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仔
LAMG的前身斯通納96輕機槍是著名槍械設計師尤金·斯通納生前最后的設計作品,淵源則可以追溯到世界上第一支模塊化輕武器——斯通納63輕機槍。而LAMG采用的恒定后坐原理,則要從更早期說起。
詹姆斯·蘇利文(dames Sullivan)1933年出生于美國阿拉斯加州,后隨父母移居華盛頓州西雅圖。蘇利文1953~1955年在美國陸軍服役,退伍后在華盛頓大學取得機械工程學位。1957年加入阿瑪萊特公司工作擔任繪圖員,在斯通納的領導下參與了AR10和AR15步槍項目。離開阿瑪萊特公司之后,又參加了眾多知名槍械的設計工作,如Ultimax 100輕機槍、魯格Mini 14步槍等。
在阿瑪萊特公司工作期間,蘇利文通過研究德國的MKb42突擊步槍、MP18沖鋒槍發(fā)現(xiàn),采用開膛待擊、加長槍機組件后坐行程,能夠降低射手的可感后坐力。
射手所感受到槍械射擊時的后坐力(后坐力=力×時間)是槍彈發(fā)射時向后產生的作用力,當槍機組件后坐撞擊機匣尾部(如AK步槍)或緩沖器(如AR15步槍)時又產生第二個作用力,同時撞擊的作用力又會反作用到槍機組件上。所以射手射擊時通常感受到的是高速、突然地撞擊。針對上述問題,蘇利文分別提出了解決方法。
要實現(xiàn)恒定后坐,首先要消除槍機組件與機匣尾部撞擊產生的沖量。在給定復進簧簧力和槍機質量條件下,只有延長槍機后坐距離(運動時間)才能消除槍機組件與機匣的撞擊。槍機組件理想的后坐距離是,在槍機后坐到達供彈口尾部位置后,再繼續(xù)向后運動槍彈長度的1.8倍距離。槍機組件后坐過程中逐漸壓縮復進簧,直至槍機組件完全停止,此時復進簧并未完全壓縮到底,槍機組件不與機匣尾部發(fā)生撞擊,由此消除了槍機組件撞擊帶來的額外沖量。由于加長槍機組件運動距離,因此恒定后坐槍械的特點就是機匣和復進簧比一般槍械的更長。
Ultimax 100輕機槍發(fā)展出不同型號,圖為Ultimax 100 MK2輕機槍
蘇利文的方案除了消除槍機組件撞擊機匣尾部的現(xiàn)象,通過延長槍機組件后坐距離,還降低了槍械射速,提高了全自動射擊的可操控性,有利于提高命中精度。
恒定后坐的另一個優(yōu)勢則是為槍械采用大容彈量彈匣/彈鼓提供更高可靠性。槍械自動射擊過程中,在槍機復進時需要為彈匣/彈鼓供彈提供足夠的時間,保證彈匣/彈鼓中的槍彈在槍機到位之前到達抱彈口。彈匣/彈鼓容彈量越大,供彈速度變化范圍越大,供彈故障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槍機后坐和復進的時間比槍彈到達抱彈口的時間短,槍彈沒有在槍機到位之前到達抱彈口的位置,那么,槍機就不能正常地從彈匣/彈鼓中提彈,繼而出現(xiàn)供彈故障。另一方面,固然大容彈量彈匣/彈鼓可以通過使用更大簧力的托彈簧/驅動簧保證升彈時間,但是增加簧力的同時也增加了槍機、槍彈、托彈簧/驅動簧之間的摩擦力(槍彈在托彈簧/驅動簧作用下在抱彈口被夾得更緊,槍機需要更大力量提取槍彈)。而恒定后坐機理,由于后坐時間長,彈匣/彈鼓的托彈簧/驅動簧有足夠時間將槍彈提升至抱彈口,可以讓槍械使用大容彈量彈匣或彈鼓,同時又保證供彈可靠。
恒定后坐的第三個優(yōu)勢是自動機工作更可靠。導氣式恒定后坐槍械由于需要驅動槍機組件運動的距離更長,需要提高導氣量賦予槍機組件更大的能量完成自動循環(huán)過程,所以其比一般導氣式自動槍械的導氣量更大(相當于時刻保持在大氣孔)。導氣式恒定后坐槍械在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下,比如槍支被火藥殘渣、外部異物(沙塵)污染嚴重時依然可以正常工作;在理想環(huán)境下(槍機干凈、無外物異物進入),多余的能量則會被復進簧吸收。
蘇利文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讓槍械產生恒定的后坐力。蘇利文對槍械后坐力來源做了細致分解。理論上,在自動機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過程中:(1)槍機開膛待擊狀態(tài),假設在復進簧壓力下向機匣尾部產生0.5單位的向后沖量;(2)扣壓扳機,復進簧驅動槍機組件向前運動、撞擊閉鎖節(jié)套,此時產生0.5單位的向前沖量;(3)槍彈在彈膛內被擊發(fā)時,假設在前后兩個方向各產生1單位沖量,向前的1單位沖量作用在彈頭上,不傳導到槍身,向后的1單位沖量傳導到機匣;(4)當彈頭經過導氣孔時,火藥燃氣進入導氣室,導氣室內的火藥燃氣產生向前和向后的沖量。首先,0.5單位向前沖量通過導氣室傳導到機匣,之后0.5單位向后沖量通過活塞、槍機傳導至機匣,0.5單位向后沖量在槍機組件后坐過程中轉化為復進簧向機匣尾部產生的0.5單位向后沖量【注:火藥燃氣產生的O.5單位向后沖量通過槍機組件后坐,轉化成了(1)中復進簧產生的沖量,就是重新壓縮復進簧,復進簧產生壓力】。自動機一個完整循環(huán)過程中產生的沖量,通過各部分的抵消,最終射手感受到的只有槍彈在彈膛內發(fā)射時產生的1單位向后沖量,因此形成恒定的后坐力。這需要精確計算使槍機質量、復進簧簧力、導氣量各部分產生沖量和時間剛好相同。
1978年,受當時的新加坡特許工業(yè)公司(現(xiàn)新加坡科技動力公司)邀請,蘇利文到新加坡參與新型突擊步槍的設計。他邀請了鮑伯·沃德菲爾德(Bob Waterfield)和他一同參加該項目。實際上,蘇利文到新加坡后并沒有參與步槍的設計,而是參加了機槍的設計工作。他把恒定后坐原理運用到新機槍上,該槍于1981年定型并命名為Ultimax 100輕機槍。Ultimax 100輕機槍空槍質量僅4.9kg,加上100發(fā)彈鼓質量也僅6.8kg,這個質量只相當于其他同口徑輕機槍的空槍質量。但該槍獨特的結構使射擊時的后坐力極低,點射命中率極高。在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的“非研制5.56mm步兵自動步槍”項目測試中,質量較輕的Ultimax 100 MK4輕機槍比質量較大的M249和MK46 MOD 0/1輕機槍的命中率高出3倍,此外彈鼓供彈的Ultimax100輕機槍比彈鏈供彈的M249在戰(zhàn)斗中能更快、更容易裝填,尤其在邊移動邊射擊的模擬試驗中,Ultimax 100輕機槍容易裝填的優(yōu)勢極為明顯。
SureFire公司的MGX機槍,圖中配用大容彈量彈匣
2002年,蘇利文又設計了一支采用恒定后坐原理的機槍,2008年SureFire公司購買了相關專利。SureFire公司制造了兩支樣槍,命名為MGX。MGX機槍以斯通納63輕機槍為藍本,全槍質量4.1kg,有292mm、406mm和508mm三種長度槍管。該槍采用閉膛待擊,有單發(fā)、連發(fā)射擊模式,射速550發(fā)/分。其采用模塊化設計,可以轉換使用5.56mm NATO彈或6.8mm SPC彈。蘇利文還為MGX設計了60發(fā)和100發(fā)大容彈量彈匣。
1971年,斯通納和Robert Bihun合伙在美國俄亥俄州創(chuàng)辦了ARES武器公司。1986年,斯通納設計了一支采用恒定后坐原理的簡化版斯通納63輕機槍,新機槍被命名為斯通納86(Stoner 86)或ARES LMG1。
斯通納86輕機槍左視圖,紅色箭頭所指的是槍管解脫鈕,藍色箭頭所指是驅動撥鏈器運動的聯(lián)桿,聯(lián)桿受槍機組件控制。綠色箭頭指的是發(fā)射機組件解脫鈕。斯通納86的基本布局和結構與最新的KAC LAMG區(qū)別不大
斯通納86輕機槍局部特寫,可見機匣上方的槍管解脫鈕,其結構和LAMG基本相同
斯通納86輕機槍彈匣供彈狀態(tài)。該槍的受彈器可以替換成AR15的彈匣座以配用彈匣供彈
斯通納86輕機槍銘文,可見其名稱為LMG1
斯通納86輕機槍去掉了斯通納63大多數(shù)的模塊化設計,只保留了在彈鏈供彈和彈匣供彈兩種模式問轉換功能,不能變成突擊步槍或其他型號。由彈鏈供彈轉換為彈匣供彈時,將受彈器替換為AR15的彈匣座,即可插入彈匣。槍管有標準型的長槍管和較短的突擊型槍管兩種。
斯通納86槍機組件兩側特寫,其槍機組件類似反轉放置的AR18(斯通納86的槍機框設在槍機下方)
斯通納86輕機槍采用導氣式活塞長行程工作原理,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導氣裝置位于槍管下方,導氣量不可調節(jié)。在標準結構中,斯通納86輕機槍由9個主要部件組成,包括槍管、機匣、槍機組件、復進簧及其導桿、護手、扳機、受彈器、槍托、兩腳架。武器分解結合非常方便,無需任何工具即可完成。
1989年斯通納離開ARES公司,次年加入KAC。在KAC期間,斯通納對斯通納86進行了進一步改進,命名為KAC斯通納輕機槍,也被稱為斯通納96輕機槍,這是斯通納最后的設計。
KAC斯通納輕機槍受彈器特寫
斯通納86輕機槍,下面3個零件是受彈器分解狀態(tài),左側是受彈器蓋,中間上方是撥鏈器,右側是受彈器
KAC斯通納輕機槍,也被稱為斯通納96輕機槍
KAC斯通納輕機槍取消了斯通納86輕機槍的彈匣供彈功能,并進一步減重到4.5kg。KAC斯通納輕機槍采用318mm槍管,原理結構總體上沿用斯通納86輕機槍。斯通納去世以后,KAC斯通納輕機槍一直存在于KAC的產品冊中,但將近20年沒有正式向市場推出,期間有加拿大、法國、丹麥等國軍隊測試過,最終都沒有正式采用。
2015年,KAC在美國陸軍協(xié)會(AUSA)年會上展出了最新改進型號LMG A1。2016年2月的SHOT SHOW上,KAC宣布正式向市場推出LMG A1并開始量產。2017年8月,KAC又公布了新的改進型號斯通納X-LMG
2015年美國陸軍協(xié)會年會上公開的LMG A1輕機槍
(Extra-Light Machine Gun,意思是超輕機槍),同年10月舉行的2017年美國陸軍協(xié)會年會上公開7.62mm口徑型號。之后KAC將5.56mm口徑型號和7.62mm口徑型號分別命名為LAMG和AMG。
自動原理
LAMG采用導氣式活塞長行程自動原理。擊發(fā)后,當彈頭越過導氣孔時,一部分火藥燃氣進入導氣室,推動活塞并帶動槍機框向后運動。槍機框后退過程中壓縮復進簧。由于LAMG采用恒定后坐原理,槍機框不會后退到底撞擊機匣,因而射手的可感后坐較為柔和持續(xù)。彈頭飛離槍口后,槍機框帶動槍機回轉,完成開鎖動作。槍機與槍機框一起慣性后退,在后退過程中,完成抽殼、拋殼等動作,并且槍機框帶動撥鏈器,完成輸彈動作。槍機框后退到位后,若不被阻鐵掛住,則在復進簧的作用下復進,完成取彈、推彈入膛、撥鏈器空回、槍機閉鎖、擊發(fā)底火等動作,新的循環(huán)形成,從而實現(xiàn)連發(fā)射擊。
主要機構
LAMG主要由槍管、槍機框/槍機、機匣/護手、發(fā)射機/握把、輸彈機構、伸縮式槍托等部件組成。槍管長381mm,槍口加裝三叉形消焰器。LAMG采用浮置護手,12點和6點鐘位置設置MIL-STD-1913皮卡汀尼導軌,左右兩側設有M-Lok導軌接口。LAMG采用鋁制機匣,拉機柄可左右兩側互換。
閉鎖機構LAMG采用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LAMG的槍機結構與AR15的多閉鎖突筍槍機基本相似,主要區(qū)別是,LAMG采用固定在機匣上的剛性拋殼挺,而AR15采用的是位于槍機彈底窩的彈性拋殼挺。LAMG槍機的閉鎖突筍加工為圓角,能夠減小閉鎖突筍的應力疲勞,延長使用壽命。
2016年SHOT SHOW上展示的KAC LMG A1輕機槍
KAC LAMG 5.56mm口徑輕機槍
KAC AMG 7.62mm口徑輕機槍
LAMG槍機組件分解狀態(tài)
槍機頭部特寫,可見槍機閉鎖突筍加工為圓角,右側有拋殼挺讓位槽
最早公開的LAMG(左圖),按壓槍管解脫鈕(藍色箭頭)以拆卸槍管;后來推出的LAMG(右圖),其受彈器蓋上設有杠桿(紅色箭頭),拆卸槍管時,將受彈器蓋抬起,向前推受彈器蓋,杠桿即下壓槍管解脫鈕(藍色箭頭),操作更省力
打開受彈器可見槍機(紅色箭頭)和撥鏈器(綠色箭頭),注意槍機和撥鏈器的相對位置
藍色箭頭所指為壓彈板;紅色箭頭所指為撥鏈器,圖中處于空回位置(槍機閉膛);黃色箭頭所指是受彈器蓋上的杠桿,將受彈器蓋向前推,杠桿即下壓槍管解脫鈕從而解脫槍管;綠色箭頭所指的是發(fā)射機組件解脫鈕;紅圈內是受彈器固定銷
輸彈機構 LAMG采用彈鏈供彈,槍機后退時輸彈,單程進彈方式(槍機向前運動時,從彈鏈上取一發(fā)彈,直接推彈進膛)。輸彈機構主要由受彈器蓋、受彈器和撥鏈器三部分組成。撥鏈器通過聯(lián)桿與槍機相連,受槍機組件控制。槍機前后運動帶動聯(lián)桿驅使撥鏈器撥動彈鏈輸彈。LAMG通用美軍M27機槍彈鏈。
斯通納設計的輸彈機構極大簡化了受彈器體積,向上翻起的受彈器蓋只占用機匣約1/3長度。機匣上方能夠有足夠面積安裝瞄準鏡、夜視鏡等裝置。最早公開的LAMG,按壓槍管解脫鈕以拆卸槍管。后來推出的LAMG,其受彈器蓋上設有杠桿,拆卸槍管時,將受彈器蓋抬起,向前推受彈器蓋,杠桿即下壓槍管解脫鈕,操作更省力。
撥鏈器動作。左圖:此時槍機處于閉鎖位置,撥鏈器已經空回至下一發(fā)彈的位置,準備將下一發(fā)彈推到進彈的位置。右圖:此時槍機呈開膛待擊狀態(tài),撥鏈器將彈推到機匣上方進彈位置。當槍機開始復進,就可以從彈鏈上直接提取槍彈,推彈入膛
發(fā)射機組件LAMG采用開膛待擊,發(fā)射機結構簡單。發(fā)射機主要由阻鐵(橙色箭頭)、槍機不到位保險(粉色箭頭)及手動保險組成。手動保險為推按式,其向右側突出為保險狀態(tài),此時扳機被鎖定;向左側突出為射擊狀態(tài),此時保險上的紅色指示環(huán)顯露。LAMG采用AR15的握把,可配用任何標準的AR15握把。
由于LAMG采用開膛待擊,為了避免槍機后坐不到位意外釋放槍機發(fā)生走火事故,在發(fā)射機組件中增設了槍機不到位保險。當射手拉動槍機向后運動到能夠取彈上膛位置時,阻鐵被壓倒,如果沒有槍機不到位保險裝置,此時若槍機意外釋放,會發(fā)生走火事故。槍機不到位保險裝置則使阻鐵上升,保證即使槍機意外釋放,由于阻鐵的阻擋,槍機不會取彈上膛擊發(fā)。
橙色箭頭為阻鐵,扣壓扳機,阻鐵下降釋放槍機。粉色箭頭所指為槍機不到位保險。圖中阻鐵上升,處于待擊發(fā)位置
槍機框底部作用面特寫
機匣底部設有槍托解脫鈕
槍機不到位保險裝置的工作方式是,當槍機組件向后運動,槍機框上的作用面B(藍色箭頭)驅動阻鐵(橙色箭頭)下降,槍機組件繼續(xù)向后運動,此時槍機框作用面A(紅色箭頭)觸發(fā)保險裝置(粉色箭頭)帶動阻鐵升起,使阻鐵處于待擊發(fā)位置。只有當槍機組件繼續(xù)向后完全運動到位,槍機框作用面A再次壓下阻鐵,否則槍機不會因為意外釋放而推彈上膛射擊。作用面C是阻鐵在待擊發(fā)位置時與槍機框接觸的面。
LAMG分解步驟
LAMG分解簡便,具體操作如下:
(1)向上抬起受彈器蓋并向前推動,受彈器蓋上的杠桿下壓槍管解脫鈕,即可取下槍管。
(2)取下受彈器固定銷即可取下受彈器。由于撥鏈器動作受槍機控制,需先取出槍機才能取下?lián)苕溒鳌?/p>
(3)按壓發(fā)射機解脫桿可取下發(fā)射機組件。
(4)機匣底部設有槍托解脫鈕,按壓槍托解脫鈕可取下槍托。之后拉動拉機柄,取出復進簧及其導桿、槍機框/槍機。
編輯/吳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