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花,管芳齡,盧莎莎
廣東同江醫(yī)院血透室,廣東佛山518054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療終末期腎臟疾病的重要手段,科學合理地實施該治療手段,可有效穩(wěn)定患者病情,逐步促進患者健康的恢復[1]。動靜脈內瘺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中,最為常見的一個血管通路之一,在治療的過程中需反復進行穿刺,進而容易埋下一定的風險,尤其是潛在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會嚴重影響到治療的效果[2]。個性化護理的最大特點在于護理的個性化和人性化,在臨床疾病的護理干預中已被廣泛應用,可促進疾病治療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疾病患者的快速恢復,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患者而言,個性化護理能夠對病情的改善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3]。但從目前臨床相關研究來看[4],關于個性化護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fā)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并無太多報道。該研究納入該院2016年1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動靜脈內瘺患者,針對個性化護理的實施效果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6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動靜脈內瘺患者,通過數字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年齡36~76歲,平均(62.13±4.57)歲;內瘺應用時間4~69個月,平均時間(32.56±7.49)個月;原發(fā)疾病類型,高血壓腎病8例,糖尿病腎病12例,慢性腎小球腎炎7例,其他3例。對照組:年齡35~74歲,平均(62.56±4.62)歲;內瘺應用時間3~70個月,平均時間(32.68±7.51)個月;原發(fā)疾病類型,高血壓腎病7例,糖尿病腎病13例,慢性腎小球腎炎8例,其他2例?;颊呔炇鸹颊呋蚣覍僦橥鈺涐t(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血液透析時間≥3個月;②年齡<80周歲;③精神和認知正常,可配合完成研究調查;④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器官(心、肝、腎等)功能障礙;②內瘺未成熟患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⑤精神障礙,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者。
兩組均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采用德國費森尤斯4008 S血液透析機,將碳酸氫鹽視為透析液,透析流量、血流量分別為設置為400 mL/min、220 mL/min。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如病情觀察、飲食指導、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環(huán)境改善等。觀察組除了實施常規(guī)護理措施外,還采取個性化護理方案,具體如下。
(1)病情評估。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各項情況必須詳細記錄,并予以掌握,如一般資料、既往史、血液透析治療及動靜脈內瘺情況,然后對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的情況耐心地告知給家屬,使得患者能夠對治療的情況進行了解,引起家屬的高度重視。此外,在每次血液透析前,測量患者的體重,對其飲食、睡眠等狀況進行了解,依據掌握的情況設置各項透析指標,以預防低血壓的發(fā)生。
(2)內瘺護理。加強基礎護理,動靜脈內瘺穿刺前,與患者保持交流,讓其了解穿刺的必要性及其血管狀況,提升穿刺依從性。穿刺時,若出現穿刺失敗,應立刻按壓住針眼處,按壓力度適中。加強對并發(fā)癥的護理:①加強出血護理。要求每次穿刺之后,利用壓迫止血法止血,止血時既要控制好力度,又要控制好時間,一般5 min左右。②加強感染護理。要求保持透析室環(huán)境的干凈、整潔、通風,穿刺時堅守無菌操作的原則。③加強血栓護理。要求對血運情況密切關注,定期對凝血功能指標進行監(jiān)測,對于血液過于黏稠的患者,使用抗凝藥物和促紅細胞生成素予以處理[5]。
(3)隨訪工作:護理人員需做好隨訪工作,通過上門、電話、微信、QQ等方式完成隨訪,一方面動態(tài)掌握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療和動靜脈內瘺護理的情況,另一方面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必要的指導,針對不足之處進行改進。
1.3.1 生活質量評估 評估和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6](QLQ-C30)進行評估,涉及到生理功能、角色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等維度。每個維度分值100分,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反之則越差。
1.3.2 并發(fā)癥觀察 觀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主要并發(fā)癥如肢體腫脹、血栓、出血、感染、血管狹窄等,計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匯總并比較。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生理功能、角色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評分方面,兩組護理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均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6%,低于對照組的26.6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n(%)]
終末期腎臟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對患者腎功能的改善,以及生存時間的延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動靜脈內瘺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中的重要血管通路,其功能狀況與治療的效果直接相關[7]。研究發(fā)現[8],動靜脈內瘺屬于血管吻合手術,術后出現相關并發(fā)癥的概率比較高,如感染、出血、血栓等,極易影響治療的安全性。因此,提升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效果,要注重維持動靜脈內瘺功能狀況。
個性化護理是臨床護理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產物,體現了護理模式的轉變,是一種科學的、人性化的護理方式[9]。個性化護理的重點在于個性化,以維持性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患者的護理來看,針對動靜脈內瘺可能出現的功能狀況和并發(fā)癥問題,從動靜脈內瘺層面出發(fā),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加強對基礎護理以及各項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處理,同時為患者提供隨訪服務[10]。因此,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個性化護理更加能夠滿足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動靜脈內瘺患者的實際需求。朱穎婷[11]研究中,通過對28例維持性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護理干預后的生活質量進行分析發(fā)現,與相比較,實施個性化護理的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角色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80.16±9.21)分、(79.12±9.05)分、(78.99±8.67)分、(81.01±8.18)分,均明顯高于實施常規(guī)護理28例對照組患者的(60.27±8.19)分、(61.25±8.75)分、(70.06±7.55)分、(71.02±7.44)分。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了個性化護理的應用,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這與該護理方式明確的功能性和目的性有著密切的關系,注重對動靜脈內瘺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作用明顯。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對照組26.66%,明顯高于觀察組的6.66%(P<0.05),表明了個性化護理的應用,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更能夠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這主要是因為個性化護理的內容中,建立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針對動靜脈內瘺并發(fā)癥給予高度的重視,有利于并發(fā)癥的預防,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這與臨床相關報道類似[2]。在趙婷[12]研究中,針對個性化護理對動靜脈內瘺患者護理安全性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實施個性化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8.5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1.43%(P<0.05),因而認為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護理而言,個性化護理干預的實施,可更好地預防并發(fā)癥,提升護理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維持性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護理中,采取個性化護理作用顯著,對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并發(fā)癥的預防有積極的作用,可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具有較高的應用及推廣價值。