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艷,劉宇鳳,莫曉怡,李芳,譚英葵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廣西 南寧 530022)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見的安全不良事件之一,約占醫(yī)院不良事件的30%[1],是老年住院患者的主要安全問題,跌倒傷害不僅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痛苦,也給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有研究發(fā)現導致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是護士對高危病人評估、指導不足及患者、家屬跌倒認知和防范不足,以致對跌倒風險隱患未能引起足夠重視[2]。鑒于此,我院2018 年8 月—2019 年9 月期間應用集束化護理管理,在護士使用《住院患者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及預防措施表》對入院老年患者進行評估的基礎上,應用《患者跌倒風險自我評估表》指導患者自我評估,對跌倒高危風險患者進行干預,取得的效果良好?,F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8 月—2019 年9 月在我院內科住院的老年跌倒高?;颊?00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 例。其中,男174 例,女126 例;年齡60 ~77 歲,平均年齡(67.5±6.3)歲;住院時間10 ~15 天,平均住院(10±2)天。主要診斷:腦血管疾病142 例,糖尿病102 例,心血管疾病39 例,其他疾病17 例。納入標準:(1)年齡60 ~80 歲,(2)意識清醒、能行走(含使用輔助工具行走);無明顯生理缺陷或重大疾病。排除標準:(1)喪失完全自主活動能力;(2)溝通障礙。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中有1 例患者在期間突發(fā)腦梗導致言語障礙無法溝通而中途出組。
兩組患者入院時均由護士使用《住院患者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及預防措施表》進行跌倒風險評估為跌倒高危風險(評分≥4 分)。對照組:在床頭插入紅色“防跌倒/墜床”警示標識,并由護士進行跌倒預防安全健康教育,發(fā)放跌倒宣教小處方,責任護士定期巡視、評估和記錄,并列入交接班內容。觀察組:在實施對照組措施的基礎上,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護士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1)使用《患者跌倒風險自我評估表》指導患者自我評估跌倒風險現狀。(2)針對評估的跌倒風險,護士在患者住院期間應用視頻、思維導圖、健康小處方等,利用U 盤插入病房電視播放視頻、科室微信公眾號、壁虎E護等多元化教育方式進行跌倒風險及防范知識宣教。(3)責任護士對患者的認知及遵醫(yī)行為進行動態(tài)測評,及時發(fā)現患者的不足并給予強化宣教。(4)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護士觀察其防跌倒依從行為,并于入院后第7 天進行患者跌倒風險及防范認知測評,觀察組使用《患者跌倒風險自我評估表》再次進行患者跌倒風險自我評估。
(1)使用自主設計的《患者跌倒風險及防范認知測評表》調查兩組患者實施干預措施后對跌倒風險及防范的認知水平,測評表有30 個條目,回答一個條目“是”得1 分,回答“否”0 分,總分0 ~30 分,總分越高說明對預防跌倒認知越高;量表外在信度0.86,內在信度Alpha 系數0.8827,內容效度0.94。(2)記錄跌倒發(fā)生率。(3)記錄患者對護理宣教的滿意度。護理滿意度評定指標: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調查內容包括宣教形式、內容、技巧與表達、護士的知識水平及宣教效果等方面。采用百分制,其中90 分及以上為非常滿意、61~89分為一般滿意、60分及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所收集資料用Excel 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樣本均數間的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跌倒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跌倒風險及防范認知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跌倒發(fā)生率、跌倒風險及防范認知評分比較(± s)
表1 兩組跌倒發(fā)生率、跌倒風險及防范認知評分比較(± s)
跌倒風險及防范認知評分觀察組 150 0(0.00) 23.09±3.93對照組 149 6(4.03) 13.74±2.33 χ2[t] 4.25 [25.06]P 0.039 <0.001組別 例數 跌倒發(fā)生率[n(%)]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施干預措施后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對比[n(%)]
集束化護理又稱捆綁式護理,其主要是通過集合具有循證基礎的一系列護理與治療,讓患者獲取最大的效益,或降低危害的發(fā)生,具有明確的時間性、目標性與序貫性[3-4]。目前臨床采取的較多跌倒風險評估工具僅是醫(yī)護方對患者進行評估,關于患者自我評估跌倒風險的工具報道較少。本研究設計了《患者跌倒風險自我評估表》包括了生理、疾病、藥物、環(huán)境等方面跌倒風險因素,對觀察組在實施干預措施前后由護士指導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自我評估,判斷評估結果與實際情況及病情是否相符和做出評價,在患者完成評估后護士針對跌倒風險因素及其跌倒相關原理給予患者講解。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干預措施后,觀察組對跌倒風險自我評估,對自身生理、疾病、用藥、行為及環(huán)境等方面相關跌倒風險的認知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此外,本研究中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促進了老年患者良好的防跌倒知、信、行改變。知信行模式理論是改變人類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模式之一,包括獲取知識、產生信念及形成行為的三個連續(xù)過程[5]。老年患者常常過于自信,對行為舉止中發(fā)生的跌倒隱患意識不足,輕視跌倒的危害嚴重度。臨床工作中護士跌倒宣教多以口頭、書面為主,缺乏深入細致和強化教育,對跌倒危害嚴重性的宣教不夠突出,難以給老年患者留下深刻印象。本研究實施的集束化護理宣教,在內容形式上首先是根據臨床常見跌倒發(fā)生情景,設計拍攝預防跌倒的健康教育視頻,包括造成跌倒風險原因、跌倒情境、危害以及防范等,每個小視頻數分鐘,具有針對性。其次將“常見跌倒風險疾病及跌倒原因”“老人跌倒預防”“增加跌倒風險的常見藥物”等跌倒相關知識設計為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由英國“記憶之父”托尼·巴贊提出,又稱心智圖,由一個中心關鍵詞向外擴散形成多個知識要點分支,每個分支散發(fā)出下一級的相關知識點,形成一個樹杈狀的結構圖,每一個思維導圖可應用不同的顏色、圖像等形式進行記憶鏈接的建立[6],思維導圖宣教內容可制作宣傳報上墻、以此使宣教內容生動、形象和具體化。兩組實施干預措施后比較,觀察組跌倒風險及防范認知水平、跌倒防范依從性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發(fā)生跌倒0例(0.0%),明顯低于對照組6 例(4.03%)。同時,本研究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滿意度92.2%;對照組滿意度85.8%;經組間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比較價值,其結果與國內其他研究者研究結果一致[7]。
集束化護理干預模式應用于臨床護理多方面如壓瘡、支氣管炎等疾病,均取得較好臨床護理療效。而跌倒是住院老年患者最常見的安全意外事件之一,對有跌倒風險的老年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模式,提高了老年患者對生理、疾病、藥物、環(huán)境及個人行為等跌倒風險因素和防范的認知能力,對減少老年患者跌倒行為隱患及跌倒發(fā)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具有積極的作用,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