有助于達成對寓意的詮釋。學生完成任務三時,筆者還根據(jù)課文設計了一段話,促成學生的補白討論:
“何必這樣說呢?”陶罐說,“我們還是和睦相處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么東西!”鐵罐說,“走著瞧吧,總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待學生完成填空后,筆者又創(chuàng)設了虛擬情境:多年過去了,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粒鐵罐的殘渣,此時,鐵罐又會對陶罐說些什么?陶罐與鐵罐之間又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
通過補白想象,學生在描寫陶罐的橫線上填了“平靜”“和氣”“搖搖頭,嘆了口氣”等詞,在描寫鐵罐的橫線上填了“怒吼”“叉著腰,大聲”“惡狠狠”等詞,并由此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有些同學成績好就驕傲,應該謙虛一些;有些同學喜歡嘲笑別人,這是不對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在虛擬情境中拓展想象鐵罐和陶罐的對話,學生有的闡發(fā)了鐵罐的無限悔意,有的描繪了鐵罐“如果回到以前,我再也不會嘲笑你了,你的優(yōu)點比我多多了”的誠意,有的代表陶罐表達了對鐵罐的安慰。由此,大家對這則寓言寓意的理解更為深刻,也更為個性化:人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不能拿自己的優(yōu)點和別人的缺點比較;要全面評價一個人,既要看到他人的優(yōu)點又要看到其缺點;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別人;做人應該像陶罐那樣謙虛友善,不驕傲自滿……
以任務鏈促成的學習活動,相互關聯(lián),形成了一條以“讀”為基、以“評”為徑、以“議”為向的層次化遞進路線,在幫助學生逐步突破學習重點和難點的進程中,達成了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
三、搭建策略性支架
基于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中需要根據(jù)寓言的特點及學情,提供一些策略性支架工具,讓學生借助工具的使用,培養(yǎng)和提升思辨能力,以更有效地把握寓言說理的特點。
(一)運用思維導圖支架,辨析寓言人物心理
寓言故事離不開寓言人物,人物的語言、動作、行為、心理等,時時處處體現(xiàn)著寓意。教學中,思維導圖支架能夠以可視化的優(yōu)勢,形象、直觀地展示寓言所涉及人物的心理軌跡。以此設計辨析人物心理的學習活動,能讓學生循著可視化的思維路徑輕松走近人物,“揭秘”人物心路歷程,感知寓意。
教學《守株待兔》中,在完成鄰居追問宋人“釋耒守株”的學習任務時,筆者先創(chuàng)設了問答情境:
第二天一早,宋人兩手空空出門,迎面而來的鄰居好奇地問道:“您這是要下地吧!今天怎么什么工具都沒帶呀?”宋人得意地說:“嗨,還帶工具干什么?您昨天不是看見我?guī)Щ氐耐米恿藛??我今天還要去守株待兔!”見鄰人不解,宋人連忙這樣解釋:。
該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空間。宋人的解釋一定要符合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此認識既要緊緊依托對內(nèi)容的理解,又要力求能將內(nèi)容背后隱藏的思維路徑外顯。由此,筆者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提供了思維導圖(見圖1),幫助學生理清宋人的思考邏輯。學生順著這個支架逐層而上,主動關聯(lián)上下文進行理解,便對宋人“勤勞耕種→僥幸得兔→釋耒守株→為宋國笑”的經(jīng)歷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此時,他們再理解“希望不經(jīng)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死守狹隘經(jīng)驗,不知變通”的寓意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運用表格支架,辨析寓言人物性格
運用表格支架助力寓言單元的教學,功用不僅在于開拓學生的閱讀思維,更在于通過表格對同類問題進行歸因,讓學生在觸類旁通中感知寓言情節(jié),辨析寓言人物性格,領會寓言寓意。
引導學生完成《陶罐和鐵罐》任務二的教學中,筆者出示表1,讓學生梳理陶罐與鐵罐的語言、態(tài)度、行為和結(jié)果。通過對表格內(nèi)容做梳理,學生對陶罐低調(diào)、包容的性格,以及鐵罐傲慢、蠻橫的性格有了更為理性的認知,評價也更為客觀。
同樣,教學《鹿角和鹿腿》一課時,筆者也提供了表格(見表2),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分別梳理漂亮的鹿在池塘邊喝水欣賞自己的倒影時、逃跑時、脫離危險后對鹿角和鹿腿的不同態(tài)度。通過揣摩品讀相關詞語、句子,學生就能由鹿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挖掘出“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到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為人處世不能光圖美麗的外表,更要講求實用;美和實用在不同的環(huán)境和不同的條件下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等寓意。
(三)運用鏈接支架,辨析寓意深層價值
本單元還以“閱讀鏈接”的形式,在《守株待兔》一課后呈現(xiàn)了《南轅北轍》一文,在《陶罐和鐵罐》一課后呈現(xiàn)了《北風和太陽》,意在讓學生在順利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跳出”文本故事,更深入地體悟和提煉寓言寓意。這提醒我們,不能讓寓言教學止步于對文本情節(jié)的理解,而是要緊扣文本內(nèi)在的表達重點以及寓言所蘊含的豐富價值,積極探尋文本語言背后蘊藏的思想。
例如,教學《守株待兔》結(jié)束,筆者讓學生閱讀鏈接文章《南轅北轍》,聯(lián)系生活思考三個問題:“兔子不可復得,宋人為什么會被‘宋國笑?”“到楚國的人犯了什么樣的錯誤?”“宋人和到楚國的人究竟犯了什么錯誤?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些錯誤與這個故事中的錯誤是一個道理?”前兩個問題旨在讓學生分別審視兩個故事中人物言行,總結(jié)其不當處,初步提煉其中蘊含的哲理;第三個問題旨在讓學生將思維從文本情境轉(zhuǎn)向生活實踐,認識到當行動與目的相悖,就永遠無法達成自己的目標。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就會有意識地運用寓意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寓言教學中策略性支架的選擇沒有固定的樣式,可以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和學情靈活設計,適時引導學生運用。無論是借助思維導圖支架引導學生深度剖析人物心理,還是借助表格支架引導學生對比辨析人物性格,抑或是借助鏈接支架引導學生辨析寓意價值,根本目的都是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支持。
寓言教學策略的選擇,要能產(chǎn)生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學習的“磁力”;“磁力”的強弱,又取決于情境創(chuàng)設的適切、學習任務的精準、策略支架的靈活。這些要素落實到位,便能很好地為學生營造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推動他們沉浸于寓言學習中。此時,寓言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也就水到渠成。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小學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語文學習活動設計的研究”(編號:CDDB192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鄭桂華.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建議[J].中學語文教學,2017(3).
[2] 王云峰.試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J].語文建設,2018(2).
[3] 侯祥敏.指向語文要素的文言文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9(10).
[4] 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