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鵬
南北朝時梁朝詩人沈約有詩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边@是“旅游”一詞出現(xiàn)在中國古籍中的最早記錄。及至唐代,“旅游”一詞被廣泛使用開來旅游”與“旅行”不同,前者關(guān)乎覽之對象,后者重在去之過程?!奥糜巍钡闹攸c在“游”上,游覽是它的最終目的。中國古代文人賦予了旅游更多寓意,尤其從明代中期開始,伴隨商品經(jīng)濟和城市文化的蓬勃發(fā)展,旅游成為一種風(fēng)潮,甚至是彰顯身份與品位的象征。晚明以后,大眾文化中的旅游之風(fēng)開始蔓延,文人墨客在日記和游記中留下了新名詞“游觀”。古代沒有手機、照相機和攝影機,但卻有畫家的生花妙筆。這些被記錄的風(fēng)景,使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旅游元素異常豐富。本文選取煙臺市博物館即將推出的原創(chuàng)展覽《跟隨古人去旅游》中的部分館藏文物精品,邀請讀者跟隨古人的腳步,來一場精彩紛呈的旅游盛宴。
一、旅游中的四季
一年四季,皆可旅游。四時有不同的風(fēng)景,帶來不同的樂趣與感悟。春天新柳吐綠,在柳塘間欣賞春景是一大樂事。清代秦儀創(chuàng)作的《柳塘春游》(圖1)便表現(xiàn)了這番悠游自在的景象。此畫縱127.7、橫63.1厘米,絹本,墨筆,畫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仲春。秦儀(?~1795),字鳳岡,號梧園,江蘇無錫人,擅畫點葉細柳和水村小景,柳塘春色是他常作的畫題,時人稱之為“秦楊柳”。這張創(chuàng)作于其生命最后時光的畫作,體現(xiàn)了畫家暮年流露出的自然況味,平淡天真。畫中場景寫實,只見高士策杖而行,沿途欣賞美景,身后跟隨腳夫與僮仆。腳夫的擔(dān)子上有琴包,僮仆則手捧瓜果茶具(圖2)。晚明以來的士大夫重視所謂的“游具”或“濟勝之具”,即旅游時的交通工具與攜帶的器具。張岱的《游山小啟》曾記錄了旅游時要攜帶的東西,包括食物,如茶點、二碟小菜、一簋一壺茶酒與薪米之屬,以及坐氈、盞箸、香爐等。沿途走走停停,休憩時飲酒品茗,游興所至或于松下焚香置琴彈奏一曲,都是這份意趣的體現(xiàn)。士大夫不會自己攜帶背負游具,所以需要奴仆隨從。晚明的李日華(1565-1635)在日記中常記載他與友人外出游玩時,有家仆陪伴,這些仆人包括腳夫、僮仆,有時還有書記、庖廚、管辦、粗力,甚至歌童、舞姬等。
春光易逝,轉(zhuǎn)眼便來到炎炎夏日??崾钪泻翁帉で鍥??水畔筑亭榭,憑欄而觀應(yīng)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清代畫家王翚(1632-1717)的《采菱圖》(圖3)為我們呈現(xiàn)了這一情景。畫面縱114、橫54厘米,絹本,小青綠,呈“Z”字形構(gòu)圖。水塘中有幾葉游弋的小舟,漁人正忙著采菱,畫面右下角有白衣高士坐在水榭中,目光望向漁舟中的紅衣女子(圖4)。中國古代與“采菱”相關(guān)的詩詞較多,屈原在《楚辭·招魂》中曾提到:“《涉江》《采菱》,發(fā)《揚荷》些?!蹦铣U照曾作《采菱歌》七首,梁武帝制《江南弄》中也有《采菱曲》一首,多表現(xiàn)相思之意。王翚作此畫時為1701年(辛已),已為古稀老人,進入職業(yè)生涯的晚期,但以《采菱》詩意入畫,在筆法上卻取清麗細潤的面貌,靈動毓秀,而非其晚年蒼茫渾厚的風(fēng)格。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明代佚名《杜牧〈山行〉詩意圖》(圖5)便充分表達了詩中的意境。此畫縱170.4、橫87.9厘米,紙本,設(shè)色。畫中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濃郁的深秋景色,遠處峰石秀峻,四周云霧繚繞,溪水回蕩,云霧下紅葉婆娑飛舞,山石中松槐盤虬,草木蓊郁。近處在曲徑停有一裝有書囊的紅輪木車,一旁有二位車夫側(cè)立,似在等待主人。山坡上有一白衫文人,雙手抱膝,端坐凝思,在欣賞不畏風(fēng)霜的紅葉,似有新作脫口而出。主人一旁兩個侍立的書童,仿佛也被動人秋色所打動。作者運用稍闊縱的斧劈皴寫山石峻峭,又以工整細筆描繪出神態(tài)瀟灑、生動細膩的人物形象,整幅給人以清新恬靜之感,充分表達了杜牧《山行》詩中的意境,極似出自“明四家”的仇英之手。畫中高土出游排面很大,有木車作為交通工具,還有車夫僮仆隨行,木車上載有各色器物,高士身后的僮仆(圖6)肩負琴包,這些都再次印證了古代文人出游對隨從及器物的講究,顯示出旅游重舒適性和娛樂化的傾向。
酷寒的冬季也蘊含著旅游的樂趣。明代蔣嵩的《踏雪尋梅圖》(圖7),縱152.6、橫47.5厘米,絹本,墨筆。遠景繪雪峰陡直,白雪皚皚。近景繪山石重疊,幾株喬木挺拔于山石之中,主仆二人一前一后,踏雪沿山澗尋梅歸來。主人曳杖而行,僮仆肩負梅枝,緊隨其后。蔣嵩是明代成化至嘉靖間的著名畫家,擅長山水人物,為浙派名家之一,其山水宗吳偉,但構(gòu)圖較吳偉更為簡潔,在吳偉基礎(chǔ)上進行自我調(diào)適并有所超越。用筆疾速迅捷,人物線條簡潔,寥寥數(shù)筆卻形態(tài)生動。蔣嵩喜用焦墨枯筆,在當(dāng)時很為世人欣賞,但也因行筆粗莽而被吳派視為狂態(tài)邪學(xué),這是文化環(huán)境的改變而帶來的審美觀念上的嬗衍。浙派是明代繪畫豐富多元的藝術(shù)面貌中的一種,而蔣嵩的繪畫具有種溫和平淡的風(fēng)格。他通過面的造型將放縱的筆墨含蓄于造型之中,使作品變得少躁動而多溫潤,在強調(diào)動勢與筆墨張力的浙派畫家中可謂獨樹一格。蔣嵩追求的是寵辱不驚、隱逸遁世的心境,在他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狂狷之下的天真、淡泊與蕭散,一如那飄然歸去的隱士,緩慢卻堅毅地行進于自己的道路上。
二、旅途生活
旅游終歸是需要抵達目的地的,而抵達的過程便是旅途生活。古代不似現(xiàn)今交通發(fā)達,常見的陸運工具是肩輿與轎子,也有騎馬、騎驢甚至騎牛,水運工具則是畫舫與游船,從下面的兩張畫,我們或可管窺當(dāng)時旅途生活的究竟。
清代吳宏的《蘆汀夜泊圖》(圖8),縱146.7、橫62.4厘米,絹本,淺設(shè)色。畫家畫于長安旅舍,表現(xiàn)的是《楓橋夜泊》中的詩意:“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碑嬅孀钕路绞且凰倚〈瑵M載行李,卻不見主人。兩名旅客離船上岸,在棧道旁的平巖上就著朦朧夜色讀書對談,但遠處山寺的鐘聲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其中一位微微轉(zhuǎn)頸,側(cè)耳細聽(圖9)。吳宏的畫風(fēng)在“金陵八家”中最為粗放,筆致尖峭凌厲,以碎亂的直線造型山石,景色細致蒼郁,充滿生活氣息。畫中旅客在夜色中未入城休息,只在郊外泊舟,結(jié)合詩中意境,是為表達愁思之情。畫家本人在旅途中創(chuàng)作此畫,當(dāng)為感慨逆旅之不易。
吳宏畫此作時為康熙十一年(1672),與《楓橋夜泊》的時代相比,旅途條件已大有進步。明代中后期以后,旅游食宿商品化的趨勢逐漸顯現(xiàn)。以吳宏活動的南京為例,清代時供行旅歇息住宿的旅舍和旅店較明代更為普及,秦淮河畔酒樓、旅店鱗次櫛比,與風(fēng)景區(qū)互為映襯,為旅客提供了更好、更方便的服務(wù)。即便旅游到荒郊沒有住宿的旅店,也仍可找到有簡陋設(shè)備的酒店供旅客飲食。想來吳宏的羈旅之思應(yīng)當(dāng)會因物質(zhì)條件的改善,而略減幾分吧。
在中國繪畫里,古人常將“行旅”置于嚴(yán)寒環(huán)境中進行描繪。惡劣的自然條件增加了旅途的勞累,讓觀眾更切實地感受到個中辛味。章聲創(chuàng)作的《寒山行旅圖》(圖10)便為一例。章聲為章谷之子,其父活躍于順治至康熙年間,他也為清早期畫壇好手。此畫為絹本設(shè)色,尺幅較大,縱219.5、橫95.8厘米。以白礬渲染巍峨陡峭的高山,以淡墨烘托天空的陰翳,仿佛一場雪連著一場雪,在凸顯冬季嚴(yán)寒氛圍的同時也提醒觀者,人們只能在短暫的雪歇間隙加緊趕路,才不至于被困旅途。畫中最顯眼處是山中有供人馬休整的旅舍,有專人照料馬匹,還有人為檐下的旅客端來飲食。這只是漫長旅途中短暫休憩之所,更多人已經(jīng)行在各自的路上。只見簡易的山道曲折蜿蜒,若隱若現(xiàn),遍布急切趕路的行旅,就連山下的湍流中也是疾行的船只。整幅畫充滿了緊張的迫切感,行旅趕路之急呼之欲出。
然而另一方面,行路的迅疾與遍布山道的旅人也從側(cè)面印證了當(dāng)時道路的平整。曾于明末清初在中國生活的葡萄牙耶穌會士曾德昭(Alvaro semedo,1585~1658)在《大中國志》中記述,通往福州的山路鋪設(shè)得非常平整,與“我們經(jīng)過的平地路面一樣好”,并盛贊“世界上沒有比中國人更好的建路者了”。當(dāng)時歐洲的交通狀況遠不如中國,這是讓明未清初來到中國的外國人感嘆的原因。路面的平整加快了旅游的步伐,設(shè)備齊全的旅舍則增加了旅游的舒適性和便捷性。同一時期,另一位葡萄牙道明會傳教士加斯帕爾·達·克魯斯(Fr.Gaspar da cruz,生卒年不詳)對中國的旅店印象深刻,“每一里格和兩里格(1里格=5.556公里),路旁都有備有床椅的客舍,供旅客休歇。這些客舍有的供應(yīng)客人酒水,另一些則供應(yīng)茶”。旅店還提供多項服務(wù),包括雇傭交通工具。如曾德昭記:“在北京和南京兩個城市,各類人大量匯集,他們在旅社備有許多馬騾,漂亮的設(shè)備、籠頭和鞍子也一應(yīng)俱全,讓有意者租用,安適而花費少,可以隨意往來于城內(nèi)?!笨梢娫诿魑辞宄酰袊玫甑钠占靶约胺奖阈宰尞?dāng)時的西方人欣羨,而這種普及與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旅游的疲憊,使原本艱辛的路程多了一點愜意。
三、人的盛會
旅游歸根到底是人的行為。但長久以來,旅游是文人士大夫把持的領(lǐng)域,庶民階層無閑無錢,旅游只能是一種奢望。到明代后期,這一局面發(fā)生了變化。尤其晩明時中國開始進入消費社會,人們從市場購物的頻率增高,奢侈品成為日常用品,奢侈消費普及化,流行時尚逐漸形成,這一切都與身份等級制度的崩解及奢侈觀念的新思潮相輔相成。雖然在之前的中國歷代也出現(xiàn)過奢侈現(xiàn)象,卻多只限于統(tǒng)治階層或富民階層,而非全民性,晚明時奢侈風(fēng)氣首次波及至社會下層。這樣的消費社會體現(xiàn)出一般人的消費能力,也是明清時期旅游活動得以蓬勃發(fā)展的客觀條件。
旅游作為消費品的一種,也開始普及,成為全民參與的盛宴。自晚明以來,原本在士大夫圈中盛行的旅游逐漸蔓延為在一般民眾中的游觀文化。清代人沈宗維的《虎丘龍舟圖》(圖11)便呈現(xiàn)了這幅景象此畫縱74.7、橫57.4厘米,絹本,設(shè)色。描繪了端午時人們在虎丘山下賽龍舟和觀戰(zhàn)的場景。沈宗維是吳江人,對虎丘一帶的名山勝景和節(jié)慶民俗非常熟悉。在他筆下,三艇龍舟于水中競逐已是十分激烈,但更熱鬧的是一旁觀賽的人。畫面左側(cè)是有條件乘船觀看的富紳士人,他們緊隨龍舟,看得真切,堪稱置身現(xiàn)代比賽場地中的vip包廂。其他民眾則聚集于岸上有婦人攜著幼子的,也有孩童攙著老人的,可謂男女老少傾家而出,不僅在房屋的二樓和橋上擠滿了人甚至還有人爬到屋檐上去看,只為占據(jù)一個好視角畫面左下角的兩位牧童,此時也停下腳步,饒有興趣的助威叫好。
這份全民參與的熱情并不夸張,清人錢泳在《履園叢話》中曾點名虎丘山塘“畫船簫鼓,殆無虛日”承包了蘇州許多歲時節(jié)日的游觀活動。每當(dāng)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時,當(dāng)?shù)匕傩斩紩肯蜻@里,使虎丘山塘幾乎成為蘇州的地標(biāo)。沈宗維在題畫詩中也說:“紅袖家家倚畫樓,買舟攜伴看龍舟。橈歌過午遙津絕,齊喚常年泊虎丘。”可見當(dāng)時人們對每年端午虎丘龍舟競渡的意猶未盡。從畫中更可知,參與其中的不止士大夫,也有庶民階層,不止男性,還有女性。旅游已成為明未清初江南地區(qū)庶民與士大夫共享的活動,且呈現(xiàn)種類多樣化、活動頻繁化和空間普及化的特點。
表現(xiàn)虎丘后山繁榮的旅游景象的另一幅畫是清代翟大坤創(chuàng)作于乾隆癸卯年(1723)的《虎丘后山圖》(圖12),縱129.3、橫53.2厘米,紙本,淺設(shè)色。依文徵明《虎丘千頃云閣》詩意而來,描繪了人們至虎丘后山游覽的情景,也再現(xiàn)了虎丘塔等重要景點。翟大坤是嘉興人,寄居吳門,對虎丘自然熟悉?;⑶鹩小叭^十八景”,十八景原分前山十八景和后山十八景,后山景色勝過前山,又以千頃云最勝。晚明袁宏道在《虎丘記》中認為劍泉(劍池)、千頃云、文昌閣景色最為奇美,其中“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清中期的沈復(fù)在《浮生六記》中也說:“吾蘇虎丘之勝,余取后山之千頃云一處千頃云原是虎丘上的一塊高地,取名自蘇軾《虎丘寺》詩中的“云水麗千頃”,是虎丘的最高處。原建于宋咸淳八年的千頃云閣位置今不得知,因在清康熙年間移入行宮時被毀壞。畫家安排的點景人物可謂獨具匠心,只寥寥9位,卻遍布后山。人的身影無處不在說明當(dāng)時這樣的熱門景區(qū)已無人跡罕至之處,旅游之風(fēng)的盛行可見一斑。值得注意的是,虎丘的地理位置距離蘇州城內(nèi)較近,表明大城市附近的風(fēng)景區(qū)成為般大眾在歲時節(jié)日時群聚游覽的勝地。虎丘的游人如織是明清時期城市旅游繁榮的縮影,廟會、節(jié)慶、進香等帶有民間信仰的宗教行為,當(dāng)時已成為帶有娛樂性質(zhì)的旅游活動。
清代曹旭創(chuàng)作的《觀日圖》(圖13),則進一步表現(xiàn)出大眾游觀活動與士大夫的旅游活動在相當(dāng)程度上的互動與重疊?!队^日圖》為絹本,設(shè)色,縱107、橫65.5厘米。畫題取“登高眺遠”之意,是文人士大夫鐘愛的題材,明代早期浙派代表人物戴進也有相似的作品。曹旭以極似虞山畫派輕快明麗的筆調(diào),為我們描繪出一幅人們競看日出的景象。畫中高山云帶環(huán)繞,草木葳蕤,一輪紅日自江面躍出,靜懸空中。早有士人爬至山中高臺,邊欣賞美景邊暢飲佳釀(圖14)。半山處有懇談的士人,有寒暄的民眾,有小孩,有大人(圖15),階層不同,年齡各異。通往山頂?shù)钠碌郎?,還有策杖登高的白發(fā)老人,雖然只是一個背影,卻身姿矯健(圖16)。到了清代,旅游業(yè)在經(jīng)歷過明末清初的動蕩之后又重新煥發(fā)蓬勃的生命力,且規(guī)模與晚明相比進一步擴大。大眾旅游與士大夫旅游的邊界變得愈發(fā)模糊,重疊的部分增多,旅游這一消費品終于成為全民參與的盛宴。
四、品位的塑造
明清時期的旅游文化是士大夫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士大夫是旅游的重要推手。但在士大夫圈內(nèi),旅游并非甫一開始便被賦予了高雅的涵義。明中期以前,旅游被視為“游之三等”中的最下等,也有人認為游士多為失意文人,為官為宦者不該如此。但到明后期,旅游悄然變成士大夫的“名高”之事,認為旅游“開辟心胸,陶鑄性靈”,對讀書作文不無裨益。這種觀念的嬗變,反映了士大夫旅游風(fēng)氣的蓬勃發(fā)展。明清士大夫發(fā)展“游道”的旅游理論,留下日記、游記、圖冊等大量資料,并借著推陳出新的“游具”(或展示方法),來區(qū)分自己與一般人在身份地位上的不同。他們在建構(gòu)自己的消費文化時塑造品位的核心觀念是“雅”與“俗”的對立與辯證。
文徵明的《觀瀑圖》(圖17)便是這種對“雅”的追求的體現(xiàn)。此畫作于嘉靖壬子年(1552),縱346.5、橫103.8厘米,紙本,淺設(shè)色。用筆以闊筆勾勒,皴擦,輔以胡椒點,豪放中見精麗。文徵明此時已是耄耋高齡,尚能作如此巨幅,實屬畫史罕見。圖中松下有二高士臨潤對坐,意態(tài)閑雅,仰觀瀑流飛濺,諦聽松鳴谷嘯,陶醉于幽勝之中。書童手捧主人所需書卷,正沿著崎嶇的山路走來。整幅構(gòu)圖布局頗具匠心,不寫高天遠山,景色隱僻掩翳,處處體現(xiàn)一個“幽”字,而“幽”即代表人跡罕至,是士大夫旅游的首選之地。畫中高士在觀瀑時不忘書卷,表明士大夫旅游是交友、學(xué)道、讀書等行為的延伸,是其身份的體現(xiàn),而這正是他們迥別于一般普通民眾的旅游品位之所在。從明代中期開始,社會流動已非停滯,消費上也不再有諸多限制以保障少數(shù)人的身份地位,下層社會越來越多人有能力模仿上層社會的消費行為,導(dǎo)致消費品的形式和品位的創(chuàng)新速度越來越快。過去士大夫常去的旅游景點及慣用的游具,漸漸為普羅大眾所襲用,導(dǎo)致士大夫需另辟蹊徑,以不斷抬高的品位來彰顯自身的地位。
夜游便成為選擇之一。夜游古已有之,如清代鄭斌的《赤壁夜游圖》(圖18)表現(xiàn)的是宋代文豪蘇軾與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故事。此畫畫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絹本,設(shè)色,縱97.8、橫48.3厘米。風(fēng)格清麗細膩,筆意閑雅,頗富古意,如畫家自題中所言,是為體現(xiàn)“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之句。船中著白袍、戴東坡巾的即為蘇子(圖19),正側(cè)身聽客論道,其話語也深深吸引了在一旁伺候茶水的僮仆。蘇軾與客所乘舟楫為航船,《三才圖會》中載:“其制大小不一,尾高于首,或以木為蓋,或以蘧篨覆之。”這種船可堪裝載,但對游人卻不夠友好,舒適性不及后來的湖船、游敖、畫艦等。蘇軾彼時適逢被貶,因陋就簡,倒也頗合情景。
沈周的《雪夜燕集圖卷》(圖20)體現(xiàn)的便是當(dāng)時士大夫們的夜游選擇。此卷作于己酉年(1489)仲冬紙本,墨筆,縱30.5、橫152厘米,有楊循吉、吳寬題跋及翁方綱手書。畫面描繪在冬日夜色中,白雪皚皚,江水冰封,三人臨軒而坐,相談甚歡。此三人即為沈周、楊循吉與趙立夫,沈周在自題中云:“楊儀部君謙、趙憲副立夫,夜雪宴集聯(lián)句?!贝司硎琴浻枳完惥皷|的,拖尾第一段楊循吉自述雪中同趙立夫過訪沈周,夜集得聯(lián)句十五韻,特寫下供陳景東品評,如“拂塵疑花落,停杯度月光”“瓊林堪對坐,玉樹織成行”“撲衣留片片,點地只茫?!钡冉詾檠┚霸律o(jì)勝,兼具文思與禪意,讀來齒頰生香。
第二段為吳寬的七言詩云:“啼饑兒女止連村,況有催租吏打門。一夜老夫眠未穩(wěn),起來尋紙賦梁園?!睏钛謺?lián)句和沈周畫卷相映襯,“不減梁園興味”,故特作此詩以唱和。沈周生活的蘇州是江南城市旅游最為興盛的地方,也是游人最為密集之處。士大夫們?yōu)楸荛_游人雜沓之時,故多選擇夜游。如李流芳(1575-1629)在《檀園集》中有篇《游虎丘小記》說:“獨有歲寒好,便宜夜半游?!敝挥性凇耙拱朐鲁鰺o人”時來游覽,才能達到“山空人靜,獨往會心”的境界。楊、趙、沈三人選擇雪夜相聚,邊欣賞美景邊作此聯(lián)句,應(yīng)當(dāng)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三段為翁方綱于乾隆壬子年(1792)的七言詩及題跋:“吳草廬《儀禮逸經(jīng)傳》舊寫本在君謙家,新安程篁墩艤舟吳門數(shù)日,乃訪得之,在成化甲辰春也?!?這段記敘的收藏經(jīng)歷與手卷并無直接關(guān)系,但都有楊循吉參與其間。幾段題記聯(lián)系起不同的時空,體現(xiàn)的都是對雅趣的追求。雪中夜游,吟詩賦詞。蒐集雅物,視若珍寶。旅游也好,收藏也罷,士大夫通過游記、詩詞將旅游變?yōu)樽陨淼奈幕Y本,通過孜孜不倦的尋求孤本典籍,維系收藏行為的高雅化,這些不同于普通民眾的行為,是對品位的執(zhí)著,折射出的是這一群體對物的焦慮,歸根結(jié)底是其對自身身份與地位的敏感與堅持。
時至今日,旅游業(yè)已是世界重大產(chǎn)業(yè)之一,成為社會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F(xiàn)代旅游是大眾化的消費品,實現(xiàn)了平民化,而幾百年前的士大夫們則千方百計想通過重塑旅游品位,提高消費門檻,從而區(qū)別自身與普通民眾。這些趣事我們?nèi)钥赏ㄟ^繪畫、書法、游記等形式一窺究竟,也能臥游于他們記錄的風(fēng)景間,追溯文化形成背后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