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武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之一,不僅國力強盛,文化也空前繁榮,其影響遠播海外。公元9世紀日本僧人入唐求法的熱潮,就是唐王朝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表現(xiàn)。其中八位僧人聲名最著,史稱“入唐八家”,即空海、常曉、圓行、惠運、宗叡、最澄、圓仁、圓珍。
圓珍(814-891),俗姓因歧(后改為“和氣”),字遠塵,日本贊歧(今香川縣)人,日本天臺宗寺門派開山祖師。圓珍是弘法大師空海(744-835)的侄孫。15歲時師事義真(781-833),后者曾隨傳教大師最澄(767-822)入唐,輔佐最澄創(chuàng)立日本天臺宗,并成為第一任座主。在空海、義真兩位高僧的熏陶下,圓珍也踏上了入唐求法的道路,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抵達福州,輾轉(zhuǎn)臺州、越州、長安、洛陽等地,大中十二年(858)攜帶大量經(jīng)卷、道具、法物回國。圓珍在唐所寫日記編為《在唐巡禮記》(又名《入唐記》或《行歷記》),可惜已經(jīng)失傳。流傳至今的只有后人從中抄錄的部分內(nèi)容,稱為《行歷抄》,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著名入唐僧的第一手記錄。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也就是圓珍入唐的六年前,他的師兄圓仁(793-864)結(jié)束了近十年的在唐生活,回到日本。圓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東方游記中的經(jīng)典,足以媲美《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和《馬可·波羅行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相比于《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詳實而連貫的內(nèi)容,《行歷抄》更像是“記憶的碎片”,前后時間的銜接不夠緊密,往往出現(xiàn)數(shù)十天甚至整年的空缺;即使在一天之內(nèi),也存在大量刪節(jié)的情況。
《行歷抄》正文可按日期分為49條,包含六個階段:
(一)渡海入唐:第1-5條,記圓珍辭京、赴太宰府、泊值嘉島、抵福州連江縣。這一階段始于日本嘉祥四年(851)四月,終于唐大中七年(853)八月,歷時兩年有余,僅選取五個時間節(jié)點,記述十分簡略。
(二)臺州求道:第6-19條,記圓珍訪臺州安寧寺、開元寺、國清寺,頂禮天臺宗先祖智顗、湛然之墓,并與入唐僧圓載重逢。這一階段始于大中七年(853)十一月,終于大中八年(854)二月,內(nèi)容相對緊湊,但與前一階段間存在三個月的空白,并缺少大中八年正月的記錄。
(三)越州聆教:第20-22條,記圓珍于大中八年(854)九月赴越州開元寺,從天臺座主良谞和尚聽講經(jīng)文,次年二月離開越州,歷時五個月,僅存三則日記,聽講的具體內(nèi)容也未收錄。
(四)長安受學:第23-34條,記圓珍于大中九年(855)四月由蘇州赴長安求學,訪青龍寺、龍興寺等名剎,禮拜法全和尚,接受學法灌頂和傳法灌頂。
(五)重返天臺:第35-36條,記圓珍于大中十年(856)返回天臺山,途經(jīng)蘇州、越州等地,并再度拜訪良谞座主。此后圓珍在臺州國清寺求學兩年之久,但《行歷抄》未見記載。
(六)回到日本:第37-49條,記圓珍于日本天安二年(858)回國復命。
盡管《行歷抄》留存的記錄是碎片化的,但它畢竟出自圓珍的手筆,保存著當事人的生動記憶。
《行歷抄》較為可靠的版本,是日本園城寺編纂的《智證大師全集》(1978年同朋舍再版)中的《行歷抄》鉛印本。此本源于文治三年(1187)智勸的寫本,由高楠順次郎在大正四年(1915)根據(jù)日本史料編纂所和辻善之助兩個影寫本,及《在唐日錄》《天臺宗延歷寺座主圓珍傳》《智證大師年譜》等??睂懚ā0谆摹⒗疃ο挤驄D的《行歷抄校注》搜集整理了有關(guān)圓珍的多種資料,包括《行歷抄》《在唐日錄》《入唐求法總目錄》《上智慧輪三藏書》,圓珍入唐公驗、過所、牒、狀,《天臺宗延歷寺座主圓珍傳》《智證大師年譜》《風藻餞言集》等,充分吸收小野勝年、佐伯有清氏等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內(nèi)容詳實,校注精審,對于了解圓珍入唐求法經(jīng)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圓珍入唐時間為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八月,此時距離“會昌法難”的結(jié)束只有七年左右。開成五年(840)唐武宗即位,次年改元會昌,對佛教徒的排斥和打壓由此開始。會昌元年(841)武宗誕日,召佛道徒入內(nèi)論議,只賜道士紫衣,僧人不得著紫;會昌二年(842)整肅佛教徒,沒收部分佛寺的財產(chǎn);會昌三年(843)下達“殺沙門令”,僅因謠傳藩鎮(zhèn)奸細假扮僧人入都,在長安打殺僧侶三百余人;會昌四年(844),敕令拆毀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還俗;會昌五年(845)頒布全面毀佛詔令,敕長安、洛陽每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各節(jié)度、觀察使治所各留一寺,每寺按等級留僧五至二十人,其余寺廟全部拆毀,僧尼悉令還俗。次年唐武宗逝世,崇信佛教的宣宗繼位,這一局面才得以扭轉(zhuǎn)。
“會昌法難”留下的陰影,在《行歷抄》中歷歷可見。比如,大中七年(853)十一月二十六日,圓珍上臺州開元寺,日記云:
此開元寺者,本龍興寺基?!鹚乱押螅邶埮d寺基起開元寺。更不置龍興寺。
這里的“拆寺”即發(fā)生于會昌年間,龍興寺從此不復存在,僅留地基,開元寺正是在此基礎(chǔ)上建成。十二月九日日記又云:
此山溪者,天臺大師放生之池,云云。在后貞觀、儀鳳之中,敕下禁斷,不教漁捕,永為放生之池。拆寺已后,卻如往時:滬梁滿江溪,煞生過億萬。今上御宇,佛日再中。僧徒知歸,俗再聞鐘。
盡管初唐時敕令“永為放生之池”,這片水域在會昌法難時卻也未能幸免,用于捕魚的“滬梁”遍布其中,放生池竟成“殺生池”。佛教徒在會昌年間蒙受的恥辱,于此可見一斑。
圓珍的入唐之行是一次傳燈求法的旅程,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著貢獻,同時奠定了他成為日本天臺宗第五代座主和寺門派祖師的基礎(chǔ)?!缎袣v抄》記錄的圓珍求法活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認祖歸宗。大中七年(853)十一月二十四日,圓珍在臺州安寧寺出絹兩匹,助修“天臺大師法會”。天臺大師即天臺宗實際創(chuàng)立者智顗,亦稱智者大師,示寂之后,宗徒每年都在其忌日舉行紀念活動。十二月抵達臺州國清寺,禮拜智顗遺像。次年二月,圓珍帶領(lǐng)徒眾登上國清寺東北的靈禽峰,先是頂禮智晞禪師和天臺宗第九祖荊溪大師墓地,而后遙遙望見智顗的真身塔院,“心神驚動,感慕非?!?,當即換上天皇敕賜紫衣,行“三遍唱名”“三匝墳塔”等禮,以表崇敬之意。這些儀式象征著圓珍對自身法脈的確認,無形中深化了中日兩國天臺宗的淵源關(guān)系。
二是追念先師。圓珍入唐以來,時常借所見所聞表達對先師的感念之情。大中七年(853)十一月抵達臺州開元寺后,圓珍在日記中追憶道:“貞元年末,陸淳郎中屈天臺道邃和尚于此寺講《止觀》。日本國比叡大師從明州轉(zhuǎn)□到此臨??h,至止龍興寺,參見和尚,聽讀《止觀》,正此地也。”“比叡大師”即日本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最澄。遙想師祖當年在此聽講《摩訶止觀》的情景,圓珍倍感親切。同年十二月訪臺州國清寺,圓珍不禁想起“西院老宿”文舉和尚,曾在師父義真于國清寺受具足戒時擔任“尊證師”(受戒者遵守戒律的保證人),并書寫戒牒;此時文舉早已示寂,其書跡卻仍藏于日本上都延歷寺,圓珍由此感嘆道:“人往跡住,風范猶新?!?/p>
三是入壇灌頂?!缎袣v抄》第32-34條連續(xù)記載了圓珍的三場灌頂儀式,依次為“入胎藏灌頂”“入金剛界灌頂”“蒙受傳法灌頂位”。“灌頂”本為古印度帝王即位儀式,佛教密宗效仿此法,凡弟子入門或繼承阿阇梨位時,必須先經(jīng)本師以水或醍醐灌灑頭頂。密宗灌頂分為三級,由低到高依次是結(jié)緣灌頂、學法灌頂、傳法灌頂。結(jié)緣灌頂一般用于居士,即承認其加入密宗,授予其入壇場與聞秘法之資格;學法及傳法灌頂施于僧人,受傳法灌頂后,就具有向其他僧人和居士施行灌頂?shù)馁Y格。據(jù)《天臺宗延歷寺座主圓珍傳》,圓珍的前兩場儀式均屬學法灌頂,第三場才是傳法灌頂。三場灌頂儀式均由青龍寺法全和尚主持,象征其對圓珍修行境界的認可,背后則承載著圓珍參學密宗教義的不懈努力。
四是傳承佛典。據(jù)《行歷抄》記載,大中九年(855)五月圓珍初到青龍寺禮拜,法全和尚讓他自行抄取《大儀軌》,圓珍稱“不敢自擅”,“和尚便入灌頂?shù)缊觯_廚取本,過與圓珍。又入房坐,略說‘五大種子及以‘手印等”??梢姺ㄈ趥鹘?jīng)的同時也傳授密宗教義。隨后,圓珍又帶著“瑜伽本”(《大儀軌》的一種)到住處進行抄寫。次年五月圓珍再訪越州開元寺,告別之際,良谞和尚“舍與《法華玄義》一部,《妙樂》、《剡記》各一本”。這些只不過是圓珍求取佛經(jīng)的一小部分,根據(jù)《入唐求法總目錄》,圓珍帶回的佛教經(jīng)論多達四百余部、一千卷,這無疑對中國佛教在日本的弘傳具有不可估量的功德。
此外,據(jù)《天臺宗延歷寺座主圓珍傳》等資料,圓珍還有“受學梵字《悉曇章》”“聽講《止觀》”“受瑜伽宗旨”等參學請益活動,但《行歷抄》中未見記載,只提到圓珍在越州開元寺聽良谞座主說法,并且勸圓載一同前往,“意在勉學”。
圓珍的入唐之旅,為中日文化交流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盡管《行歷抄》給人以“斷裂”之感,我們依然能從中讀到“傳承”的力量?!吧酱ó愑?,風月同天”,圓珍等文化使者傳遞的不只是佛教典籍,更是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tài)。
(作者系紹興市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