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的孩子還需要親子閱讀嗎?
親子閱讀,最好堅持到孩子小學三四年級。
親子閱讀是孩子享受家庭溫情的重要途徑。很多家庭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親子閱讀,這項長期進行的親子活動不僅是孩子與家長交流、溝通的途徑,還是傳遞親情的橋梁。在親子閱讀時,爸爸媽媽放下所有的事情,將孩子攬入懷中,溫柔地給孩子讀書,陪伴孩子徜徉在故事的海洋中。孩子通過這種肢體的接觸和語言的交流,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他的心靈也會因此變得充實、豐盈。這樣的陪伴對孩子的人格發(fā)展和健康成長非常重要。所以,即使孩子已經(jīng)會自己讀書了,也建議盡量把親子閱讀這項活動再延長一兩年。
除了情感層面,還有什么其他方面的幫助嗎?
除了情感層面的原因,親子閱讀對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幫助。小學有傳說中的“三年級現(xiàn)象”,很多小學生到了三年級,成績突然出現(xiàn)大幅度下滑。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小學低年級的時候,考試主要考的是一些字詞的拼寫,對復雜句式、段落大意等考得很少。所以就算孩子理解能力沒跟上,只是死記硬背,也能考得不錯。但是到了三年級,開始對理解能力有較高要求了,有些閱讀理解能力欠缺的孩子,這時候就顯現(xiàn)出短板了,成績會出現(xiàn)“斷層式”下滑。所以,學齡前及小學初期一定要讓孩子打好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相較于獨立閱讀來說,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帶著孩子讀,孩子讀的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和家長交流、溝通,孩子的表達能力能得到很好的訓練,同時,孩子的理解能力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fā)展。
親子閱讀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親子閱讀的形式也要相應地變化。一開始,是家長讀書給孩子聽;孩子大一點兒,是一家人一起讀一本書;接下來,爸爸媽媽和孩子交換著讀書;再到后來,大家就可以各自讀不同的書,然后進行交流。其實這都是親子閱讀的不同形式,家長要隨著孩子的發(fā)展不斷地想辦法在陪伴中“撒開手”,既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支持,又要讓孩子慢慢地獨立起來。
最后,即使孩子長大了,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書。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親子閱讀找到和孩子交流的正確方式,借此為我們和孩子之間的代際鴻溝搭建橋梁,我想這是一件更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