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玉亭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蘇鹽城224000
腦卒中在臨床中又被稱之為腦血管意外,是急性 腦血管疾病導致的局部腦功能障礙,一般臨床癥狀會持續(xù)超過24 h,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與高復發(fā)率的特點,以50歲及以上中老年人群最為高發(fā),一般會表現(xiàn)出永久性腦功能障礙臨床癥狀,尤其是認知障礙與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甚至危及生命[1]。在近些年醫(yī)療水平不斷進步的形勢下,腦卒中疾病治療水準有了質的飛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臨床致死風險,但是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臨床過多的關注臨床療效,而忽略了患者的認知功能與運動功能康復指導,導致臨床致殘率較高[2]。早期康復護理是臨床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基本功能的恢復中占據重要地位[3]。故該次試驗方便選擇2017年2月—2020年5月間在該院進行治療的87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分組護理分析出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為今后臨床診治工作提供科學、可靠的參考依據?,F(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接受治療的87例腦卒中患者,對上述病例進行隨機編碼,并應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分組,即對照組43例與觀察組44例。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30~77歲,平均(50.45±3.45)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3 d,平均(1.56±0.47)d。觀察組包括男23例,女21例;年齡33~80歲,平均(50.43±3.40)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4 d,平均(1.50±0.50)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發(fā)病至入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我國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相關疾病診斷標準[4];②CT與MRI影像學技術檢查確診;③單側大腦性病灶;④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⑤患者知曉試驗內容,自愿參加,且患者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⑥臨床資料全面者。
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缺血性或者出血性腦卒中既往病史;②既往肢體運動與認知功能障礙史;③心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疾??;④精神疾病或者嚴重失語患者;⑤抑郁或者癡呆癥患者;⑥妊娠或者哺乳期患者[5]。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具體如下:
①心理護理:熱情接待入院患者,做好自我介紹,并詳細介紹醫(yī)院環(huán)境、醫(yī)師技能等,減輕患者的陌生情緒;多多與患者進行交流,掌握患者心理變化歷程,及時給予專業(yè)化、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緊張等不良心理,減輕心理壓力,多多鼓勵、安慰患者,在整個溝通期間,護理人員需要充分注意自身態(tài)度與語氣,盡可能的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獲得患者的認可、理解與配合;主動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腦卒中相關知識,尤其是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確?;颊邩淞?zhàn)勝疾病的信心;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讓患者家屬充分明白自身鼓勵與支持對患者康復的積極性,督促患者家屬多多鼓勵支持、安慰陪伴患者,使患者心理上獲得家庭滿足感,提高治療積極性。
②日?;顒樱焊鶕颊卟∏楦纳茽顩r適當增加訓練難度,指導患者吞咽與語言練習,鼓勵患者自行如廁、穿衣、洗漱。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早期康復護理:
①認知康復護理:詢問患者的日常喜好,加強培養(yǎng)興趣愛好,鼓勵患者多多聽舒緩型音樂或者讀書,轉移自身注意力;通過猜球或者刪除字母游戲鍛煉患者的思維與記憶力。
②肢體功能位擺放護理:積極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使其明白肢體功能位擺放的重要性,并事先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獲得其認可與配合,協(xié)助患者進行肢體功能位擺放;病情平穩(wěn)后,協(xié)助患者練習坐位,首先取30~40°半臥位,每2~3天增加10°,每日持續(xù)練習5~10 min即可,直至患者可90°坐位保持30 min,便可開展耐力訓練,但是要注意病情較輕微的患者無需接受耐力訓練;指導患者床上訓練,如移動、翻身、肢體活動度訓練等;針對相應的肌肉進行功能性電刺激治療。
③康復訓練:詳細評估患者病情嚴重狀況,制定最佳的康復訓練方案,如果患者主動活動較難,或者正處于昏迷狀態(tài),需要實施關節(jié)被動訓練,2次/d以上,每個關節(jié)活動5~7次即可,但是訓練期間,需要注意循序漸進,由大關節(jié)至小關節(jié)進行練習,切不可著急。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可協(xié)助患者練習上下樓梯與站立平衡等訓練,指導患者健側腿步行訓練,通過下口令的方式指導患者邁腿,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改善狀況,適當增加訓練難度,如加快行走速度;跨越障礙物等。
④按摩護理:為患者給予動作輕柔與緩慢的按摩,注意節(jié)奏,切不可強刺激,如果患者肌群的肌張力較高,可加以安撫性推磨,使患者肢體充分放松。兩組患者連續(xù)護理干預8周。
應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估量表(MMSE)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認知功能,分值3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認知功能改善越佳。
應用Fugl-Mryer量表(FMA)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運動功能,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運功共改善越好。
應用該院自制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問卷中包括護理相關問題10題,每題10分,共計100分,由患者自行打分,分數(shù)在90~100分,代表非常滿意;分數(shù)在70~90分,表示一般滿意;得分在70分以下,代表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shù)+一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6]。
護理前,兩組患者FMA評分與MMSE評分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護理干預,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與MMSE評分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患者改善效果更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認知功能與運動功能改善狀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認知功能與運動功能改善狀況比較[(±s),分]
?
觀察組總滿意率高達88.64%,對照組總滿意率是69.77%。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加上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重,導致腦卒中發(fā)生率呈現(xiàn)逐年升高趨勢[7]。腦卒中作為老年人群最為常見的疾病,超過90%的患者會存在肢體痙攣現(xiàn)象,上肢屈肌與下肢伸肌的共同運動會嚴重阻礙患者回歸社會,增加家庭與社會的經濟負擔[8-9]。一經發(fā)病,腦卒中患者往往會伴有失語、神志不清或者半身不遂等癥狀,亦可影響機體關節(jié)活動,不利于日常生活與工作[10]。
腦卒中認知障礙在臨床中的發(fā)病機制相對復雜多樣,不少臨床學者認為該病的發(fā)生離不開機體顱內膽堿能神經通路障礙,主要是機體海馬區(qū)神經細胞出現(xiàn)變性壞死或者凋亡引起膽堿能神經系統(tǒng)通路障礙,從而降低了機體乙酰膽堿的釋放能力,誘發(fā)認知功能障礙[11-12]。但是目前臨床并無特效的治療性藥物,所以臨床亟需尋求一種改善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障礙與認知功能障礙的護理干預方式??祻妥o理作為現(xiàn)階段臨床重點推廣的新型護理模式,選擇親切態(tài)度與患者溝通,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消除異常心理,通過健康知識講解,讓患者及時獲取疾病知識,糾正錯誤性認知,強化學習內容,加快機體腦細胞的可塑性發(fā)展,盡早恢復認知功能[13-14]。另外,被動活動腦卒中患者關節(jié),積極加以運動指導與日?;顒又笇В軌蛴行椭颊哒莆栈旧钅芰?,恢復運動功能[15]。除此之外,早期康復護理干預下,可在很大程度上恢復腦卒中患者的認知功能與肢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保證患者較高的護理滿意度。在該次試驗中,兩組患者護理前的FMA評分與MMSE評分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護理后觀察組患者FMA評分與MMSE評分(87.25±6.16)分、(29.06±4.55)分較對照組(71.04±5.80)分、(24.60±3.96)分更優(yōu),且患者護理滿意率88.64%(39/44)較對照組69.77%(30/43)更高(P<0.05)。這組數(shù)據充分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機體運動功能與認知功能,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在黃敏杰[16]文獻中,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護理后認知功能評分(23.45±2.01)分與運動功能評分(69.81±10.73)分顯著較早期康復護理的觀察組認知功能評分(27.81±2.03)分與運動功能評分(90.04±11.29)分更低(P<0.05),與該文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具有積極影響,亦可大大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減少醫(yī)患糾紛,樹立良好的醫(yī)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