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 曹丹 何婷 黃煒
(金華海關 浙江金華 321015)
隨著食品貿易不斷全球化發(fā)展, 如何高效有力地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監(jiān)管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 歐盟于 2002 年以(EC)No178/2002 條例為法律依據(jù),建立了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tǒng)(以下簡稱RASFF)。該系統(tǒng)是保障歐盟食品安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1],也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臺之一[2]。 該系統(tǒng)為歐盟成員國及時發(fā)現(xiàn)食品安全問題并采取應對措施,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強力支撐,也為其他國家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本研究擬對2019 年RASFF 對華食品通報情況進行收集和統(tǒng)計[3],從通報數(shù)量、通報國家、通報類型、產品類型、危害類型5 個角度對2019 年RASFF對華食品通報特點進行分析, 探討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同時,本研究擬對2015~2019 年RASFF對華食品通報情況進行整理和比較分析[3-4],期望為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系提供思路, 為食品生產企業(yè)規(guī)避貿易風險、提高產品質量、改進生產管理模式提供參考。
RASFF 是一個供歐盟各國交流在食品或飼料中發(fā)現(xiàn)的嚴重風險以及采取的應對措施等信息的平臺, 是歐盟有關當局進行食品或飼料安全管理和防控的有效工具。該系統(tǒng)成員包括歐盟委員會,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歐盟各成員國,挪威、列支敦士登、冰島三個歐洲經濟區(qū)國家(EEA)以及瑞士。當成員國掌握了任何關于食物中存在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或間接嚴重風險的信息時,立即通過RASFF 將信息傳遞給歐盟委員會,歐盟委員會經分析判斷后,將這些信息發(fā)送給其他網(wǎng)絡成員國[1]。 這種信息交流有助于各成員國更加迅速協(xié)調地采取行動, 有效應對由食物造成的健康威脅。 除了成員國之間互通信息外,如果通報的產品已經出口至非RASFF 成員國或者通報的產品來自非RASFF 成員國,歐盟委員會也將會向該國進行通報,以便其采取適當?shù)拇胧?/p>
RASFF 通報每周發(fā)布1 期, 每年發(fā)布 1 次年報。 RASFF 通常會通報在通報國市場上出售或在與歐盟鄰國接壤的歐盟入境點被扣留的食品、 飼料或食品接觸材料中發(fā)現(xiàn)的風險。 根據(jù)已識別風險的嚴重性和產品在市場上的分銷情況,RASFF 通報分為四類:預警通報、禁止入境通報、信息通報和新聞[1]。
RASFF 通報的產品分為食品、食品接觸材料和飼料三大類。 2019 年RASFF 對華通報總數(shù)為404例, 其中食品類通報253 例, 食品接觸材料類通報127 例, 飼料類通報24 例, 食品類通報仍是造成RASFF 對華通報的主要因素。
從通報類型看,2019 年RASFF 對華食品的253例通報中預警通報43 例、 邊境拒絕通報141 例、注意信息通報57 例、跟蹤信息通報12 例,分別占通報總數(shù)的17%、55.73%、22.53%、4.74%。邊境拒絕是主要的通報類型,通報產品主要有堅果、堅果制品和種子,可可和可可制品、咖啡和茶,谷物和烘焙食品,水果和蔬菜,肉和肉制品,上述五類產品引起的邊境拒絕通報占2019 年對華食品邊境拒絕通報總數(shù)的68.8%。 由于邊境拒絕風險危害程度高于其他3 種通報類型, 說明歐盟對上述幾類中國輸歐食品的安全問題關注度高,監(jiān)管力度較強。
如表1 所示,2019 年共有25 個國家對中國出口歐盟食品進行通報, 其中排名前五的通報國家分別為英國、西班牙、波蘭、荷蘭和意大利。英國對我國產品通報數(shù)量最多, 通報的產品類型主要是營養(yǎng)食品、食品補充劑、強化食品(27 例),谷物和烘焙食品(8 例),堅果、堅果制品和種子(6 例),這三類占英國對我國食品通報總數(shù)的67.21%。
表1 2019 年RASFF 對華食品通報國家統(tǒng)計
2019 年RASFF 對華食品通報涉及的產品類型共計19 類,如表2 所示。 排名前五的產品類型分別為營養(yǎng)食品、食品補充劑、強化食品,堅果、堅果制品和種子,水果和蔬菜,可可和可可制品、咖啡和茶,谷物和烘焙制品, 這五類產品類型占了通報總數(shù)的67.98%,是我國食品遭通報的主要產品類型。
表2 2019 年RASFF 對華食品通報產品類型及其數(shù)量
對通報較多的5 個產品類型進行通報原因統(tǒng)計,結果見表3。 可以發(fā)現(xiàn),營養(yǎng)食品、食品補充劑、強化食品類食品遭通報的主要原因是食品補充劑中含有DNP、含有西地那非等未經授權的物質或其他未申報的物質;堅果,堅果制品和種子類食品遭通報的主要原因是黃曲霉毒素超標; 水果和蔬菜類食品遭通報的主要原因是農殘超標和碘含量過高; 可可和可可制品, 咖啡和茶類食品遭通報的主要原因是農殘超標; 谷物和烘焙食品類食品遭通報的主要原因含有未授權的轉基因成分。
表3 2019 年RASFF 對華食品通報較多的5個產品類型的通報原因分析
2019 年RASFF 將食品中存在安全問題的危害類型分為34 類,對華通報的食品中涉及的危害類型有23 類,排名前五的危害類型分別是成分(通報50次)、霉菌毒素(通報 40 次)、農藥殘留(通報 31 次)、摻假 / 欺詐(通報21 次)、食品添加劑和調料(通報17 次)。 分析發(fā)現(xiàn):(1)我國遭通報食品的危害類型比較集中, 排名前五的危害類型通報數(shù)量之和占通報總數(shù)的60%(159/265),占通報總數(shù)一半以上。(2)危害類型和產品類型之間存在相關性, 即部分危害類型集中出現(xiàn)在某幾類產品中。 “成分”常見于營養(yǎng)食品、食品補充劑、強化食品以及水果和蔬菜中,“霉菌毒素”常見于堅果、堅果制品和種子中,“農藥殘留”常見于水果和蔬菜以及可可和可可制品、 咖啡和茶中,“獸藥殘留”常見肉和肉制品以及魚和魚制品中。
對遭通報最多的危害類型進行分析。
(1)成分。成分是指食品中存在某種未授權有害組分或者某種限用組分含量超標, 影響到人和動物健康與安全。 2019 年RASFF 對華食品通報中的第一大危害類型是成分, 共50 次, 占通報總量的18.87%。遭通報的主要原因是含有2,4-二硝基苯酚(DNP),含有未授權物質西地那非、他達拉非、伐地那非、西地那非硫羰類似物,碘含量超標等。 遭通報的主要產品為食品補充劑、 海藻、 紫菜等。 其中因2,4-二硝基苯酚 (DNP) 不合格而被通報的數(shù)量在2019 年激增, 從 2018 年的 7 例增長到 2019 年的 26例,且?guī)缀跛斜煌▓蟮腄NP 均是以產品在線交易的方式進行銷售。
(2)霉菌毒素。 一直以來,霉菌毒素都是RASFF對華食品通報的主要危害類別,2019 年因霉菌毒素引起的通報有40 次,占比15.09%,主要表現(xiàn)在黃曲霉毒素B1 或者黃曲霉毒素總量超標、 赭曲霉毒素A 超標,具體產品主要是花生及其制品、葡萄干等。究其原因,一方面與歐盟嚴格的標準有關,歐盟設定的相關指標限值比我國低, 相關指標分類的細化程度比我國高; 另一方面企業(yè)自身的生產質量控制體系和管理體系較為落后,企業(yè)在原材料選取、生產加工、包裝運輸?shù)拳h(huán)節(jié)未把控好質量。
(3)農藥殘留。2019 年 RASFF 對華食品通報中農藥殘留的通報次數(shù)僅次于成分和霉菌毒素, 引起的通報共31 次,占比11.70%,主要表現(xiàn)在茶、枸杞中存在未授權的農藥成分或者茶、枸杞、紅獼猴桃、生姜根中相關農藥殘留超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茶中存在未授權物質唑蟲酰胺,共11 例,不合格產品中所含唑蟲酰胺濃度在0.021 mg/kg~1.2 mg/kg 不等, 而歐盟法規(guī)規(guī)定唑蟲酰胺的最高殘留限量為0.01 mg/kg。
(4)摻假/欺詐。2019 年 RASFF 對華食品通報中摻假/欺詐引起的通報共21 次,占比7.92%,主要表現(xiàn)在相關產品缺乏認可的分析報告、 缺乏健康證明書、或者兩者都缺乏。 摻假/欺詐涉及到企業(yè)的誠信問題,歐盟對此類問題一直都高度關注,相關企業(yè)對此類通報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積極了解出口國對出口產品要求, 并按照相關規(guī)定做好出口產品的質量控制和依據(jù)提供。
2015~2019 年RASFF 對華食品通報總數(shù)分別為 271、146、223、209、253,分別占當年 RASFF 食品通報總數(shù)的 10.36%、5.67%、6.54%、6.63%、7.30%,具體見表4[5-7]。 2016~2019 年,對華食品通報數(shù)占歐盟食品通報總數(shù)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這可能與近幾年來中歐食品貿易不斷擴大有關。此外,近五年來邊境拒絕通報一直都是RASFF 對華食品通報的主要通報類型。
表4 2015~2019 年RASFF 對華食品通報情況
對2015~2019 年 RASFF 對華食品通報產品類型進行統(tǒng)計,結果見表5。 分析發(fā)現(xiàn):(1)近五年通報數(shù)量排名靠前的產品類型幾乎未發(fā)生變化, 說明歐盟對中國輸歐這幾類產品的安全問題一直比較關注。 (2)從 2018 年開始,遭通報的營養(yǎng)食品、食品補充劑、強化食品數(shù)量急劇上升,數(shù)量和占比均翻倍,2019 年直接超過堅果、堅果制品和種子成為遭通報最多的產品類別。 這和近幾年歐盟對食品補充劑監(jiān)管加嚴有關,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于2017 年6 月頒布了《食品補充劑協(xié)調指令》,規(guī)定了在歐盟食品補充劑的生產中可使用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及其化合物,并對食品補充劑的化合物純度、標簽廣告、每日最大限量等方面進行了規(guī)范。(3)遭通報的谷物和烘焙食品近五年來呈現(xiàn)增長趨勢,2019 年的通報數(shù)量是 2015 年的 2.5 倍,應引起足夠的關注。 (4)近五年來,遭通報的堅果、堅果制品和種子這類產品正逐年大幅度遞減,從2015 年的126 例(占比46.49%)降到了2019 年的44 例(17.39%),這說明經過近幾年的努力, 我國堅果類產品的安全質量狀況已經得到了明顯改善。
表5 2015~2019 年RASFF 對華食品通報總數(shù)排名前十的產品類型
近五年來RASFF 對華食品通報所涉及的危害類型統(tǒng)計結果表明(表6):(1)近五年通報總數(shù)排名前五的食品危害類型依次為霉菌毒素、農藥殘留、摻假 / 欺詐、成分、食品添加劑和調料,這和元延芳等[4]總結的2013~2017 年RASFF 對華食品通報排名前五的危害類型保持一致。 (2)雖然 2013~2017 年和2015~2019 年這兩個五年總數(shù)排名前五的危害類型沒有發(fā)生變化, 但分析每個危害類型在當年所占的比例,可以發(fā)現(xiàn)有些變化已經發(fā)生。從2018 年開始,因“成分”不合格而被RASFF 通報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到2019 年“成分”不合格已經成為了引起食品風險的第一大危害因素; 從2015 年到2019 年,“霉菌毒素” 在當年危害類型中所占比例正逐年降低,2015 年占比38.01%,到2019 年占比已降到15.81%。(3)“農藥殘留”、“摻假 / 欺詐”、“食品添加劑和調料”、“致病微生物”、“管控不足或管理差” 這些食品安全問題沒有得到明顯改善,仍舊是觸發(fā)RASFF 通報的主要因素。
表6 2015~2019 年RASFF 對華食品通報總數(shù)排名前十的危害類型
RASFF 對華食品通報信息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出口食品的安全問題仍舊嚴峻, 輸歐食品遭通報次數(shù)呈逐年上升態(tài)勢, 遭通報的產品以及通報原因均比較集中, 且被通報的主要產品類別正逐步在發(fā)生變化,2019 年營養(yǎng)食品、食品補充劑、強化食品通報數(shù)量超過堅果、堅果制品和種子,成為了遭通報最多的產品。 對此, 相關出口企業(yè)和監(jiān)管部門應引起重視,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對于出口企業(yè)而言及時了解出口國重點關注的產品類型和危害類型, 加強國外法規(guī)和標準的跟蹤和研究,完善自身質量監(jiān)管體系,提升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對于監(jiān)管部門而言,充分利用和及時收集研判國外預警平臺發(fā)布的信息, 根據(jù)實際情況豐富監(jiān)管模式和手段, 有針對性地強化遭通報較多產品的監(jiān)管;加強國外法規(guī)標準的研究,完善我國標準體系, 加強國外最新法規(guī)的宣傳和企業(yè)指導,幫助企業(yè)及時規(guī)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