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王 健,胡曉東,江 雪,劉衛(wèi)衛(wèi)
(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yī)院,河北 滄州 061000)
上頜骨囊腫是指上頜骨內出現液體性囊性腫物。隨著該病患者病情的進展,其可出現上頜骨膨脹破裂的情況[1]。該病在女性中的發(fā)病率較高,其發(fā)病部位主要在鼻腔的外側壁和下鼻甲前端的前下方。該病患者發(fā)病的位置特殊,在發(fā)病早期無疼痛等不適的癥狀,故其病情易被忽視。大部分的患者在病情被確診時,其頜骨已被嚴重破壞,需接受手術治療[2]。采用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治療上頜骨囊腫的創(chuàng)傷性較大,并可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和面部形態(tài)。近年來,鼻內鏡手術成為臨床上治療上頜骨囊腫的主要方法。該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較小、操作相對簡單、安全性較高等優(yōu)點[3]。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用鼻內鏡下不同入路的上頜骨囊腫摘除術治療上頜骨囊腫的臨床療效。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yī)院就診的90 例上頜骨囊腫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經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等被確診為上頜骨囊腫。2)經系統(tǒng)的藥物治療(如口服或鼻用糖皮質激素藥物、抗菌藥物、進行鼻腔沖洗治療等)2個月,臨床癥狀及體征未緩解,病情遷延不愈。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全身性疾病。2)無法耐受手術。其中,有男36 例,女性54 例;其年齡為19 ~58 歲,平均年齡(39.46±3.98)歲;其病程為1 個月~5 年,平均病程(2.98±0.35)年;其中,有2 例雙側發(fā)病患者,有88 例單側發(fā)病患者。根據手術入路的不同將這90 例患者分為鼻底開窗組、上頜竇自然口組和淚前隱窩組(30 例/ 組)。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三組患者進行手術前,協助其取仰臥位,將其頭部抬高約30°。對患者的口腔和鼻腔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清除分泌物。根據三組患者囊腫與上頜竇及鼻腔之間的位置關系,采用鼻內鏡下鼻底開窗上頜骨囊腫摘除術對鼻底開窗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操作步驟為:對患者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在鼻內鏡引導下在其鼻底開窗,使窗口向前、向后分別到達其鼻前庭皮膚黏膜的交界與鼻底中段囊腫的后緣,內外分別到達其鼻中隔和下鼻道的外側壁,以確保術后其開窗口的創(chuàng)面不會閉合。選擇適合的部位做一個切口,將尖刀刺入囊腫靠近鼻腔外側壁的隆起處,溢出囊液后,沿鼻腔的長軸縱向切開囊腔,吸除囊液。在將囊液吸除干凈后,對創(chuàng)面進行止血,并切除兩側的皮膚及囊壁等。暴露囊腔,將創(chuàng)緣修平。開放鼻前庭與鼻腔,使兩者合二為一。采用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上頜骨囊腫摘除術對淚前隱窩組患者進行治療,即通過切開鼻腔的外側壁,經淚前隱窩切除囊腫。具體的操作步驟為:對患者進行局部加強麻醉或全身麻醉后,在其梨狀孔內側和下鼻甲前緣之間做一個切口,切開鼻腔黏膜,鈍性分離鼻腔外側壁的黏膜,充分暴露上頜竇各壁,并顯露囊腫。將大部分囊壁咬除,清除囊腫內的囊液,使囊腫與上頜竇融為一腔。縫合切口,對下鼻道進行開窗引流等處理。采用鼻內鏡下上頜竇自然口入路上頜骨囊腫摘除術對上頜竇自然竇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操作步驟為: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將反咬鉗或三角形尖刀切除鉤突,擴大上頜竇的自然口。充分暴露囊腫,并將其摘除。去除囊腔和上頜竇的間隔,保留正常的上頜竇黏膜和部分囊壁,形成一個完整的囊腔。
治療結束后,對比三組患者手術相關的指標(包括手術持續(xù)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及傷口愈合的時間)、術后并發(fā)癥(包括傷口局部感染、鼻翼塌陷、鼻唇麻木不適及雙目溢淚等)的發(fā)生情況,觀察治療前后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變化情況。治療前后,分別采集三組患者3 mL 的晨起空腹靜脈血,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其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術后,對三組患者均進行6 個月的隨訪,比較其病情的復發(fā)情況。
應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手術持續(xù)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及傷口愈合的時間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對比(± s)
表1 三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對比(± s)
傷口愈合時間(d)鼻底開窗組 30 11.56±0.42 9.85±0.37 5.36±0.49淚前隱窩組 30 12.03±0.47 9.46±0.42 5.29±0.56上頜竇自然口組 30 11.79±0.45 10.12±0.39 5.48±0.53 P 值 >0.05 >0.05 >0.05分組 例數 手術持續(xù)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治療前,三組患者血清IL-6 及IL-8 的水平相比,P>0.05。治療后,三組患者血清IL-6 及IL-8 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三組患者血清IL-6 及IL-8的水平相比,P>0.05。詳見表2。
術后,三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相比,P>0.05。術后6 個月,三組患者病情的復發(fā)率相比,P>0.05。詳見表3。
表2 治療前后三組患者血清IL-6 及IL-8 水平的對比(ng/L,± s)
表2 治療前后三組患者血清IL-6 及IL-8 水平的對比(ng/L,± s)
注:* 與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 IL-6 IL-8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鼻底開窗組 30 32.82±4.71 16.96±4.52* 31.75±4.62 13.82±2.97*淚前隱窩組 30 33.69±4.82 17.54±6.98* 31.82±4.51 14.18±3.05*上頜竇自然口組 30 33.45±4.76 17.23±5.07* 31.68±4.57 13.98±3.12*P 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三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病情復發(fā)情況的對比
上頜骨囊腫的病變范圍較廣,可累及鼻腔、上頜竇、眼、牙根及上唇等部位,導致患者出現鼻塞、牙痛和面部外觀改變等癥狀[4]。采用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該病主要是通過切除囊壁及內壁的上皮組織,阻斷病變部位的發(fā)展。但該療法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其愈合的速度較慢,且易出現咀嚼功能下降、牙列缺失等情況,可增加其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5]。
近年來,臨床上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上頜骨囊腫,取得顯著的療效。鼻內鏡下鼻底開窗上頜骨囊腫摘除術、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上頜骨囊腫摘除術和鼻內鏡下上頜竇自然口入路上頜骨囊腫摘除術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三種鼻內鏡手術。其中,鼻內鏡下上頜竇自然口入路上頜骨囊腫摘除術通常適用于囊腫位于上頜竇后外側壁的患者。鼻內鏡下鼻底開窗上頜骨囊腫摘除術適用于上頜骨囊腫突至鼻底、但未進入上頜竇的患者。鼻內鏡下淚前隱窩入路上頜骨囊腫摘除術適用于大部分的上頜骨囊腫患者,尤其是囊腫與上頜竇存在明顯間隔的患者[6]。齊國榮等[7]的研究證實,采用這三種鼻內鏡手術治療上頜竇囊腫的療效相當,術后患者均能較快恢復。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鼻內鏡下鼻底開窗上頜骨囊腫摘除術、上頜竇自然口入路上頜骨囊腫摘除術及淚前隱窩入路上頜骨囊腫摘除術治療上頜骨囊腫的創(chuàng)傷性、術后患者康復的速度、發(fā)生炎癥反應的程度、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病情的復發(fā)率均無明顯差異。臨床上在采用鼻內鏡下手術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時,可根據其具體病情為其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