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剛,湯小慶,梁 鵬,羅 周,朱 敏,李春燕,朱新開,丁錦峰,郭文善
(江蘇省糧食作物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技術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江蘇省作物栽培生理重點實驗室/揚州大學小麥研究中心,江蘇揚州225009)
試驗于2018―2019年度在揚州大學江蘇省作物遺傳生理重點實驗室試驗場農(nóng)場進行。試驗田前茬為水稻,土壤為輕壤土。小麥播種前0~20 cm土壤含堿解氮98.5 mg·kg-1、速效磷 49.7 mg·kg-1、速效鉀98.0 mg·kg-1和有機質(zhì)15.9 g·kg-1。采用裂區(qū)設計,以前期篩選出的氮高效品種揚麥25、寧麥21以及氮低效品種揚麥20、揚麥22為主區(qū),以常規(guī)施氮模式(CK)和4種減氮模式處理為副區(qū),共20個處理。施肥處理詳見表1。2018年10月30日人工播種,基本苗為225×104株·hm-2,行距25 cm,三葉期定苗?;视诓シN前施用,壯蘗肥于五葉期施用,拔節(jié)肥于倒三葉期施用,孕穗肥于旗葉露尖施用。磷肥(P2O5)、鉀肥(K2O)施用量均為135 kg·hm-2,基施∶拔節(jié)肥施用比例為5∶5。小區(qū)面積9 m2,重復3次。同時設置不施氮處理處理用于計算氮肥利用效率,其余栽培措施同當?shù)馗弋a(chǎn)田。
表1 不同減氮模式下總施氮量以及不同時期施氮量
1.2.1 干物質(zhì)積累量的測定
于開花期和成熟期,各小區(qū)選取長勢均勻一致20株植株樣品,樣品按器官分開,105 ℃殺青 1 h,80 ℃烘干至恒重,測定干物質(zhì)積累量。
1.2.2 葉面積指數(shù)(LAI)的測定
于開花期和乳熟期,各小區(qū)選取長勢均勻一致20株植株樣品,采用LI-3100C臺式葉面積儀(LI-COR,美國)測定綠葉面積,計算葉面積 指數(shù)。
1.2.3 旗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的測定
于開花期和乳熟期,隨機選取開花期一致且長勢均勻一致的單株旗葉,選擇晴天9:00-11:00用LI-6400便攜式光合測定系統(tǒng)(LI-COR,美國),利用紅藍葉室光源,光強控制為 1 200 μmol·m-2·s-1,葉室CO2濃度為400 μmol·mol-1,測定植株凈光合速率。并且采用SPAD葉綠素計(Konica Minolta,日本)測定旗葉SPAD值,每個處理重復5次。
本文首先分析了幾類[0,1]剩余格上的度量結(jié)構(gòu),得到了這幾個度量空間中Cauchy-序列均是收斂序列。即我們所關注的4種邏輯度量空間([0,1],ρL)、([0,1],ρG)、([0,1],ρ0)以及([0,1],ρπ)均是完備的。對這種由蘊涵算子誘導的[0,1]上度量空間的性質(zhì)有了進一步了解。其次,在一般剩余格上建立了一致結(jié)構(gòu)。對于一般剩余格上的拓撲結(jié)構(gòu),本文只是建立了一個拓撲框架。怎么在這種拓撲框架下,借助拓撲結(jié)構(gòu)去分析剩余格、刻畫剩余格的相關性質(zhì),這將是我們今后研究的課題。
1.2.4 氮素含量和積累量的測定
將成熟期植株樣品烘干后磨碎,稱取0.25 g,用H2SO4-H2O2消解-靛酚藍比色法[13]測定樣品含氮率,計算植株氮素積累量。
1.2.5 產(chǎn)量的測定
成熟期各小區(qū)選取3個1 m2長勢均勻樣段,人工收割脫粒,自然曬干后稱重。按13%的含水率計算籽粒產(chǎn)量。
LAI=樣品葉面積/取樣株數(shù)×基本苗
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成熟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開花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
氮肥利用效率=(施氮處理植株氮素積累量-不施氮處理植株氮素積累量)/施氮量×100%。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Excel 2016進行處理,并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LSD法檢驗差異顯著性。
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2)表明,品種、施氮模式及其互作均顯著影響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不同品種間,氮高效品種揚麥25和寧麥21的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顯著高于氮低效品種揚麥22和揚麥20。揚麥25和寧麥21之間的產(chǎn)量無顯著差異,而揚麥25的氮肥利用效率顯著高于寧麥21;揚麥22和揚麥20之間的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差異均不顯著。不同模式處理下,產(chǎn)量在CK模式下最高,且顯著高于M3模式,但與其他模式差異不顯著;氮肥利用效率在M4模式下最高,且M4模式顯著高于M1和M2模式。
由表3可知,揚麥25和寧麥21的產(chǎn)量在M4模式下最高,在不同模式間差異均不顯著;揚麥22和揚麥20的產(chǎn)量均在CK模式下最高,且與M1模式下產(chǎn)量差異不顯著。相比其他模式,揚麥25和寧麥21的氮肥利用效率在M4模式下最高,而揚麥22和揚麥20則在CK模式下最高,其次為M1和M4模式。氮高效品種的平均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高于氮低效品種,增幅分別達 10.9%和23.9%。氮高效品種在M4(基肥和拔節(jié)肥均為90kg·hm-2)模式下,可實現(xiàn)產(chǎn)量穩(wěn)定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氮低效品種減氮后其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不同程度降低。
由表2可知,品種、施氮模式及其互作均顯著影響開花期和乳熟期LAI。不同品種間,氮高效品種揚麥25和寧麥21開花期和乳熟期LAI均顯著高于氮低效品種揚麥22和揚麥20,其中揚麥25開花期LAI顯著高于寧麥21,而兩品種間乳熟期LAI差異不顯著;揚麥20開花期LAI顯著高于揚麥22,兩品種間乳熟期LAI差異不顯著。不同模式處理下,開花期LAI在CK模式下最高,且與M1模式差異不顯著,M2與M4模式間差異不顯著,均顯著高于M3模式。乳熟期LAI在CK、M2和M4模式間差異不顯著,且M4模式顯著高于除CK的其他模式。
由表3可知,揚麥25和寧麥21開花期LAI在CK、M1和M4模式下差異不顯著,均顯著高于M3模式;乳熟期LAI以M4模式最高,均顯著高于除M2的其他模式;揚麥22和揚麥20開花期和乳熟期LAI均以CK模式最高,M1模式次之(除揚麥22在M1模式下最高,CK模式次之)且CK與M1模式差異不顯著。氮高效品種開花期和乳熟期平均LAI高于氮低效品種,增幅分別達22.2%和34.2%。氮高效品種在M4(基肥和拔節(jié)肥均為90 kg·hm-2)模式下花后葉面積指數(shù)衰減慢,保持了較大光合面積;而氮低效品種在減氮后乳熟期LAI均有所下降。
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2)表明,品種、施氮模式及其互作均顯著影響開花期和乳熟期旗葉SPAD值(除品種和模式間互作未顯著影響開花期旗葉SPAD值外)。不同品種間,揚麥25開花期和乳熟期旗葉SPAD值均顯著高于其他品種,其他品種間以寧麥21最低,但與揚麥20差異不顯著。不同模式處理下,開花期和乳熟期旗葉SPAD值均以M1模式最高,且顯著高于其他模式,以M3模式最低。
從表3可知,揚麥25和寧麥21開花期和乳熟期旗葉SPAD值均在M1模式下最高,與M4模式差異不顯著,且顯著高于M3模式;揚麥22開花期和乳熟期旗葉SPAD值在M1模式下最高,且M1模式下開花期旗葉SPAD值與CK、M3模式差異不顯著,M1模式下乳熟期旗葉SPAD值與CK模式差異不顯著;揚麥20開花期旗葉SPAD值在M1模式下最高,與M3模式差異顯著,而乳熟期旗葉SPAD值各模式間差異均不顯著。氮高效品種開花期和乳熟期旗葉SPAD值高于氮低效品種,增幅分別達2.7%和 2.9%。氮高效品種在M1模式(基肥和拔節(jié)肥均為112.5 kg·hm-2)下開花期和乳熟期旗葉SPAD值較高,但均與M4模式(基肥和拔節(jié)肥均為90 kg·hm-2)差異不顯著。氮低效品種減氮后開花期和乳熟期旗葉SPAD值均有所降低。
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2)表明,品種、施氮模式及其互作均顯著影響開花期和乳熟期旗葉凈光合速率(除品種和施氮模式互作未顯著影響開花期凈光合速率外)。不同品種間,氮高效品種揚麥25和寧麥21間開花期凈光合速率差異不顯著,揚麥25均顯著高于氮低效品種揚麥22和揚麥20,且揚麥22顯著高于揚麥20;揚麥25乳熟期旗葉凈光合速率顯著高于其他品種,其他品種間乳熟期凈光合速率差異不顯著。不同模式下,開花期凈光合速率以M4模式最高,且M1、M2和M4模式間差異不顯著,M4模式顯著高于CK和M3模式;乳熟期凈光合速率表現(xiàn)為CK、M1、M2和M4模式間差異不顯著,其中,CK、M1和M4模式顯著高于M3模式。
表2 品種和施氮模式對籽粒產(chǎn)量、氮肥利用效率和花后光合能力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揚麥25在M4模式下開花期和乳熟期凈光合速率均最高,且均與M1模式差異不顯著。寧麥21開花期凈光合速率在不同模式間差異均不顯著,乳熟期凈光合速率在CK模式下最高,與M1、M4模式差異不顯著。揚麥22和揚麥20開花期凈光合速率以及揚麥20乳熟期凈光合速率在不同模式間差異均不顯著,揚麥22乳熟期凈光合速率在CK模式下最高,與M1、M4模式差異不顯著。氮高效品種開花期和乳熟期凈光合速率高于氮低效品種,增幅分別達7.6%和7.9%。氮高效品種在M1或M4模式下開花期和乳熟期凈光合速率較高,且M1與M4模式差異不顯著。氮低效品種減氮后對開花期兩品種和乳熟期揚麥20的凈光合速率均無顯著 變化。
表3 施氮處理對不同品種產(chǎn)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光合能力的影響
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4)表明,品種、施氮模式及其互作均顯著影響開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除模式未顯著影響開花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外)。品種對收獲指數(shù)的影響較大,但其未受施氮模式及品種與模式互作的影響。不同品種間,氮高效品種揚麥25和寧麥21開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均顯著高于氮低效品種揚麥20和揚麥22,揚麥25和寧麥21間開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均無顯著差異,但揚麥25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顯著高于寧麥21;揚麥22和揚麥20間開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差異均不顯著。收獲指數(shù)以揚麥22最高,顯著高于寧麥21,與其他品種間差異不顯著。不同模式下,M1模式下開花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最高,與M2模式差異顯著,M4模式下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均最高,且均顯著高于M2模式,與其他模式間差異不顯著。
表4 品種和減氮模式對開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揚麥25開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均以M4模式最高,除開花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M4和M3模式差異不顯著外,M4模式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均顯著高于其他模式。寧麥21開花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各處理模式間均無顯著差異,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均以M4模式最高,且均與CK和M1模式差異不顯著。揚麥22和揚麥20開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均以CK模式最高。揚麥22開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以及揚麥20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在CK模式下與其他模式間差異顯著,揚麥20開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以及揚麥22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在CK模式下與M1、M2模式差異不顯著。氮高效品種開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平均干物質(zhì)積累量高于氮低效品種,增幅分別達13.0%、15.0%和19.5%。氮高效品種在M4(基肥和拔節(jié)肥均為90 kg·hm-2)模式下開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較高;而氮低效品種在減氮后開花期、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均有所下降。
前人對小麥[3]、水稻[14]、玉米[15]、棉花[16]等作物進行了減氮試驗,認為適當降低施氮量,同時采用氮肥后移的施肥方式[17],可以穩(wěn)定甚至提高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但因土壤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各試驗最佳減氮幅度存在差異。本試驗條件下,與常規(guī)施氮模式CK相比,降低10%施氮量模式M2并未顯著影響籽粒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減少20%施氮量時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受影響程度因施氮比例而異,以平衡式減氮最佳(基肥和拔節(jié)期各施90 kg·hm-2)。前人研究表明,氮肥利用效率高的品種產(chǎn)量較其他品種類型優(yōu)勢明顯[8, 18]。降低施氮量,氮肥利用效率高的品種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顯著高于氮肥利用效率低的品種[19],并且減氮對氮肥利用效率高的品種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影響程度均小于氮肥利用效率低的品種[20]。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氮高效品種的籽粒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顯著高于氮低效品種。結(jié)果還表明,小麥的減氮潛力因品種而異,總體表現(xiàn)為氮高效品種減氮潛力大,可達20%;氮低效品種減氮潛力差,減氮10%時其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便明顯降低。
前人研究認為,過低施氮量會導致小麥花后光合能力降低,不利于花后物質(zhì)生產(chǎn)[21-22]。適量的施用氮肥或氮肥后移可以提高生育后期LAI、旗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23-24]。相反,過多地增施氮肥不僅導致葉片光合能力降低,還會加速生育后期葉片衰老,導致LAI加速衰減[25]。本研究表明,與常規(guī)施氮處理(CK)模式相比,降低10%施氮量處理(M2)模式對乳熟期LAI、開花期和乳熟期旗葉SPAD以及凈光合速率影響不顯著;減氮20%條件下,開花期和乳熟期LAI、旗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的表現(xiàn)因施氮比例而異,以平衡式減氮方式(M4)影響較小。前人研究表明,氮肥利用效率高的品種具有較大的花后光合面積[8],開花期和乳熟期旗葉SPAD值以及凈光合速率也表現(xiàn)出較強優(yōu)勢[18, 26]。本研究結(jié)果與前人一致,即氮肥利用效率高的品種開花期和乳熟期LAI、旗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均較高。Gaju等[19]和Zhang等[27]認為,適量減氮,氮肥利用效率高的品種開花期旗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較氮肥利用效率低的品種高。本研究認為,減氮條件下,氮低效品種雖可維持開花期LAI、旗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但花后綠葉面積和光合能力會不同程度地降低,導致開花期和花后光合生產(chǎn)能力的下降。與常規(guī)施氮處理(CK)模式相比,氮高效品種采用基肥和拔節(jié)肥各降10%施氮量處理(M4)模式下,開花期LAI、旗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以及乳熟期旗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均未顯著降低,且維持了較高的乳熟期葉面積指數(shù)。表明氮高效品種具有較多的高效綠葉面積,平衡式減氮優(yōu)化了高效綠葉在冠層中的比例,實現(xiàn)了花后光合生產(chǎn)能力的提升。
姜麗娜等[28]研究認為,過高或過低的施氮量,均不利于開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質(zhì)積累。Liu等[17]認為,一定范圍內(nèi)降低施氮量,對成熟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無顯著影響。劉 見等[29]認為,降低施氮量的同時,氮肥后移可以提高成熟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本研究表明,與常規(guī)施氮模式(CK)相比,降低10%施氮量模式(M2)顯著降低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施氮量降低20%時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因施氮比例而有較大變化,其中平衡式減氮(基肥和拔節(jié)期各施90 kg·hm-2)有利于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前人研究認為,不同氮效率品種間干物質(zhì)積累量存在差異[9],在常規(guī)施氮和減氮條件下,氮高效品種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均高于氮低效品種[19-20]。這與本試驗結(jié)果一致,本試驗還表明,氮高效品種在基肥和拔節(jié)肥各降10%氮肥時,不僅未明顯減少開花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甚至較其他模式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而氮低效品種減氮后會不同程度地降低開花期和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
不同氮效率品種減氮潛力不同。與常規(guī)施氮量(225 kg·hm-2)相比,施氮量減少20%并采用基肥和拔節(jié)肥各施氮90 kg·hm-2的情況下,氮高效品種開花期光合生產(chǎn)能力未受影響,乳熟期旗葉SPAD值和凈光合速率均未顯著變化,且維持了較高的乳熟期葉面積指數(shù),在較高的開花期干物質(zhì)積累量基礎上,增加了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量,實現(xiàn)產(chǎn)量穩(wěn)定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提升。而降低施氮量,氮低效品種花后光合生產(chǎn)能力出現(xiàn)不同程度地下降,籽粒產(chǎn)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也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