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科 劉宇平 譚碩果 王闖 梁永藝 張海良 王志超
結直腸癌(carcinoma of colon and rectum)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腫瘤的進展,患者出現(xiàn)排便習慣改變,如伴有便血、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局部腹痛、腸梗阻等癥狀,晚期可表現(xiàn)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1]。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發(fā)性肝癌。轉移是指結腸癌腫瘤細胞從原發(fā)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其他途經(jīng)在其他部位或器官繼續(xù)生長并形成與原發(fā)部位腫瘤相同類型腫瘤的過程,所形成的腫瘤成為轉移瘤或轉移癌,轉移是結腸癌惡化的主要表現(xiàn)[2]。結直腸癌發(fā)生轉移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就是化療,但化療藥物為細胞毒藥物,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一些毒副作用。本文將分別對采用FOLFOX6化療方案和FOLFIRI化療方案的患者臨床資料作分析,對比兩種化療方案對患者的療效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影響,以及不同化療方案對患者體內(nèi)炎性因子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2016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51例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作回顧性分析,根據(jù)化療方案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26例)和對照組(25例)。觀察組男女比為14∶12;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0.24±8.26)歲;13例鱗癌,13例腺癌。對照組男女比為12∶13;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0.54±8.16)歲;14例鱗癌,11例腺癌。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癌癥類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會批準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3]中的結直腸癌診斷標準;均已接受過結直腸癌手術治療、癌細胞發(fā)生轉移且可以接受化療治療。排除標準:有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如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等;早期癌癥,如原位癌和Ⅰ期癌癥;已經(jīng)成功手術切除者;經(jīng)過多次化療產(chǎn)生耐藥且經(jīng)過更換化療方案仍無效者;本身對化療藥物不敏感者;年齡過大、病情過于嚴重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結直腸癌外科手術治療后發(fā)生轉移。觀察組患者采用FOLFOX6化療方案,具體方法:第1天予以奧沙利鉑[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168,規(guī)格:0.1 g/支]85 mg/m2、亞葉酸鈣(重慶藥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615,規(guī)格:0.1 g/支)400 mg/m2,靜脈滴注2 h;第1天靜脈推注400 mg/m2的氟尿嘧啶(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93),之后改為1200 mg/(m2·d),持續(xù)2 d,總量為2400 mg/m2,共持續(xù)46~48 h,每2周重復1次,持續(xù)24周。對照組患者采用FOLFIRI化療方案,具體方法:將伊立替康(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711,規(guī)格:100 mg/支)180 mg/m2加入到50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90 min;400 mg/m2亞葉酸鈣中加入25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持續(xù)為患者靜脈滴注2 h;輸注完亞葉酸鈣后在2400 mg/m2氟尿嘧啶中加入92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以2 ml/h的速度為患者持續(xù)泵入46~48 h,每2周重復1次,持續(xù)24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炎性因子水平。①參考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提出的實體腫瘤療效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in solid tumors,RECIST1.1)[4]對化療效果進行判定。所有靶病灶消失,未出現(xiàn)新病灶,且腫瘤標志物正常維持至少4周,判定為完全緩解;靶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30%至少維持4周,判定為部分緩解;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未達到部分緩解、或增大未達到病情進展,判定為病情穩(wěn)定;病灶最大徑之和增加≥20%,判定為病情穩(wěn)定??陀^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臨床獲益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病情穩(wěn)定。②根據(jù)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制定的通用藥物毒性反應標準(NCI-CTC)[5]對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作評定,根據(jù)患者不良反應程度及表現(xiàn)癥狀作分級,分為0~5個等級。③分別在兩組患者化療前和化療后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5 ml,采用離心機將血清分離出來,使用全自動酶免疫分析系統(tǒng)(山東博科生物產(chǎn)業(yè)有限公司,型號:BIOBASE4000)對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指標進行檢測并記錄。炎性因子指標包括TNF-α、IL-6、IL-1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完全緩解0例(0),部分緩解9例(34.62%),病情穩(wěn)定12例(46.15%);對照組中完全緩解0例(0),部分緩解8例(32.00%),病情穩(wěn)定11例(44.00%)。觀察組的客觀緩解率為34.62%,臨床獲益率為80.77%,與對照組的32.00%、76.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中1~3級不良反應4例(15.38%),4~5級不良反應2例(7.69%);對照組中1~3級不良反應9例(36.00%),4~5級不良反應6例(24.00%);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08%,低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TNF-α(123.61±11.38)ng/L、IL-6(13.92±3.61)ng/L、IL-10(26.02±4.99)ng/L,與對照組的(124.01±11.41)、(14.01±3.59)、(25.97±5.14)ng/L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TNF-α(45.91±3.86)ng/L、IL-6(4.62±1.31)ng/L、IL-10(8.42±1.55)ng/L,均低于對照組的(88.04±6.27)、(9.69±3.81)、(15.27±2.45)ng/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n(%)]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n(%)]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ng/L)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ng/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結直腸癌很容易發(fā)生轉移,部分患者在確診為結直腸癌時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肝轉移,也有部分患者在經(jīng)化療根治后發(fā)生術后轉移,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局部復發(fā),也可能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和肺轉移等。結直腸癌一旦發(fā)生轉移,對患者的預后極其不樂觀,并且患者在治療后也會發(fā)生其他并發(fā)癥,例如肝臟腫大、腹水、頸部及鎖骨上窩淋巴結腫大等,一般還會伴有腸梗阻,時有腹部絞痛,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等,會給患者的生活和治療帶來嚴重影響[6]。結直腸癌發(fā)生轉移后,其治療也更加困難,一般選擇西醫(yī)治療,其治療效果往往不是很顯著。目前臨床上對于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常見治療方法包括化療、放療、消融、生物靶向治療、基因免疫治療等,但主要手段仍為化療。
化療是目前治療癌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和手術、放療一起并稱癌癥的三大治療手段。手術和放療屬于局部治療,只對治療部位的腫瘤有效,對于潛在的轉移病灶和已經(jīng)發(fā)生臨床轉移的癌癥就難以發(fā)揮作用。而化療是一種全身治療的手段,無論采用什么途徑給藥,化療藥物都會隨著血液循環(huán)遍布全身的絕大部分器官和組織。因此,對一些有全身播撒傾向的腫瘤及已經(jīng)轉移的中晚期腫瘤,化療都是主要的治療手段[7]?;熓峭ㄟ^化學治療藥物對癌細胞進行滅殺,可通過血液循環(huán)遍布患者全身絕大部分的器官和組織,患者對癌細胞的有根治作用,化療藥物為細胞毒藥物,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一些毒副作用,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消化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也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的骨髓抑制情況,部分化療藥物可能導致脫發(fā),但通?;熃Y束后會重新長出頭發(fā),有的藥物也可能引起患者肝腎功能受到損害?;熓且环N較為激烈的治療手段,臨床上醫(yī)生應該對其適應證進行嚴格掌握。
目前用于治療結直腸癌的化療方式有很多,文中涉及到兩種化療方式都是比較常見的,其治療效果都比較好,而FOLFOX6化療方案中,奧沙利鉑的毒性主要是神經(jīng)毒性、肝毒性。晚期腸癌患者長時間用藥,患者承受不了大劑量使用奧沙利鉑,會嚴重損害患者的肝臟,接受奧沙利鉑治療的患者近80%會發(fā)生肝竇阻塞綜合征(SOS)。由于化療引起肝竇內(nèi)皮細胞的損傷,破壞了肝竇內(nèi)皮屏障,使大量血細胞進入肝竇,阻塞在肝竇內(nèi)。在顯微鏡下能明顯看到,發(fā)生肝竇阻塞綜合征的肝臟中肝竇間隙充滿了紅細胞,可以形象的理解為肝臟的內(nèi)出血。外觀上看,肝臟呈現(xiàn)出藍色的變化,非常像人皮膚磕碰以后的淤青,因此稱之為“藍肝”。所以,醫(yī)學界對其用量進行了改良,由起初的100 mg/m2減少到了現(xiàn)在的85 mg/m2,對患者的毒性減少了同時,也稍微增加了治療效果。而患者一般是對其他無法耐受或療效不佳時才會選用FOLFIRI化療方案,其耐受性也較好,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也較低[8]。
本研究中通過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化療方案,從其治療結果中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客觀緩存率和臨床獲益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患者的療效均較為良好,而觀察組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概率(23.08%)比對照組患者(60.00%)低(P<0.05),其治療后的炎性因子各項指標較對照組也更低(P<0.05)。有相關研究表明采用FOLFOX6化療方案治療的療效均較為明顯,其治療有效率約為46%,且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均可耐受[9]。
綜上所述,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采用FOLFOX6和FOLFIRI化療皆可,其療效均較為顯著,且患者耐受性較強,相比之下,FOLFOX6可以更有效的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同時其治療后,患者血清中的炎性因子指標也有明顯下降,可在臨床中進一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