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曉
近年來,隨著“全面二孩”政策開放,許多高齡產婦的出現,無形中增加了不少腦損傷高危兒。部分缺氧、早產兒受相關因素影響,極易引起腦損傷綜合征與腦癱(CP)[1]。CP患兒在發(fā)育中因大腦遭受非進行性病變,造成患兒姿勢異常及運動功能受阻,以運動功能、視覺、語言以及智力異常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良好的康復護理干預措施,是提升患兒生存質量的關鍵,可極大限度地幫助其發(fā)揮自身獨立以及健康水平潛力,確保患兒預后恢復[2]。相關報道表明,根據患兒家庭指導機構調查指出,母親在教育、引導患兒康復訓練方面具有重大的責任以及作用,可使患兒獲得更好的家庭康復護理[3]。故本文就此進行研究,闡述如下。
于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選取76例腦損傷綜合征與CP患兒,選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8例??祻徒M男、女各21、17例,年齡在2~26個月,平均年齡(14.58±1.24)個月;病程60~240d,平均病程(110.25±10.22)d。參照組男、女各22、16例,年齡在2~26個月,平均年齡(14.92±1.23)個月;病程60~250d,平均病程(111.23±10.47)d。兩組基本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入組標準:(1)均符合《兒科學》[4]中腦損傷綜合征與CP診斷標準;(2)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患有肝、腎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2)與患兒家屬溝通存有障礙。
參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護理,康復組進行常規(guī)康復護理+家庭綜合康復護理,方法如下:(1)常規(guī)康復護理內容包括:①對患兒進行被動和主動的運動療法,包括按摩、放松高的肌張力,根據患兒年齡及目前運動發(fā)展水平給予相應的運動訓練,比如頭控訓練、翻身訓練、坐位平衡訓練、上肢力量訓練、腰腹部等核心力量訓練、爬行訓練、站立訓練、行走訓練等。同時應注意控制異常姿勢。②根據患兒的生理年齡及實際認知水平對其進行認知知覺訓練,提高患兒智能水平。③對患兒進行言語訓練。在日常生活中護理人員和家屬對其應進行多方面的語言刺激和交流,利用各種工具進行聽、說訓練,鼓勵患兒通過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意愿,對吞咽障礙患兒進行吞咽訓練。④為患兒開展作業(yè)療法。針對患兒病情進行精細運動訓練,結合家庭環(huán)境制定實際方案,進行日常生活操作訓練。(2)早期家庭康復護理內容包括:①建立家庭綜合康復護理理念: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向家屬講解醫(yī)院狀況,盡早幫助家長建立早期家庭綜合康復護理理念,使其了解家長參與的重要性。②健康宣教與心理疏導:護理人員需對患兒家屬根據其接受程度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及心理疏導,可通過視頻、講座以及圖片等途徑,向患兒家屬講解有關腦損傷及CP知識;并引導家屬相互交流,傳授護理經驗。③飲食喂養(yǎng)指導:護理人員應根據每人情況針對性做好飲食喂養(yǎng)指導,必要時輔以脾胃推拿,以提高患兒體質,促進生長發(fā)育,從而提高康復治療效果。④康復訓練指導:在為患兒進行康復訓練時請家屬陪伴在旁,同時教會家屬一些簡單易學的康復訓練動作,如翻身訓練、拉坐起訓練、頭控訓練等,并督導其回家加強練習,可起到延續(xù)在院的康復護理訓練效果。⑤強化訓練:教會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各種物品進行智能訓練、言語訓練及日常生活實際操作,強化在醫(yī)院的訓練。⑥指導異常姿勢患兒抱姿、睡姿:大部分的患兒存在異常姿勢,比如頭后仰、因不良睡姿導致的斜頸等。護理人員在進行康復護理時應注意觀察家長抱姿,并根據個人情況進行指導,教會其如何調整和保持舒適的生理體位。
訓練后隨訪6個月。選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兩組患兒家屬護理滿意度,量表分值為0~100分,0~59分:不滿意,60~79分:滿意,80~100分:非常滿意。選用貝利嬰幼兒發(fā)展量表(BSID)[5]評估患兒正常發(fā)育情況,其中包括智力、運動、行為三個方面,量表分值為0~100分,分值越高發(fā)育越正常。使用小兒智力發(fā)育指數、運動功能發(fā)育指數評估兩組發(fā)育、運動功能發(fā)育情況,分值越高智力發(fā)育、運動發(fā)育情況越佳。
康復組滿意度94.74%高于參照組71.05%,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滿意度 [n(%)]
護理前兩組BSID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康復組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BSID評分[x±s,分]
護理前,兩組智力發(fā)育指數、運動功能發(fā)育指數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康復組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智力發(fā)育指數、運動功能發(fā)育指數對比[x±s,分]
小兒腦損傷主要是患兒在胎兒期或出生后,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引起的臨床異常反應或非進行性的一種腦損傷。為腦損傷患兒采取治療干預以減少其出現CP的機率為目的,以促進其運動、身心功能發(fā)展[6]。
多數腦損傷、CP患兒在院訓練時間有限,故加強其家庭康復訓練至關重要。但在患兒康復訓練初期,其家庭康復訓練的正常實施,會受家屬難以及時發(fā)現患兒異常、家屬時間與精力等因素影響。早期家庭綜合康復護理是一種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措施,該護理模式主要突出家庭在護理中的重要性,在醫(yī)院對患兒進行訓練后,若家屬配合得當,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7]。建立早期家庭綜合康復護理理念,可使患兒家屬更好的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實施健康宣教,可使患兒家屬有效掌握早期家庭綜合康復訓練方式,進而提高其康復護理效果;實施相應的家庭綜合康復訓練,可加快患兒康復速度;實施心理指導,可顯著緩解患兒、家屬負面情緒,促使患兒、家屬在整個康復訓練期間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加強飲食護理干預,可增強患兒機體免疫力,為其日后恢復奠定基礎[8]。本文研究得出,康復組較參照組滿意度更高,表明,對腦損傷綜合征與CP患兒進行聯合早期家庭綜合康復護理,可促進患兒康復,提升家屬滿意度。本文研究顯示,護理后,康復組BSID評分高于參照組,表明聯合早期家庭綜合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患兒運動與智能發(fā)育。康復組對比參照組智力發(fā)育指數、運動功能發(fā)育指數均較高,表明在實施常規(guī)康復護理訓練的同時聯合早期家庭綜合康復護理可促進患兒智力發(fā)育,改善、恢復其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常規(guī)康復護理訓練聯合早期家庭綜合康復護理應用于腦損傷綜合征與CP患兒中,可顯著提升康復護理效果,提高患兒家屬的家庭康復能力,有利于促進患兒全面康復以及健康發(fā)育,提升家屬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